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舌象数码摄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舌诊的原理

舌诊的原理有两个支撑点。

第一个支撑点,是中医的生理认知——脏腑—经络理论

中医的生理认知是把身体分为五个“脏系统”,即心、肝、脾、肺、肾脏系统,每个系统都包含着以脏为核心的一系列组织器官,比如,肾系统以肾脏为核心,还包括了膀胱、腰、膝、耳、骨骼、胞宫(女性)、睾丸(男性)等。所以,在排尿出现异常时,腰部也会感到不适;在腰酸,下肢无力时,往往同时伴有耳鸣。这些不适感为什么会同时出现?因为这些组织和部位同属于肾系统。再比如咳嗽是肺的问题,流涕是鼻子的问题。为什么肺和鼻子的症状会一起出现?因为它们同属于肺系统。

那么,是什么把身体不同部位的器官连接成一个系统?

是经络。经络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把脏系统中的各个组织器官连接成一个整体;二是作为气血运行的通路,为脏系统提供养分,以保证脏系统的正常运转。

因此,古人在构建舌诊理论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让五脏的经络都与舌建立起联系。《内经》时代已建立了舌与心、脾的经络联系。明代时提出,还需要建立舌与肺、肝、肾的经络联系。

这项工作花费了逾百年的时间,因为需要发现新的事实,才能补充新的知识点。至清代,五脏的经络都与舌建立了联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确立了舌的五脏分部。图52展现了历史上第一张舌与经络—脏腑的联系图,标注了每个脏腑在舌体的位置(也可以视为投射区)。舌尖部对应着心、肺、小肠、膀胱;舌中部对应着脾、胃;舌的两侧对应着肝、胆,舌的根部对应着肾、大肠。

图52 《舌鉴辨正》书影,说明经络—脏腑与舌的联系以及在舌的分部(投射区)

舌的脏腑分部理论是舌诊的基本原理之一。

第二个支撑点,是中医的病理认知——病因—病机理论

中医对疾病认知的关键词有表、里、寒、热、虚、实、风、湿、燥、火、痰、瘀血等。古人通过当时所获得的病因—病机认知,来观察与总结患病时舌象的特征。结果,大多数已知的病因—病机都在舌上有着相吻合的表现,比如病因—病机属寒时,已知皮肤会出现青黑、紫暗的现象,此时,舌色也表现为青黑、紫暗。当病因—病机为热时,已知面色、皮肤会红赤、肿胀,此时,舌也表现为舌色红赤、舌形肿胀。体内有水湿停留时,已知肌肤会水肿,此时舌体也会胖大,舌苔表现出水滑等。

古人对舌象进行观察后,证明舌象能够反映中医的各种病因—病机,并且特异性高。在复杂疾病和危重疾病的诊断中,舌诊往往可以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