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咨询问题9 煎药应该加入多少水为宜?
知识链接
加水体积的多少,对汤剂的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加水体积过少会造成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出不完全,无法起到治疗效果,甚至有效成分可因局部高热而被破坏;加水体积过多,虽可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体积,但汤液过多患者不易服用。
目前关于汤剂加水体积的说法,有以下几种:①传统经验加水法,第一煎加水高度以高出药面3~5cm为度,第二煎加水高度可超过药渣表面1~2cm。中药学中建议第一煎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第二煎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②以每克中药加水约10ml计算,总水体积的70%加到第一煎中,30%加到第二煎中;③量器加水法,解表剂、一般药剂、滋补剂第一煎的加水体积分别为400~600ml、500~700ml、700~900ml;第二煎加水体积分别为280~300ml、300~350ml、400~500ml;④ 按 公式计算加水法,根据药材的吸水性、煎煮时间、每分钟的蒸发质量及预煎取质量计算加水质量,根据实验结果拟定的加水质量公式为:第一煎加水质量=药材质质量×吸水系数+煎煮时间×每分钟蒸发质量+药液的质量;第二煎加水质量=煎煮时间×蒸发质量+药液的质量。王竹兰等又对《伤寒论》中采用标准度量衡单位的药物剂量进行折算,对非标准度量衡单位用量的药物则结合相关实物测量值确定其用量,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88首汤剂的加水体积与剂量的关系,结果显示,有63首方加水体积(ml)/剂量(g)的比值在5~10,约占71.6%。
煎煮时加水量的多少要根据各类药材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药材的组织情况不同、吸水系数不同,加水量也就不同。通常,药材的吸水量大,加水量就要相应增加。一般加水量控制在药材量的4~10倍。王抒等研究认为,在重量相同的药材中,质地轻其容积大,吸水量多;质地坚实其容积小,吸水量亦少。煎煮花、叶、全草及质地轻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药材用水量;煎煮矿物、贝壳及其他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
基于以上文献研究,笔者拟定了煎药加水量的标准(见问题解答),该标准较为简单实用,便于向各种文化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供各家医院咨询药师参考。
问题解答
传统加水量第一煎一般以浸泡后淹没药材3~5cm为度,第二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cm。
宜多放水的药物:茎藤类、花、叶类、全草等质地疏松药材。
宜少放水的药物:骨、角、贝壳、矿石、根茎、种子类质地致密药材。
中药饮片质地不同,其吸水量有显著差别。重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饮片质地疏松,则体积较大,吸水量多,茎藤类、花叶类、全草类以及质地轻松的药物,其用水量大于一般饮片用水量,如鸡血藤、青风藤、菊花、广藿香、蒲公英、通草等。如果质地坚实,则体积较小,吸水量亦少,矿物药、贝壳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其用水量应小于一般用水量,如生石膏、生牡蛎、茯苓等。最后煎出的药汁总量在400ml左右,患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他相关常见问题及解答:
加水后总有质轻药物漂浮,如何超过药面3~5cm?
可以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漫过手背3~5cm,或者以药物浸泡前的药面高度为基准。
资料来源
[1] 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43
[2] 梅全喜,曹俊岭.中药临床药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李春来,李伟东,蔡宝昌.汤剂煎煮的规范化研究方法探讨.中成药,2012,30(01):125-129
[4] 王抒.汤剂正确煎服法对中药疗效的影响.吉林中医药,2007,27(12):54
[5] 王竹兰.《伤寒论》汤剂煎煮法与汤剂制备规范化研究.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6] 李前进.简论中药汤剂的煎煮原则及注意事项.中医药导报,2010,16(7):120-121
[7] 王力智,刘冰.中药煎剂药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取量间关系的实验探讨.中国药房,1997,8(2):94-95
[8] 王竹兰,肖相如.《伤寒论》汤剂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433-435
[9] 王抒,黄翠.关于中药煎剂煎煮时对水量的要求.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108
[10] 席文胜,张艳玲.正交实验法优选补中益气汤提取工艺研究.中药材,2009,32(8)1304-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