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望色生死的意义

【原文】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之奇脉”三个字是多余的,应该删除,在《甲乙经》中就没有这三个字,这三个字在这里没有意义。

【提要】叙五脏病色,提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

【讲解】“凡相五色”的“相”是观察的意思。若“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这些都是正常的色象,“皆不死”之象;若“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这些都是有问题的色象,是“皆死”之象。其间的规律是,前五色者属于生色,后五色者属于死色。对这一论述,如何领悟其精神?有没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是有现实意义的,理由如下。

第一,首先文献以“面”和“目”作为观察对象,这抓住了望色的重点。望面色,是因为阳明之脉布于面,阳明是胃气所在,不管望闻问切哪种诊断方法,总要以把握胃气的状况为先。如病的表现并不很严重,但反映出的胃气问题很大,这个病的预后是不好的;若病的表现很严重,但反映出的胃气尚好,这个病还是有生机的。为什么观察“目”而不是耳、鼻、口呢?因为“诸脉皆属于目”,五脏六腑的经脉都聚于“目”,《灵枢·大惑论》中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在五官中,“目”的代表性最强,最能反映五脏之精气的强弱,这一点非常之重要。由此,仔细地观察面、目这两点,就把握住望色的要点了。

第二,为什么生色都见“面黄”?“黄”反映的是“胃气”,土之色嘛。临床上凡是观察病人面色很滋润,隐隐约约的带点黄色,这就是正常面色。中国人是黄种人,面带点黄色,这代表胃气有生机。怎样理解目色的变化?这其中的意思是,只要胃气存在,不管五脏哪方面有病,关系都不大。如目现“青”的肝病,目现“黄”的脾病,目现“赤”的心病,目现“白”的肺病,目现“黑”的肾病,只要有“胃气”就有生机。

第三,死色是不吉的颜色,死色中不见黄色,如面青、面赤、面黑等都是病色,这说明胃气已伤,或胃气已绝,后天水谷之气被动摇了,后天生发之气不存在了,因此再加上目赤、目白、目黑、目青等五脏的病,这种情况预后多不良。

据此,此节内容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只是不要把“黄”理解成黄疸之“黄”,那样临床上就毫无意义了。这里是强调“胃气”,五脏生成之脉色,关键就要看“胃气”存不存在;望色如此,把脉也是如此,只要脉有胃气,病都好治,脉无胃气,病再轻也都要谨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