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肺炎喘嗽(病案6例)
病案1
易某,男,1岁2个月。住院病历。初次查房记录(2004年1月9日)
主诉:咳嗽4天,加重伴喘促2天。
现病史:患儿4天前受凉起病,始咳嗽,喉间痰鸣,伴发热,在附近卫生所看病,予静脉输液治疗后次日热退,咳嗽不减。昨日咳嗽加重,增喘促,发绀,鼻煽,呻吟,哭吵,尿少。今来我院门诊。
查体:体温37.7℃,脉搏160次/分,呼吸64次/分,体重13kg。急性病容,神清神疲,呼吸急促,鼻煽唇绀,咽充血,三凹征(+),双肺满布细湿啰音,少许喘鸣音,心率160次/分,律齐,心音尚可,未闻杂音,腹平软,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双肺呼吸音粗,满布细湿啰音,少许喘鸣音。
欧老查房后意见如下:
该患儿具如下特点:①男孩,1岁2个月;②以咳嗽、喘促为主证,伴鼻煽,发绀,呻吟;③查体:心率160次/分,呼吸64次/分,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满布细湿啰音,少许喘鸣音;④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浮红于风气关。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辨证:风寒闭肺兼心阳虚衰。
治法:温肺散寒,温振心阳。
主方:三拗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药用:炙麻黄3g,杏仁3g,人参5g,制附子5g,龙骨15g,牡蛎15g,白芍5g,紫苏子5g,车前子10g(布包),甘草3g。3剂,水煎服。
配合抗感染、强心、利尿等治疗。
再次查房记录(2004年1月12日):患儿咳喘明显减轻,痰多,无鼻煽、发绀、呻吟等症,纳食增,尿量增加,大便正常。查体:体温36.7℃,脉搏126次/分,呼吸34次/分,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中细湿啰音及喘鸣音。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浮红于风气关。以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温肺平喘,化痰止咳:炙麻黄3g,杏仁3g,陈皮3g,法半夏3g,茯苓6g,前胡5g,白前5g,紫苏子5g,鸡内金5g,甘草3g。5剂,水煎服。
按语:本病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患儿咳嗽,喘促,鼻煽,发绀,舌质淡红,苔白腻,指纹浮红于风气关,乃因外感风寒,侵袭于肺,肺气郁闭,心血瘀阻,心失所养所致,先以三拗汤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温肺散寒,温振心阳,配合抗感染、强心、利尿等治疗。经治患儿心阳得复,咳喘显减,再以三拗汤合二陈汤温肺平喘,化痰止咳,则诸症得消,疾病得愈。
病案2
易某,男,1岁3个月。门诊病历。初诊(2004年4月1日)
主诉:咳嗽半月,发热3天。
现病史:患儿半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干咳少痰,阵发性连声咳,家长自服感冒冲剂等中成药无效。3天前发热,最高达39℃,无汗出,无恶寒,口服退热剂,发热反复,遂来就诊,起病以来,食纳欠佳,大小便正常,夜寐欠安。
查体:体温37.9℃。营养一般,神清神疲,面色不华,前囟平软,约0.5cm×0.5cm,咽稍红,心率120次/分,律齐,心音可,心前区可闻Ⅱ/Ⅵ S M,柔和,无传导,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湿啰音及痰鸣音,腹平软。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于风关。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7×10 9/L,中性粒细胞比率48.5%,淋巴细胞比率47.1%,血红蛋白107g/L,血小板计数295×10 9/L。胸片:右下肺见斑点状淡薄阴影,边缘模糊。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辨证:痰湿闭肺。
治法:燥湿化痰,止咳平喘。
主方:三拗二陈汤加味。
药用:炙麻黄3g,杏仁4g,陈皮4g,法半夏4g,茯苓6g,紫菀6g,桑白皮6g,川贝母3g,枳壳6g,矮地茶6g,防风6g,甘草3g。3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4月4日):服药3剂,热退,咳减痰少,纳食不香,神清神疲,继以上方去防风,加山楂5g,鸡内金5g,太子参10g。5剂,水煎服,服后病愈。
按语:患儿所患为支气管肺炎,以咳嗽,发热为主要症状,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患儿因受凉起病,症见发热无汗,咳嗽阵作有痰,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于风关。患儿系外感风寒,内侵于肺,聚津成痰,痰湿闭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为咳嗽,其病位在肺,性属标实,以痰湿之邪为标,总属痰湿闭肺之肺炎喘嗽。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训,加之“因痰而致嗽者,痰为重,治在脾”(出自《证治汇补》卷之五•胸膈门)。欧老选用他自创之三拗二陈汤加减,三拗汤重在宣肺散寒,二陈汤则重在健脾化痰。药3剂后,发热咳痰缓解,但食纳不佳,小儿脾常不足,肺气郁闭,气机不畅,致脾失健运,二诊见食纳不香,为子病及母,故在原方基础加山楂、鸡内金、太子参以益气健脾化食,健脾益肺,脾气旺,肺无痰贮,咳喘自平,寓培土生金之意。
