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所在部位划分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图4、图5)
图4 地道方位气机循行变化图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既要从天气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要站在地气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图5是十二经脉分布图,《内经》中把三阴三阳以空间的状态进行了解释。这种空间阴阳的概念体现在人身上就是经络的运行。面南而立,从手臂来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人体整体最后面是太阳,最前面是阳明,中间是少阳;腿上乃至整个人的两胁是少阳,前面是阳明,后面是太阳。这是从空间角度对阴阳的排列进行了表达。从内而言还可再分三阴三阳:前边太阴,后边少阴,中间厥阴。这是站在方位的角度来看的。
图5 十二经脉分布图
再看图5,“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足少阴在大腿内侧的后面,足太阳膀胱经也在人体的后面,即少阴在人体的后面,它的浅层是太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足阳明在表,足太阴在里,三阴从前到后,依次是太阴、厥阴、少阴,位于大腿的内侧。“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为什么要搏(搏是动之意)而勿浮?阳要往回收,阴要往外走,此乃正途,如果阳往外散,阴往下降,阴阳就要离决,那阴阳就真真正正地分开了,只有阴向外走,阳向里收,才能体会到“阴升阳降,相交之机”。“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下面会讲解到,因为它跟三阴三阳的排布规律有直接的关系。“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在于动,要搏而勿沉,是因为阴中有阳。因此,明白了以上问题,再研究的时候,就能够相对清醒地看待六经和阴阳的关系,而对于“阴升阳降,相交之机”的规律,人体的气血每时每刻都在以不同的角度遵循着这种规律在体内循行。
站在地道的角度来研究,研究的是空间、方位,这是根据空间的状态所进行的描述。通过《素问·阴阳离合》我们知道,它所讲的三阴三阳的立点是空间,是上下内外前后,是在用三阴三阳来解决空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