希腊化的幻象
说起亚历山大的遗产,就不能不提及“希腊化”一词。亚历山大为了传播希腊文化出发远征,希腊文化也的确因此传播到东方,并与东方文化相融合,产生了新的希腊式文化,这种新形式的文化正是他的遗产。希腊化的说法被编入高中世界史教科书和历史概论书,得到广泛普及,现在也作为历史常识为人们所通用。但是,这个概念在历史认识层面上包含了重大的问题。
希腊化的概念最早是由19世纪普鲁士历史学家德罗伊森提出的。在此之前,只有所谓的古典时期的希腊,即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鼎盛期,受到学界的瞩目。被马其顿征服以后的希腊则被视为进入衰退期,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对此,德罗伊森认为,亚历山大大帝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之后的希腊史也有独特的价值,并把该时代命名为希腊化时代。这里的希腊化——“Hellen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ellenismos”,意为说希腊语,或是过希腊式的生活。德罗伊森以后,希腊化的概念被古代史学界接受,被认定为希腊史上继古典时期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并与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的历史现象相联。
现在所谓的希腊化,一般有以下三种意思。
第一,希腊化文化。如上文所述,指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后与东方文化相融合,从而产生的新的希腊式文化。
第二,希腊化时代。指从亚历山大大帝执政开始,到地中海东部被罗马征服之前,历时三百年左右的时代。该时代始于亚历山大大帝执政,终于托勒密王朝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自杀,罗马统一地中海的公元前30年。
第三,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即犹太教和基督教)并肩成为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在这个解释中,希腊化意为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在上文解释的第一条中,价值判断的前提是希腊文化相对于东方文化的优越感。其中象征性的表达是“融合”一词。欧美的历史学家把希腊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混合称为“融合”,但称呼波斯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混合时却使用具有歧视意义的“折中”一词。事实上,波斯文化吸收了之前的亚述、巴比伦尼亚、埃及、米底等各种文化,既取其精华,又富有特色。这一点在波斯波利斯的浮雕上有具体体现。此外,希腊化时期有很多希腊人移居东方,商业繁盛,各地城市不断发展,被称作柯因内语(koine)的通用希腊语也得到广泛使用。但就连高中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也会提及,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各民族的和平共存和交流就已经实现,当时的国际商业通用语是阿拉姆语。尽管如此,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依然被认为是希腊人的专利,其背后显然存在一种视希腊文化为最优而视东方文化为劣等的歧视性价值观。日本公认的希腊化的概念中也包含了希腊中心主义,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欧洲中心论。
又如在日本,犍陀罗美术作为希腊化文化的代表常常被提及。20世纪前期的法国美术史学家富歇(Alfred Foucher)认为犍陀罗的佛像充满希腊风情,希腊化文化的精华可见一斑。然而这种观点已经过时。事实上,在希腊人统治犍陀罗地区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前半期之间还没有出现佛像。佛像制作兴起于1世纪后期的贵霜王朝,和亚历山大的时代相隔了近四百年。现在的研究认为,犍陀罗的佛教美术受到了希腊、伊朗和罗马三种文化的影响。认为亚历山大和佛像有直接联系不免牵强附会,只能说我们常识中的希腊化不过是幻象。
综上所述,要想揭开亚历山大帝国的神秘面纱,就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探讨东方史和希腊化史。在本系列丛书中,本卷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与其他各卷相比,内容略为特殊。但相信读者在了解上述原因后可以理解笔者的用意。总而言之,亚历山大大帝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其存在足以与一个拥有复杂构造和发展过程的帝国相匹敌。我们自身该如何展望、构想21世纪的世界?亚历山大似乎解答了我们这个问题,让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人物形象。本书尝试要做的正是展示这一问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