病案3
潘某,男,10月。门诊病历。初诊(2013年11月13日)
主诉:反复咳嗽、喘息气促1月余,加重1周。
现病史:患儿近1月来反复咳嗽并喘息、气促,西医院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治疗可缓解,但易复发。1周前上症又加重,已住院治疗7天,现仍有咳嗽,呈痉挛性,稍喘息气促,精神一般,纳乳少,大便稀溏,日行2~3次,小便正常。
查体:咽稍红,双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哮鸣音,心腹查体无特殊。舌质淡红,苔黄,指纹紫于风关。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辨证:风热郁肺。
治法:泻肺平喘,化痰止咳。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药用:炙麻黄3g,杏仁5g,川贝母3g,矮地茶5g,白果3g,地龙3g,蝉蜕3g,桑白皮5g,天竺黄3g,陈皮5g,葶苈子3g(布包),甘草3g。7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11月19日)咳嗽好转,次数及程度均减轻,仍稍有喘息气促,精神可,纳乳少,大便稀,小便正常。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喘鸣音,舌质淡红,苔薄黄,指纹紫红于风关。继以上方加减:炙麻黄3g,杏仁3g,川贝母3g,矮地茶10g,细辛1g,茯苓5g,瓜蒌皮3g,桑白皮5g,天竺黄2g,陈皮5g,薤白5g,竹茹3g,甘草3g。7剂,水煎服。
三诊(2013年11月26日)咳喘渐止,喉间偶有痰鸣,精神、食欲较前好转,大便稍稀,小便正常。家长诉患儿平日易感冒,夜寐汗多,舌质红,少苔,指纹紫于风关。以沙参麦冬汤加减,处方:南沙参5g,茯苓5g,法半夏2g,桔梗3g,玉竹5g,麦冬5g,天冬5g,百合5g,天竺黄2g,陈皮5g,川贝母3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所患毛细支气管炎,属中医“肺炎喘嗽”病。其反复咳嗽并喘息、气促,咳呈痉挛性,舌质淡红,苔黄,指纹紫于风关等症乃因外感风邪,侵犯肺卫,气郁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所致。故治以泻肺化痰,止咳平喘。方中炙麻黄、杏仁、桑白皮、甘草宣肺清热;矮地茶、天竺黄、葶苈子清化热痰;陈皮理气、川贝母润肺化痰;白果、蝉蜕解痉平喘。二诊继清痰热,加茯苓健脾助运,细辛温肺化痰。三诊因患儿咳喘日久,病程迁延,出现阴津耗伤,肺热减而未清之症。故予以沙参麦冬汤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本病的发生、发展有实虚变化的演变,病之初期邪犯肺卫,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疗以攻邪为主,同时注意顾护脾胃;疾病后期,气阴耗伤,正虚邪恋,治疗予扶正为主,但药宜清凉,避免用滋腻之品。
病案4
严某,女,2岁。门诊病历。初诊(2005年1月30日)
主诉:咳嗽2天,加重伴喘促半天。
现病史:患儿昨日受凉后开始咳嗽,流清涕,自服速效感冒冲剂,今日频咳,喉中痰鸣,气促喘息,纳减,二便正常。
既往患儿体质虚弱,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查体:精神尚可,呼吸稍促,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哮鸣音及粗湿啰音。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于气关。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辨证:寒痰阻肺。
治法:疏风散寒,化痰止咳。
主方:麻杏二陈汤加味。
药用:炙麻黄4g,杏仁5g,陈皮4g,法半夏4g,茯苓6g,紫苏子6g,莱菔子6g,蝉蜕3g,防风6g,紫菀8g,矮地茶8g,甘草4g。3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2月2日)现偶咳,有痰,纳食不香,夜寐欠安,有汗,大便溏,夹不消化之物。查体:一般可,呼吸平稳,无鼻煽唇绀,咽稍充血,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干湿啰音。舌质淡红,苔薄白稍腻,指纹淡紫于气关。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0g,白术5g,茯苓6g,陈皮4g,法半夏4g,杏仁5g,五味子3g,浮小麦8g,鸡内金5g,山楂5g,生谷芽6g,甘草4g,蝉蜕3g,防风6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所患支气管肺炎,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其咳嗽,喘促痰鸣,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于气关等症,乃因风寒束肺,失于宣降,肺气郁闭,水津不布,留滞肺络,凝聚为痰,阻于气道,壅遏于肺所致,属寒痰阻肺证。麻杏二陈汤系二陈汤加炙麻黄、杏仁所成,治疗原则重在宣肺理气化痰。方中炙麻黄、杏仁为主药,炙麻黄宣肺理气,杏仁祛痰止咳,平喘润肠,两者合用所治咳嗽痰多;二陈汤为治痰之总剂,加用紫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蝉蜕、防风宣散风寒,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寒,化痰止咳之效。二诊时,患儿咳喘好转,脾肺气虚之象显现,痰湿内阻,故治以健脾益气,化痰止咳,方用六君子汤加味,注重调养,以促正气之恢复。
病案5
