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五脏十二经诸病

【原文】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提要】讲五脏十二经脉的病变。

【讲解】“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意思是说诊断疾病,以五脏色脉为观察之纲。临床诊病,通过望色和切脉的方法,抓住要点,找出根源所在,“始”即“根源”之意,这个“根源”可通过色、脉反映出来。寻找病根要以“五决为纪”,即要从五脏入手,要善于观察五脏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要判断出脉、色是“主生”还是“主死”,所谓“纪”就是“要领”,“决”是“决定”之意,就是分辨、判断。“欲知其始,先建其母”,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抓住五脏生理、病理的这个“始”,要点是“先建其母”。“母”是指“胃气”,查色、切脉主要就是观察胃气的状况。“土”为万物之母,对人体而言,脾胃是后天之根本,是后天气血津液的唯一来源,故称其为“母”。“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即是说:第一要以五脏为中心,第二要抓住胃气这个要点。评价五脏之盛衰,都取决于胃气的状况,前面讲的“缟裹”问题,实质就是“胃气”问题,只要胃气尚存,五脏的精气就有源头,对病来说预后就好。“所谓五决者五脉也”,“五决”即是指“五脏”之经脉。

先从“肾”谈起。“头痛巅疾”,“头”“巅”是同义,泛指头上的病,如眩晕、头痛、头重、头胀等。“下虚上实”,是言病机,“下”指肾、膀胱等下焦器官,即是说头上的病往往是邪气实于上正气虚于下造成的。“过在足少阴、巨阳”,“过”即“过失”之意,这里指病变,“足少阴”指肾经,“巨阳”即足太阳膀胱经,意思是说足太阳的经气虚于下,或者足少阴的经气虚于下,那么邪气就会实于上。如足太阳经气虚了,卫气不能实于表,风寒邪气就会随太阳经而入,出现“头痛巅疾”,这是从外感来讲;从内伤来看,如足太阳经或者足少阴经的阳气虚了,阴邪上逆,或者阴虚而阳火上逆,也会出现“头痛巅疾”。从病机来分析,“下虚”往往就会引发“上实”。病之初一般表现在经络受病,发展下去病会从经脉而入脏,故曰“甚则入肾”,肾就要出问题了;膀胱与肾有表里关系,膀胱是三阳主表,肾是三阴主里,是脏腑的最深层次。以下几段都是以这样的思路来叙述的。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徇”是指眼睛视物晃动,“徇”通“侚”,“侚”是疾、快之意;“蒙”是视物不清,“蒙”是“浑浊”之意;“尤”古与“摇”通用,“招尤”即“招摇”,是感觉晃动不定的意思。“徇蒙招尤”是对“眩晕”的一种描述。“冥”是“昏暗”之意,“目冥”即目昏。眩晕、目昏、耳聋,往往是由于“下实上虚”造成的。“过在足少阳、厥阴”,“少阳”是指胆经,“厥阴”是指肝经,肝胆都是藏相火的器官,“下实”即是说相火亢于下,“上虚”即是说阴精伤于上,下焦的相火亢了,上面的阴精就少了,失去了营养,头、眼、耳等就会出现上述这些病证,这是“阳亢伤阴证”,过在肝经、胆经。“甚则入肝”,是说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伤及肝胆脏腑本身。

“腹满img22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阳明”是指胃,“太阴”是指脾,即过在中焦。脾胃两经发生病变,要出现“腹满”“胀”等症状,“img23”是病人自己感觉皮肤像被什么撑着一样,胀于内而于外。“支鬲胠胁”“支”是“支撑”之意,“鬲”是“阻塞”之意,“胠”,是指两腋下,“胠”下为“胁”,“胠胁”是肝胆经脉循行的部位,脾胃经的支脉也布于胁肋,“支鬲胠胁”的意思是说,腋下好像被什么支撑着,胁肋好像被什么堵塞了一样。这些症状是什么造成的呢?是因为“下厥上冒”。脾胃在中焦,为什么说“下厥”呢?这是指足经而言,足太阴(脾)、足阳明(胃)都是足经;“厥”是“厥逆”之意,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经气逆而上冲,这个“上”是指“腹”“胠”“胁”等部位;“冒”是“冲击”之意,气逆上冲,表现为腹满、胠支、胁鬲。后面三句没有谈“甚则”入哪里,照文章的体例来看应该是有的,这里应有“甚则入脾”,邪在太阴经、阳明经,严重了就要入脾脏。

“欬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上气”即喘、气急之意;“厥”是“气逆”之意。咳嗽、气喘、气逆等临床表现,是由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病变引起的,大肠与肺有表里关系,甚则入肺,甚则入肠。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膈中”是指“胸膈”,属上焦;心烦、头痛,是病在胸膈、上焦,是由手巨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的病变引起的,甚则入心,即心、心包络,中医的“心”往往包括“心包”在内。

这一段文献主要精神,强调诊病要落实在“五决”,即“五脏”;而“五脏”与“六腑”又有表里关系,一般病在“六腑”者病轻,在“五脏”者病重,所以有“甚则”的说法,如“甚则入肝”“甚则入肾”等。前面还讲过“治五脏者,半死半生”,意思是说,病不及早治疗,发展到五脏,风险就会增加,一个好医生,病在皮毛阶段就把病治好了,其次是治经脉、治六腑,最后是治五脏,治五脏者则半死半生也。

此段文献把病在“经脉”和病在“脏腑”进行排列,所谓“决”,是诊断、判断的意思,也有“决病之轻重”的意思。病在经脉属表,病在脏腑属里,在表者病轻,在里者病重;病在脏腑也有轻重之分,病在腑者病轻,病在脏者病重。至于说足少阴、足太阳病是不是一定现头痛巅疾,足少阳、足厥阴病是不是一定出现徇蒙招尤、目冥耳聋,那倒不一定,这里都是举例而言,但所举之例多为常见者,这一叙述的方法是《内经》一书的常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