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气与天气的关系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其中“九州”两字是衍文,可以删掉。
【提要】概括地叙述生气与天气的关系,即是说人的“生气”是不能脱离天体的阴阳之气而生存的,天体的阴阳之气无处不有,因而人的生气与天气息息相通,乃极自然之事,人们便要“传精神,服天气”相通适应,而达到“通神明”的地步,以维护寿命之本。
【讲解】“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间处处存在有阴阳二气,人体不可能离开阴阳二气而生存,所以人体气机最根本也是阴阳二气;因此人要“传精神”就要“服天气”,要适应阴阳二气的变化;不仅如此,还要达到“通神明”的境界,这样才能够维持寿命的根本。所以文中提出“顺之”“失之”的取舍。“顺”即能够适应天气之阴阳,“失”即不能把握天地阴阳二气之规律;“失”不仅有“不能适应”的意思,甚至还是“相违背”的意思,若如此,人体气机就要受到影响和侵害。这节文献的精神就是要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的规律,让人体内的气机能正常运转,以维系人体的健康。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这里的“通”是“通晓”的意思,能通晓人与自然的关系,能认识自然、认识宇宙,具备这种知识和能力的人就是“通天者”。通天者认为“生之本,本于阴阳”。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认识,即宇宙间之所以存在生机,是由于阴阳二气的运动,人体之所以存在生机,同样是由于阴阳二气的运动;这就是“本”,自然界有这个“本”,人体也有这个“本”。人体之阴阳与自然界之阴阳,都不是孤立的和不相关的,而是息息相通的。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天地之间,是上下关系,加上东南西北四方即为“六合”,因此“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是泛指整个宇宙空间。在这个自然的空间里存在的阴阳二气,与人体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是密切相通的。“十二节”,指手足十二经,《灵枢》称“节”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经络学认为每经都有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这些穴位是人体“十二节”接受天阳之气的主要经穴。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其”是指阴阳二气,不管人体内的阴阳二气,还是自然界中的阴阳二气,其运动均遵循五行生制规律;五行各具阴阳,这叫“其生五”。人体内手足十二经分归为三阴、三阳,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自然界也有三阴三阳,这叫“其气三”。若不能认识这些关乎阴阳的运动规律,一而再地违背这些规律(“数”是“反复”的意思),不顺应这些规律,就要受到邪气的侵害,人就会得病,就要动摇“寿命之本”。换句话说,人能不能维持寿命,取决于对阴阳五行、三阴三阳运动规律的把握程度。
从“苍天之气”到此段文献末,着重从“阳气”方面来讨论的。在阴阳两个方面中,“阳气”是最主要的方面。“苍天”就是苍穹宇宙,“清净”是有规律、有秩序、安静稳定的意思。太空中的清气无时无刻不在有规律地运行,所以才有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有秩序的变化。人体内的清气顺应自然界的清气也在有规律地运行,维持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和稳定,使人“志意”正常。“志意”包括人的精神、活动、功能等,“治”表示“正常”。人能顺应自然的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去适应自然的规律,则“阳气固”,人体内的阳气就充沛固密,阳者卫外而为固嘛。于是“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纵然有贼风邪气,有各种致病因素存在,也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贼邪”是指危害人体的致病因素。为什么呢?“此因时之序”,这句话诠释了前面“顺之”的具体内容,就是顺应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规律;“序”是“秩序”,秩序就是规律。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圣人”就是指前面的“通天者”,即认识了自然和人关系的人。这种人能够“传精神”,“传”是“专”的意思,“专”有“善于”之意,“传精神”就是善于调整机体的状态,使机体的功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所谓“服天气”,“服”是“顺服”的意思,人要顺服天气;“服”还有“用”之意,有“驾驭”的意思,意思是要使天气不伤害人体,就要认识天气的规律,从而获得生存的能力和自由。“而通神明”这句话的宗旨是,不管自然界的天气怎样变化,都要能够适应,都要能够认识。“神明”是变化莫测、变化无穷的意思,这是《易经》对“神明”的解释;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自然的变化是无穷尽的。“通神明”是一种境界,无论大自然是怎样的深不可测,人都要想办法去认识它,掌握其运动的规律。我认为“通神明”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最高境界。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失之”与“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相反,不能认识自然的规律,更没有能掌握自然的规律,于是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内闭九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失去了协调,影响了五脏的功能,与之相联系的“九窍”闭塞不通;邪气袭表而“外壅肌肉”;内在之阳气不固,“卫气散解”,“解”是“懈”之意,卫气不能固于表,很容易伤风、伤寒、伤热、伤暑。没能认识自然的规律,没能适应外环境的变化,于是就易受伤而得病,这些都是内在因素造成的,“此谓自伤”。表面上看是因外邪侵袭,实质是人体自身阳气出了问题,即“气之削也”。首先是人体自身有了弱点,加之外在致病因素的干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自伤”的含义。
这一章文献的基本精神是:外界之气与人体之气的关系一定要相互协调;而在生气与天气的关系中,首先强调的是人体的阳气。这个精神是有临床意义的。为什么有的人容易生病,有的人不易生病?有的人病少,有的人病多呢?关键在于维护好生气与天气的协调关系。生气要适应天气的变化规律,这样身体才能健康,感受致病因子的机会就少。做到传精神、服天气,生命就会充满生机。因此是“顺之”还是“失之”这很关键,顺则阳气固,失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而“顺之”“失之”都是生气的问题,不是天气的问题,人内在因素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