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应激因素、应激源、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一、应激因素
大自然界时刻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人类社会群体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应激因素注定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应激因素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如物理因素(辐射、寒冷、高温、噪声)、化学因素(各种原因的中毒、强酸、强碱的腐蚀),生物因素(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扰)、大自然因素(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家庭因素(夫妻、父子、兄弟间矛盾)、社会因素(战争、恐怖事件、社会动乱)等。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各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约有70%左右的患者发病与心理应激有关,由于社会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心理社会因素就成为了人们更加关注的应激因素。
一种应激因素能否成为应激源,还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一定的强度。而同一种应激因素尽管具备一定强度,但对于不同的个体,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反应很大,而另一些人反应很小或者根本不反应,有些人经应激反应后可产生正能量,而另一些人却产生负能量。这要取决于不同个人的阅历、身体健康状况、心理状态、他对刺激事件的认知和价值观取向、对刺激的应变能力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等因素。应激事件中有些人从中得到了激励和鼓舞,而有些人却因此受到了创伤。如夜总会的爵士音乐声,某些年轻人对此总是热血沸腾、乐此不疲,声音越大,他们跳得越欢,感觉越好。而对于周围的居民来说,这种声音简直就是噪声,声音越大,他们受到的刺激就越大,甚至可能会产生某些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疾病。又如高考这件事,同样是没考上,有些人从中看到的是自己的差距,他把高考失利的挫折看作是锻炼自己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机会,认为人只有经历挫折,才能在社会上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而更加努力、勤奋,最终能金榜题名。而有些人认为自己太笨、无能,伤心至极,不能辨证地对待挫折,从此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最终一生中一事无成。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件事情能产生两种结果,完全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状态、对事件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取向,对成功人士来说,这种应激是良性应激,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所必需的,它可以催人上进、使人们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增强适应能力,维持着机体的适应机制。但对失败者来说,这种应激就成了不良性应激,它可能破坏机体的适应机制,打破机体的稳态平衡,甚至产生心身疾病,对失败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创伤。
通过努力我们可以避免一些应激因素的发生,但无法躲避所有的应激因素,这就取决于人们对应激因素如何去认识、去面对、去控制、去驾驭。
二、应激源
通常我们将那些能够使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并导致出现生理和心理反应的刺激物称为应激源(stressor)。在生活中,应激源是复杂多样的,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学习和工作、有的来自环境的变化,还有的来自各种突发事件。但是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源,除了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应该考虑所发事件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其他的一些影响因素,更取决于当事人对刺激物的认识、评价以及适应和应对能力等诸多方面。如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发生的当天,人们对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惊恐万状,不知所措,产生出强烈的应激反应,有些人因此而付出了生命代价,当时的大地震对人们来说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应激源。但随后几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小地震(余震),人们已习以为常,并没有产生出相应的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人们对地震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评价,适应了地震的发生方式,对地震人们还具备了一定的应对能力。由此看出,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否成为应激源取决于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所以应激源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因素我们将应激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家庭、生活环境因素
常见的家庭应激因素有恋爱、婚姻问题与家庭中其他各种问题。如男女失恋、与爱人争吵、婆媳之间不和、男女感情破裂的分居与离婚、父母及子女的重病与死亡、女人妇科疾病引起的不能妊娠与分娩、家中重大的经济困难、重大的生活方式变化、子女升学择校困难、子女管教不严造成的烦恼、子女就业困难、父母离异、与父母关系紧张、毫无思想准备的配偶丧亡等。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不断变化,人们的道德观、价值取舍观也会发生变化,又会产生新的家庭应激因素,如年轻男女未婚生育、某些家庭的超生超育给家庭带来的烦恼,住房多了以后子女与父母分住或子女外出打工所造成的老人孤独寂寞等。
2.工作、学习环境因素
工作、学习环境是每一个踏入社会的人都必须面对的,由于人们的兴趣、志向、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每个人受到的影响各有不同。这些应激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太大、过于繁忙、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个人能力不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工作单调乏味或精神高度集中、工作被动压抑、与领导或同事关系紧张、得不到应有的赞扬或报酬,工作计划和性质的经常变化、离职或退休后产生的失落感等,这些常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情绪。对学生而言,功课负担太重、各种考试频繁、升学择校的相互竞争、与老师同学关系不融洽等,这些会使学生、家长产生紧张、焦虑的心情,这些负面的情绪和心情会影响机体各种功能导致疾病,更由于长期心境不佳导致精神上的创伤。
3.社会、地理环境因素
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格局的变化,特别是都市化、城乡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使城市人口激增,以前相对安静的生活环境变得嘈杂拥挤,同时社会也充满着各种竞争,如升学竞争、就业竞争、人才竞争以及行业竞争等,城市的众多人口还带来交通拥挤、犯罪事件增多、工业噪声、城市改造建设的噪声,这些都是社会环境应激因素,特别是国家之间相互争斗所造成的大量移民,给国家带来灾难,给人民带来精神上的创伤,人们必须面对生活环境的各种变化,克服更多困难去适应他们所居住的环境,这就使得人们易于产生应激反应。
4.其他因素
我们居住的星球在随时发生着变化,猛烈的地震、狂暴的飓风、滔天的海啸,随时发生的火灾、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使人们遭受到极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另外,一些意外事故、惊吓、遇险、失窃、扰人的财产法律纠纷等,都会引起人们一系列的应激反应,造成人们的心理创伤。
三、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1.应激源的属性
自然界的应激源尽管多种多样,但作为一种外界刺激,它有其固有的自身属性,应激源刺激强度的大小、频度的高低、时限的长短等,都决定着受刺激后的结果。应激源强度越大,发生频度越高、反复作用的时间越长,则对机体引发的应激反应就越强,对机体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人们观察到,大地震后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被掩埋的时间越长,被解救出来后他的心理反应就越大,应激反应就越强,对心身造成的创伤也就越大。另外,超强度、超长期或频繁的强刺激可能会超越任何个体的忍耐阈值,个体差异在这时将会消失,所有的遭遇者都将是同一个结局,身残、心残乃至死亡。
2.个性特征
外界刺激能否引起应激反应,取决于机体对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价,认知与评价的不同结果取决于个性特征。个体的性格、心理敏感阈值、智商、道德评判标准、心理抵抗力、以往的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年龄、职业和收入等,都决定着机体受刺激后应激反应的结果,一个生活阅历丰富、知识渊博、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健康的个体对应激源刺激可能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反之,一个才疏学浅、唯唯诺诺、体弱多病、心理素质极差的人在遇到同样强度的刺激时。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乃至造成应激创伤。
3.社会人文环境
每个个体都生活在自己独有的社会网和社会支持系统中,与家人、同事、同学、朋友以及上下级保持着特有的关系。在受到刺激处于应激状态时,总会向他自己的社会支持网寻求帮助,或他的家人、朋友向他伸出援手,人们并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是积极地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应激源,使应激反应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人们可以通过改善相互关系,建立和谐、积极向上的心理生活环境来减少外界的各种压力。人们还可以主动、积极地去改造大自然环境,减少大自然灾难对人类的侵害。这种特有的社会人文环境,可以改变个体在遭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负面应激反应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