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利湿

茯苓

益心脾,行水湿,赤者破结气。甘,平,入心、肺、脾、胃、肾经。

白者入肺、膀胱之气分,赤者入心、脾、小肠之气分,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车前子相似,乃除湿之圣药也。

茯苓其用有五:利小便,一也;开腠理,二也;生津液,三也;除虚热,四也;止泄泻,五也。但阴虚而小便不利者,当以淡渗为忌。

茯苓淡渗,凡下元不足者,多忌之。其实不然,夫茯苓为古松精华蕴结而成,入地最久,得气最厚,其质重,其气清,其味淡。重能培土,清能益金,淡能利水,惟其得土气之厚,故能调三部之虚,虚热、虚火、脾虚痰湿,凡涉虚者,皆宜之。以其中和粹美,非他迅利克伐者比也。又能为诸阴药之佐而去其滞,为诸阳药之使而宣其道,补不滞涩,泻不峻利,精纯之品,无以过之,乃治虚劳者。久已与泽泻同弃,殊为良药惜矣。

茯苓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利湿。

能通心气于肾,使热从小便出,然必白者上行入肺,泻去肺热,使清其源,而后能下降以通膀胱而利水也。

茯苓皮治水肿肤胀,利水道,开腠理,有以皮行皮之意。行水而不耗气,功胜大腹皮。猪苓

行水利湿,消肿止泻。甘平而苦,入肾、膀胱经。

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淡渗大燥,能亡津液。

猪苓利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以肾水不足则目昏也。泽泻

利湿热,治泻痢,消肿通淋。甘、咸性寒,入肾、膀胱经。

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谓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湿热,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能治头眩而聪耳明目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也。六味丸用之者,取其泻膀胱之邪气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而补药得力。

肺金为气化之源,伏火蒸灼,则水道必瘀,瘀则金气不行,而金益病。且水停下流,则中土濡湿而奉上无力,故治劳嗽吐血之症,未有不以导水为先务者。古人每称泽泻有神禹治水之功,夫亦当究其命名之义矣。盖泽者泽其不足之水,泻者泻其有余之火。惟其泽也,故能使生地、白芍、阿胶、人参等补益之品得其前导,则补而不滞;惟其泻也,故但走浊道而不走清道,非若猪苓、木通、腹皮等之削阴破气,直走无余。要知泽泻一用,肺、脾、肾三部咸宜,所谓功同神禹者此也。

滑石

滑利窍,逐湿热,治泻痢,通淋闭。甘,寒,入膀胱兼心、胃、大小肠经。

滑石治渴,非真止渴,资其利窍,渗去湿热,则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若无湿小便利而渴者,内有燥热,宜滋润,误服之,津液愈亡而渴转甚矣。故好古以为至燥之剂。

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精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泻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宁,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刘河间用益元散,通治上下表里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明耳。

古方治淋沥多单使滑石,又与石韦同捣末服,其力更驶。

木通

行水泻火,下乳通淋。甘、辛,平,入心、肾、膀胱、小肠四经。

通草(原名)甘淡,能助肺气下降,利小便,专泄气滞也。肺受热邪,津液气化之源绝,则寒水断流,膀胱受湿热,癃闭约缩小便不通,宜此治之。凡气味相同者,茯苓、泽泻、猪苓、灯草、琥珀、瞿麦、车前子之类也。木通下利小便,泄小肠火,与琥珀同功,无他药可比。

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泽泻,利水虽同,所用各别。

肺为水源,肺热清,则津液化,水道通矣。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水愈通,大便愈燥也。木通能入大肠兼通大便。

淋沥不通者,下焦火也。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故淋闭。木通能泻心火,故治淋闭。

人遍身胸腹隐热,疼痛拘急,足冷,皆是伏热伤血,血属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窍,则经络流行也。

凡心经蕴热用犀角、黄连等药,必兼木通,其效乃捷,以能引心经之热从小肠出也。

通草

利水道,清湿热,催生下乳。甘、淡,平,入肺、胃经。

通脱木(原名),入肺引热下行,入胃通气上达。

泻肺利小便,甘平以缓阴血也。与灯草同功,宜生用。

车前子

利水清热,止泻痢,通淋沥。甘、咸,寒,入肾经,兼入肝、小肠经。

此能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功用似泽泻,但彼生水中,专去肾之邪水,此生陆地,则兼去脾之积热;彼用根,此用子,兼润心肾,又甘能补。

