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 素问(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脏腑的功能和特性

【原文】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提要】讲十二脏不同的功能和特性。

【讲解】文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十二脏相互为用有贵有贱,何之为贵?何之为贱?所谓“贵贱”,是指“主次”而言。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岐伯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具体、全面,“悉”即“详尽”之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既问了十二脏各自不同的功能,又问了十二脏相使的关系,还要讨论其主次,故曰“悉乎哉问也”。

先从十二脏的个性来谈,从脏腑各自不同的功能来谈。“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就“贵贱”而言,心为“贵”,因为心为“神明”所在,神明嘛,能洞察无穷的事物,即使是复杂的事物,心之神明都可以认识、可以理解,这是“神明出焉”的意思。对“心”的这种诠释不限于中医学,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说“心主官则思”,中国传统文化把人思维的功能用“心”来表达。从阴阳理论来讲,“思维”这一功能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心藏神,神为阳,因此“神明”认识事物的这个功能也属阳;正因为心藏“神”,所以“明”,即心能够认识和理解事物。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心肺都在上焦,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心主血脉,肺主气,心与肺的关系是气与血的关系。“傅”是帮助、合作之意,所谓“相傅”,是指肺主气可以协助心主血,心肺“相傅”共同发挥作用。心主血脉,但没有肺之宗气的推动,心血不能运行;肺主气,肺气没有心血的营养,肺气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心为阳中之阳,主“宣散”,肺为阳中之阴,主“下降”,这是心肺“相傅”的又一表现形式。什么是“治节”呢?“节”是节奏、节律之意;肺主呼吸,一呼一吸是有节律的,肺气、心血的运动节律,通过呼吸表现出来。人体的营气、卫气都是通过宗气来带动的,而这个带动是有节奏的、有节律的,白天行于阳,晚上行于阴,各二十五度,五十周于身,这就是“治节”的意思。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这里用“将军”一词来描述“肝”为阴中之阳脏的特性。若从“柔刚”来说,肝为刚脏,“将军”即有刚脏的含义,所以肝一旦得病,就极易出现肝阳亢盛的表现。肝虽为刚脏,但其生理作用则表现在“柔”的方面,如肝主疏泄、主升发,这些功能都具“柔”的性质,因此若肝脏调理得好,表现出来的不是“刚”而是“柔”,是疏泄、是升发,故曰“谋虑出焉”,这些从临床的角度很容易体会到。总之,“肝”尽管含有相火,相火属于壮火的范围,具有“将军”之象,但是它的生理作用却表现出柔和的特性。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是指“少阳”而言,少阳具有冲和之气,故曰“中正之官”。中医学认为,每一脏都要得到少阳的升发之气、冲和之气才能有生气,所以就有了“十一脏都要取决于胆”的说法。“决断”是“取决”之意,各脏腑都要依赖于胆的升发、冲和之气,即取决于胆的少阳升发之气,用之来维护自己的生机。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是心的外围组织,即“心包”,与“心”同处一个部位。“心”是君主之官,阳中之阳脏,自然“臣”也随之,即“膻中”也属阳中之阳脏。从正副讲,心为正,膻中为副;从主从讲,心为主,膻中为从。心阳以静为用,假使心阳一动,极易发生心火上炎的表现,而从臣则跟着喜动,故曰“喜乐出焉”。“喜乐”是指膻中之阳气喜宣畅、宣发,所谓“心主于表”之说就是指膻中的这一功能而言的;临床上心血管病多表现为心阳不宣,即心阳衰弱,不能喜乐,不能宣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这个好理解,脾胃为水谷之海,专司消化和传输由五谷转化来的五味。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道”是“导”之意,“传道”就是“传导”的意思,大肠传导由脾胃传输来的物质。“变化”可以理解为“加工”之意,即大肠负责进一步的加工、分化。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盛”是受盛水谷精微、分清辨浊的意思,这是小肠的功能。“化物”是指化清浊,“浊”不能理解为“污浊”,是“重浊”之意,即指具有厚重特性的物质。“清”是指“精微”,即经胃消磨后的水谷精微,小肠再加以分辨其清浊。“化物而出”,是指小肠将有用的物质再吸收并传输到其他脏腑去的功能。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主骨,所谓“作强”,指人体骨骼的支撑功能,这是靠“肾主骨”的功能来实现,故曰“作强之官”。“伎巧”就指“肾精”充沛而言,肾之所以能主骨,要靠肾之精水的养育。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是通泄、排泄的意思,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最清的物质在上焦,次清的物质在中焦,最浊的物质在下焦。《难经》中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是说人体元阳之气的功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的,元气化生阴水,三焦有行水的功能,三焦之所以能成为人体水液之通道,就是因为它是“元气之别使”。“别”是“分”之意,三焦分为上、中、下嘛,“使”是“运用”之意,即人体的元气分布在上焦、中焦、下焦,水液通过元气的推动而流行。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都”与“渚”是一个意思,“州”“都”均指贮水的地方。“膀胱”贮的什么水?一般认为膀胱贮的是尿液,但中医不这样看,中医学认为,只有排出体外的才称为“尿”,与“汗”一样,在没有排出毛孔之前,不能称为“汗”,没有排出体外之前均称作“津液”,故曰“津液藏焉”。人体的卫气与膀胱津液的化生作用有关,所以卫气首先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运行,“津液”中有该排出体外的物质,更多的是化为卫气的物质,故曰“气化则能出矣”。“气化”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气化”是指膀胱的气化功能而言的,因为膀胱的水要靠阳气的蒸发才能化;另一种认为“气化”是总括所有脏腑的气化作用,如心的神明、肺的治节、肝的谋虑、胆的决断、膻中的喜乐、脾胃的五味、大肠的变化、小肠的受盛、肾的伎巧、三焦的决渎等等,都是气化作用。我认为后者的解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总之这一章分别讲述了各脏腑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很具体,至于君主、将军等的说法,在理解的时候要务虚,要从特性、功能方面来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