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私域流量时代,高获客成本、平台截流将成为历史

为了更好地理解私域流量,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流量的发展史。营销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流量的发展史。笔者将流量的发展史总结为4个阶段:坐销时代→行销时代→渠道时代→私域流量时代。

中国流量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1.坐销时代(流量1.0)

流量1.0时代是坐销时代,这一时代,通过距离来锁定流量。坐销时代,以下两个因素至关重要。

(1)选址。一个门店,只要位置好,流量就会自动上门。销售人员不需要出门,只需在门店里坐等客户到访。

(2)广告创意。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企业会在楼盘户附近进行各种以户外媒体为主的广告投放,只要创意足够新颖、优秀,在主流媒体上的广告力度够大,就能引来源源不断的客户。这一阶段,企业只需要支付一定的广告创意费用,通过投放媒体广告或户外广告就可以吸引大批客户到访。

坐销时代的流量特点是通过距离锁定流量,但缺点很明显,就是距离也限制了流量,有效的流量半径通常小于1公里。


2.行销时代(流量2.0)

随着竞争的加剧,同质化产品越来越多,自然到店的客人也越来越少,坐销模式开始逐渐失效。销售们为了生存,开始主动联系客户,主动走出去寻找客户。这就开启了流量2.0时代——行销时代。

行销时代,刚开始销售们主要通过大量的电销,或者各自按自己的方式出去寻找客户,并没有一套成熟的打法。后来他们逐渐摸索出一些比较成熟的拓客模式。一般是先根据产品定位对目标客户进行画像,然后根据客户分布的地理位置或行业属性对客户进行分类,再根据相关客户量和购买能力进行拓展模式匹配。比较常见的拓客模式有陌生拜访、地推、直销、展会、会销、商圈派单、社区推广、异业导流、企业团购等。


3.渠道时代(流量3.0)

不管在流量1.0的坐销时代,还是流量2.0的行销时代,企业都在想方设法搭建自己的客户流量池。但是,随着P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流量的分配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于是进入第三个阶段——渠道时代。

在PC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在看完广告后,不会再主动到店或去咨询销售人员了,而是习惯上网搜索产品的相关信息,然后进入产品的公司网站查看详细信息,最后很可能通过拨打网站上留的电话或给网站上留的邮箱发邮件完成整个咨询和购买过程。随着淘宝、天猫、微信、今日头条、微博、抖音、各大视频网站等互联网流量平台的崛起,消费者的时间越来越多地向线上转移,线上逐渐取代线下,线上成为新一代消费者获取品牌和产品资讯的第一触点。有了第一触点的优势以及大量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企业发现,相比坐销时代的线下媒体广告以及行销时代的销售地推,线上渠道的获客成本要低得多,转化也更加高效。在预算不封顶的情况下,线上流量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这些公域流量池慢慢变成企业不可或缺的“营销毒品”。企业开始大量在线上渠道投放广告进行获客。这些公域流量渠道大多采取了竞价排名的模式,意味着在同等条件下,价高者得。根据28法则,80%的企业为头部20%的企业做了嫁衣。

渠道的流量是“毒品”,吃多了会上瘾。大家都在争夺渠道流量,向渠道支付的佣金也越来越高,直接导致渠道成本激增,企业利润不断被渠道蚕食。更尴尬的是,企业虽然在这些流量平台上投入了巨资获取流量,但客户几乎全部被这些渠道所劫持。渠道也慢慢变成强势方。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很自然地开始了自建私域流量池的探索。


4.微博、自媒体、会员系统,私域流量1.0的尝试

2010年,中国进入微博元年,得益于明星和意见领袖们的强大号召力,微博很快取代传统资讯平台,成为最流行和最新潮的资讯社交平台。由于微博天然自带粉丝的媒体传播属性,微博爆发后,企业开始利用微博,跨出自建私域流量池的第一步。在微博爆发后3年左右,微博营销达到高潮。但微博营销的问题也很明显,用户上微博主要是关注明星而不是企业,很多企业的粉丝基本都是死粉。加上一些企业对微博营销的滥用,对于很多企业的微博而言,不论是流量的活跃度还是转化效果都不尽人意。

除了在微博上的尝试,很多企业也开始重视搭建自己的会员系统,零售行业尤其突出。从大中型集团到小型门店,大家都在逐步建立自己的会员系统。可以说,会员系统是私域流量池的前身。但早期的会员系统大多以会员的手机作为主要联系方式,大多通过短信进行触达。由于存在大量骚扰短信和广告短信,短信营销的效果也并不理想。企业花了很多精力和成本吸纳了很多会员,却发现会员的运营和变现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5.私域流量时代(流量4.0)

可以将微博和会员系统理解为企业在私域流量搭建方面的早期探索,而微信的崛起和爆发,真正改写了流量的规则,也由此开启了流量4.0时代——私域流量时代。

怎么理解呢?首先,要开启一个新的流量时代,需要有足够大的流量红利。而微信毫无疑问是当前国内最大的流量池,也是最大的流量洼地。这个流量池有多大呢?我们可以从微信公布的数据感受一下。目前微信的月活跃用户高达11.3亿。根据Questmobile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总用户是11.3亿。这说明,微信已经成为“国民级应用”和超级流量平台。20~4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作为最有购买力的群体,他们每天50%以上的时间都泡在微信里。而整个微信流量的商业化,还只是刚刚开始。

微信开启了一个新的流量时代

与百度、淘宝、今日头条等流量平台不同,微信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流量平台。微信主张“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说,微信主张每个个体,都可以在微信上构建属于自己的流量池。那么微信如何将它的流量赋能企业呢?这就需要流量容器作为载体。就流量容器的形态而言,微信主要提供微信号、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与其他流量平台不同,微信不仅不会截流,反而会把流量在各种不同的场景释放出来。比如,每个人通过朋友圈可以影响身边的朋友,通过群可以影响群里的朋友,而公司可以通过公众号发布高质量的内容,并对其粉丝进行推广和裂变,同时也可以通过小程序推广自己的产品,客户可以很方便地从小程序上完成购买或预订等操作。不像百度、淘宝等流量平台,我们在微信上进行搜索时,搜索结果首先是公众号和小程序,接下来是朋友圈里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商业广告。

微信搜索结果:企业的小程序和公众号在首位,无商业广告

小结一下,微博和会员系统可以说是企业在私域流量方面探索的阶段性产物,追其本源,这两种产品形态无法真正承担起“私域流量池容器”的使命。而随着微信爆发,占据中国50%的流量洼地,不到1%的商业化利用率,微信释放了一个时代的流量红利。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的诞生,让私域流量池容器真正在技术和商业逻辑上完成了闭环。私域流量时代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