车前子所以能止暴下者,以能利水道而不动气,水利则清浊分,而谷藏自止故也。

清肺肝风热,渗膀胱湿热。

其根有清凉收涩之效,能止血、治带下、春日发间歇热甚验。

车前草,甘寒,利尿通淋,又能止血。

防己

祛风行水。辛,平,入膀胱经。

治水用汉,治风用木。治下焦湿肿并痛,及泄膀胱火邪,必用汉防己、龙胆草为君,知、柏、甘草佐之。防己乃太阳本经药也。

防己为瞑眩之剂,然而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下注脚气,除膀胱积热,非此不可,真行经之仙药也,无可代之者。若夫饮食劳倦,阴虚生内热,元气谷食已亏,以防己泻大便则重亡其血,此不可用一也;如大渴引饮,是热在上焦,气分宜渗泄,而防己乃下焦血分药,此不可用二也;外伤风寒,邪传肺经,气分湿热而小便黄赤乃至不通,此上焦气病,禁用血药,此不可用三也。大抵上焦湿热皆不可用,下焦湿热流入十二经,致二阴不通者,然后审用之。隐庵曰:防己味辛气平,茎空,藤蔓根纹如车辐,能启在下之水精而上升,通在内之经脉而外达,为平气通上之药,有行气清热之功,与乌药、木通相类。引古为据,极辟东垣之误。

木通甘淡,泻气分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

凡使防己于下部湿热药中,必以二术、茯苓、黄柏、甘草、萆薢、木瓜、石斛、苡仁为佐,乃无瞑眩之患。

凡脚气肿痛,当以防己为主药。又有足跟痛者,属肾虚,非脚气也。

大腹皮

下气行水,利水消肿,疏气消胀。辛,微温,入脾、胃二经。

凡人脾胃虚则寒热不调,逆气攻走则痰滞中焦,结成膈证,或湿热郁积,酸味刺心,辛温暖胃豁痰,通行下气,则诸症除矣。大肠痈毒亦主之,以其辛散破气而走阳明也。

腹皮下气亦与槟榔同,不独子也。但槟榔破气最捷,其性为烈;腹皮下气稍迟,其性较缓耳。

向阳者为槟榔,向阴者为大腹皮。

土茯苓

除湿清热,利水解毒。甘、淡,平,入胃、大肠二经。

杨梅疮多属厥阴、阳明而兼他经。邪之所在,则先发出,如兼少阴、太阴则发于咽喉,如兼少阳、太阳则先发头耳。盖相火寄于厥阴,肌肉属于阳明故也。医用轻粉劫去痰涎,疮即干愈。然毒窜经络筋骨,血液枯涸,筋失所养,变为拘挛、痈漏、废疾,土茯苓能解轻粉毒,用一两为君,苡仁、金银花、防风、木通、木瓜、白鲜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气虚加人参七分,血虚加当归七分),名搜风解毒汤,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已服轻粉,筋骨挛痛瘫痪者亦效。一日三服,忌茶、酒、面、腥荤,盖秘方也。

又方萆薢三两,皂荚、牵牛各一钱,水煎,分三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干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夹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抑遏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茯苓甘淡而平,能祛脾湿,湿去则诸证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祛湿,不能祛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地肤子

利水滋阴,能除虚热,兼益精强阴。苦,寒,入肾、膀胱二经。

众病皆起于虚,虚而多热者,加地肤子、甘草。

小便不禁或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温涩,不知属热者多。盖膀胱邪火妄动,水不得宁,故不禁或频数也。老人多频数,是膀胱血少,阳火偏亢也,法当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而佐以收摄,如牡蛎、山萸、五味之类,不可独用。病本属热,故宜泻火;便多则水益虚,故宜补血。补血泻火,治其本也,收涩治其标也,故宜用此以除膀胱虚热,利小便而通淋。此药苗叶,前人多用以治赤白痢及大肠泄泻,打汁服甚效,以其能和气涩肠胃也。并解恶疮毒。若煎水日服,能治手足烦疼,利尿通淋。

赤小豆

行水散血。辛,平,入心经,兼入小肠经。水气、脚气最为急用。

治水而不辅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小豆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小肠,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排痈肿脓血,下水肿胀满。和鲤鱼煮食,大治脚气。煮粥食之能通乳。治痈疽诸恶疮,水调其末,涂之无不愈矣。

