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天度的概念和内涵

【原文】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提要】解释有关“天度”的问题。

【讲解】天地、日月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分纪”,是古代天文学的概念,包括东西南北运行的方位和角度的多寡等内容。如太阳在春分后行于赤道的北边,秋分后行于赤道的南边。“周有道理”,“周”是“整个”之意,如周天度,就是指整个天体而言,指日月运行一周天的规律,“道”“理”还是指宇宙空间方位和度数而言。

“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这是在具体解释天度的计算方法,周天(一年)之数不是整好360天或365天,都是有盈余的,积攒一年周天度数的盈余,用加“闰月”的方法来处理,就是“积气余而盈闰矣”的意思;两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使时间在两年、五年之后完全重合,再开始新一轮(同一方位和度数)的计算,以保持计时的准确无误。

古人认识“天度”有三个环节,即“始”“中”“终”。“立端于始”,是说天度这么大,按360度计算也好,365度计算也好,总要有个起始吧,这个起始之处叫“立端”,“北极”是天度之端。二十四个节气,反映了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也有个“端”,这个端就是“冬至”,冬至一阳生,从“一阳之气”开始计算。一天十二个时辰,也有“端”,这个端就是“子时”,顺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金匮要略方论》中有“甲子夜半少阳起”之说。总之周天(一年)从“北极”始算,阴极阳升;气候变化是以“冬至”为端、为始;一天的时间是以夜半“子时”为端、为始,这些均称作“立端于始”。

“表正于中”,这是针对太阳来讲的。没有钟表之前,古人看时辰早晚是通过观测太阳的角度来计时的。在古天文台上,有用铜制的表,八尺高八尺长,中间立时针,表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太阳照射下,表中时针的影子指向什么地方就是什么时辰。“表正于中”,“中”就是中午、中央之意,子时是阳之始,午时是阳之正,以这个时刻为正中,“立表于中”意思是在每天的“午”时核对时间。这个方法从汉朝就开始了,那时定都在洛阳,就以洛阳为中心,在其东南西北各1000里处立一个表,以午时为准,核对各表的时间。

“推余于终”,不管计算一天的时辰,还是计算二十四个节气,还是计算一年,总是有“余”数,把所有的余数,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余数问题,最终使时间总能保持准确,这是“推余于终”的意思。

以上这三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三种计时的方法,就是“天度”的基本概念,故曰“天度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