李某,男,6个月3天。门诊病历。初诊(2004年6月6日)
主诉:反复咳嗽2月,加重伴喘促1周。
现病史:患儿2月来反复咳嗽,有痰,晨起为重,呕吐白色泡沫痰,1周前喘息,喉间痰鸣,食纳减少,精神尚可,大便稀溏,不臭,小便正常。
查体:体温37.1℃,脉搏120次/分,呼吸36次/分,体重9.5kg。急性病容,无鼻煽唇绀,咽淡红,轻微三凹征,双肺满布干湿啰音,心音可,双下肢不肿,四肢末端温。舌质淡,苔白,指纹浮红于风关。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辨证:风寒闭肺。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小青龙汤加减。
药用:炙麻黄3g,白芍3g,细辛1g,法半夏3g,五味子3g,茯苓5g,车前子6g(布包),矮地茶4g,百部3g,桂枝1g,甘草2g。5剂,水煎服。
二诊(2004年6月11日):咳嗽偶作,有痰,稍有流涕,清涕,无喘息,活动后喉间有痰鸣,食纳稍增,大便稀溏,日行2~3次。查体:咽稍充血,无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少许痰鸣音,舌质淡红,苔白,指纹淡红于风关。继以上方加减:炙麻黄3g,白芍3g,细辛1g,法半夏3g,五味子3g,茯苓5g,车前子6g(布包),桂枝1g,前胡5g,白前5g,石榴皮3g,山楂炭3g,甘草2g。5剂,水煎服。
三诊(2004年6月16日):基本不咳嗽,活动后喉间少许痰鸣,无流涕,喘息,食纳基本正常,大便稍稀,日行1~2次,夜寐安,有汗,小便正常。查体:咽清,双肺呼吸音稍粗,无啰音,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紫于风关下。六君子汤加减,处方:党参3g,白术3g,茯苓5g,陈皮2g,法半夏2g,前胡3g,白前3g,石榴皮3g,神曲3g,炙甘草2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所患为毛细支气管炎,以咳嗽,喘息为主症,中医病名属“肺炎喘嗽”。患儿首诊时,咳嗽,白色泡沫痰,喘息,大便稀溏,食欲欠佳,舌质红,苔白,指纹浮红于风关,系外感风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其病位在肺,性属标实,外有风寒,内有痰饮为标,总属寒饮闭肺之肺炎喘嗽。中医治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加减。二诊时患儿咳嗽喘息好转,喉间及肺部可闻及痰鸣音,大便稀溏,原方去百部、矮地茶,加前胡、白前化痰止咳,石榴皮、山楂炭收敛消食止泻。三诊,咳喘缓解,仍有大便稀溏,食纳不香,喉间少许痰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故以六君子汤(出自《医学正传》)加减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病案6
于某,男,2岁。门诊病历。初诊(2003年9月15日)
主诉:咳嗽8天,发热2天。
现病史:患儿8天前始咳嗽,发热,自服退热消炎药无效,曾就诊于湖南省儿童医院留观4天,热退,但咳嗽不减,神疲纳减,口干喜饮,夜寐欠安。
查体:精神欠佳,咽充血,双扁桃体Ⅰ°肿大,心率100次/分,律齐音可,无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腹查体无异常。舌质红,苔黄腻,指纹淡紫于风关。
辅助检查:胸片提示间质性肺炎;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
辨证:痰热闭肺。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主方:清气化痰汤加减。
药用:瓜蒌6g,枳壳6g,陈皮5g,法半夏5g,茯苓8g,紫菀8g,桑白皮8g,竹茹6g,矮地茶6g,杏仁5g,川贝母2g,甘草4g。7剂,水煎服。
二诊(2003年9月20日):服药后患儿咳嗽好转,次数明显减少,咳仍有痰声,早晚为主,纳食不香,精神好转,夜寐汗多,大便稀溏,小便可。查体:精神尚可,咽稍充血,双扁桃体Ⅰ°肿大,心率107次/分,律齐音可,无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舌质红,苔薄黄,指纹淡紫于风关。予以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5g,麦冬5g,玉竹5g,桑叶5g,款冬花3g,天花粉3g,白扁豆5g,甘草3g,五味子5g,浮小麦5g,茯苓5g,地骨皮5g。7剂,水煎服。
按语:患儿所患支原体肺炎,属中医“肺炎喘嗽”范畴,其发热、咳嗽,咳声有痰,口干喜饮,舌质红,苔黄腻,指纹淡紫于风关,乃因邪气闭阻于肺,水津不布,流滞肺络,凝聚为痰,或温热之邪,灼伤肺津,炼液成痰,痰热交阻于气道,壅盛于肺,故出现发热咳嗽。热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痰随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横行,变生诸证,不可纪极,火借气于五脏,痰借液于五脏,故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清气化痰汤出自《幼科直言》,方中半夏以燥湿气,瓜蒌以平热气,陈皮以顺气,杏仁以降逆气,枳壳以破积气,茯苓以行水气,紫菀、桑白皮、竹茹、矮地茶、川贝母皆同奏清热化痰之效,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而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二诊时患儿咳嗽好转,咳声仍有痰,納食不香,夜寐汗多,因病程已久,疾病后期出现肺气阴损伤之象,治以沙参麦冬汤加减养阴清肺,润肺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