白扁豆

补脾除湿,消暑止泻。甘,微温,入脾、胃经。

此入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治中州之病,清暑除湿而解毒也。

治霍乱吐利者,以其能和中下气也。

花主赤白带下(为末米饮下)。

叶治霍乱吐利不止及吐利后转筋,打汁入醋少许服。

薏苡仁

生用利湿舒筋,炒用健脾止泻。甘、淡,微寒,入肺、肝、脾、胃、大肠经。

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但拘挛有寒热之分。经云,大热,筋受热,则缩而短,故挛不伸,此是因热而拘挛也,故可用薏苡仁。至云因寒而筋急者,则不可用此。惟此药力势和缓,凡用须加倍见效。泻水所以益土生金而抑木,故治风热拘急。薏苡仁清肺,故治肺痿、肺痈,利水除湿,故治泻痢、水肿、痹、疝(肿甚者)。

冬葵子

滑尿窍,利湿热。甘,寒,入大小肠经。为治霍乱、水肿及催生药。

冬葵子之功,大略利窍、通乳、消肿、滑胎是其专长。妇人乳房胀痛,同砂仁等分为末,热酒服三钱,其肿即消。难产专取此味,炒香为末,芎归汤下三钱则易生。

蜀葵花赤者治赤带,白者治白带,赤者治血燥,白者治气燥。大便燥结,麻仁、郁李之类;小便癃闭,葵子、滑石之类。

榆白皮

渗湿热,通二便。甘,滑,入大小肠、膀胱经。

主治大小便不通,消肿通淋。

榆、皮、叶性皆滑利下降,故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产难各症宜之。此能利窍渗湿热,去有形之积,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恐泄真气。

萆薢

泻血分湿热,治淋浊水泻。苦,平,入肝、胃、肾经。

萆薢,足厥阴、阳明药也。厥阴主筋,属风,阳明主肉,属湿,此药能祛风湿,故治缓弱、顽痹、遗浊、恶疮诸病之属于风湿者。此药能去浊分清,故萆薢分清饮用以治小便频数,白浊如膏。凡人小便频数,不计度数,茎内痛不可忍者,乃因沉溺酒色或过食辛热炙煿之物而然,与淋病之小便艰涩而痛者不同,宜用此一两,水浸少时,以盐半两同炒,去盐为末,每服二钱。

此药甘淡性平,能健脾胃,止泄泻,补下焦,治阳痿。

若欲兴阳,先滋筋力;若欲清便,先治肝火。

海金沙

渗湿热,通五淋。甘,寒,入小肠、膀胱二经。

此药生于叶上,小肠、膀胱血分药也,热伏二经血分者宜之,故治小便热淋茎痛为要药。

能解水火之结。

此药草上结沙,亦所含之精英也。气轻上浮,宜入心肺;沙体下坠,则入二肠。甘淡则能渗湿去热,色黄赤则入血分,故主治五淋茎痛湿肿,下热除而上热亦息。

得栀子、马牙硝、硼砂治伤寒热狂者,大利小便,釜底抽薪之意也。

瞿麦

利水通淋,清热破血。苦、辛,寒,入小肠、心经。

古方通心经、利小肠最为要药。八正散用此,今为要药。若心经虽有热,而小肠虚者,服之则心热未退而小肠别作病矣。盖小肠与心为传送,故用此入小肠,实引火下降之义,当以利小肠为主。

近古方家治产难有石竹花汤,治九孔出血有南天竺饮,皆取其破血利窍也。

五淋大抵属湿热。热淋用八正散加栀子、滑石等;血淋宜用小蓟牛膝膏;肾虚淋宜补肾,不可独泻;老人气虚者宜参、术加木通、山栀;亦有痰滞中焦作淋,宜行痰兼通利药,忌汗,汗之便血。

石韦

清湿热,通淋闭。苦、甘,微寒,入肺、膀胱经。

此药清肺金以滋化源,通膀胱而利水道,《别录》言其补益,亦止清热利湿之功,非真有补性也。

萹蓄

杀虫治蛔痛,通淋利小便。苦,平。

治蛔咬心痛神效,海上歌云:心头急痛不能当,我有仙人海上方,萹蓄醋煎通口咽,管教时刻便安康。

蚯蚓

清热利水。咸,寒,入胃经。

肾脏风下注病不可缺也,脚气药必须用之为使,然有毒,病已即止。

蚯蚓大寒,故能大解诸热疾;下行,故能行湿而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

蚓蚯泥治久热痢者,以久痢乃湿热甚于肠胃,得甘寒之气则湿热自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