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临床问题解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9.在临床中,对部分项背部疼痛患者局部治疗不理想,而用针刀松解了腰部压痛点后,却取得了较好疗效,为什么?是否因为针刀的针刺作用调整了经络?

答:这是一个整体调节的问题。人体是上、下,前、后,左、右联系紧密的一个有机整体,从力学上分析也是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上述遇到的问题,说明项背部的症状来源于腰,换言之,腰部的软组织损伤是原发部位,而项背部疼痛只是继发损伤后出现的。这种情况,患者常常是先有明显的腰痛症状,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出现项背疼痛的。反之,上位损伤后,也可以慢慢波及下位损伤。

这是因为软组织的疼痛主要是肌肉痉挛导致局部缺血引起的肌筋膜组织的炎症反应。局部的肌痉挛必然破坏一定范围的动态平衡,使人肢体运动不协调,机体为维持平衡,必然进行相互代偿、整体调节,以弥补疼痛部位因肌痉挛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功能失调。比如一侧腰肌损伤,会引起疼痛性痉挛,导致腰椎凸向健侧,健侧的腰肌和腹肌也会随之被拉长,以适应异常变化。如果此代偿反应仍不能使病侧肌肉功能恢复,疼痛相对缓解,必将引起上方或下方肌肉被牵拉。这样天长日久的不协调运动会使被牵拉的肌肉、筋膜受累而出现痉挛、缺血而疼痛。所以,无论原发病灶在上还是在下,日久都会影响周围肌肉的正常功能而发病,只是影响轻重不同而已。

上述病例就应是腰痛日久影响了项背部肌肉,是动态平衡失调引起的继发病变。局部调整可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松解了痉挛,但仍然没有消除致病的牵拉力,即没有根本改善整个背部的失衡状态,即使当时有疗效的话,也不持久。所以,治病要求其本,即解决原发病灶的动态平衡失调,从而改变整个系统的失衡状态。

在这里,针刀的治疗主要的仍是发挥了刀的松解、切割作用,使原发病灶的炎性粘连、顽固性挛缩等得以消除,调整了原发部位肌肉的失衡状态,使继发的肌紧张或肌痉挛(多仅有炎症反应而无明显粘连)解除。

中医针刺治病多重视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针法也有缪刺法、俞募配穴法等,都是前人总结治疗经验的结晶,只是它的理论解释是经络调整,与肌肉紧张平衡论并无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