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宏观经济调控方法论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一般描述

为了进一步认识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基本特征,基本的方法是把分析的对象进行量化。生产力总体水平可以认为是由社会各种产品和劳务的实际生产能力综合而成的,在具体描述一般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状态前,我们给出如下基本假设:

第一,为了使分析相对具体化,假设生产力的“代”是一系列生产力的“级”的集合,从而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可通过其一系列“级”的加权平均数来表示,从科学技术水平的角度分析,组成一“代”生产力的“级”之间并没有质的差别。

第二,为了结合现实世界生产力状态的总体格局进行分析,假设可按生产发展的总体水平把全世界所有国家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发达国家(用符号f表示)、中等发达国家(用s表示)、发展中国家(用t表示);其各自生产力结构状态亦即生产力“级”的集合(或称“级生产力”)分别用Pf, Ps, Pt表示。

第三,假设任何类型国家生产力水平特征“级的大小”可用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表示,因而我们把具有相同劳动生产率的产品生产看做总体生产力中“同一级生产力”的具体内容,这样“生产力级”可按劳动生产率的大小顺序Pii=1,2, …, n)排列起来,由此形成各类型国家的“级生产力链”,亦即Pf, Ps, Pt的具体内容。此外,为了下面分析方便,我们把反映发达国家发展早期生产力状态(其生产力水平与发展中国家目前生产力最低部分的水平大致相同)的“级生产力链”也考虑进来,并用PA表示。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利用四种类型国家生产力状态的生产力“级”的集合(“级生产力链”)之间的交叉关系,可得到反映它们之间基本关系的几何图(见图3—1)。可与西方宏观经济学定义比较,如“宏观经济学研究大范围的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宏观经济理论是关于收入、就业、价格和货币的理论”,“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经济体系各个平均数和总量的那一部分”,等等。参见爱德华·夏皮罗:《宏观经济分析》,8~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图3—1 四种类型国家生产力状态几何图

从图3—1中看出,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结构的一般状态(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状态)可以看做四种不同类型“级生产力链”的集合,亦即由A2、B、C和D1四部分组成,具体可写成Pt= A2BCD1=,其中PiPj,当ij时(i=1,2, …, D1; j=2,3, …, D1), A2BCD1= ∅,其“级生产力链”的长度可表示为:Pt=PD1-P1>0。

从图3—1中可直接观察到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状态的若干基本特点。

第一,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一般可看做由具体四种不同生产力水平的部分组成,即某些具有目前发达国家生产力特征的D1,某些具有中等发达国家生产力特征的C,介于发达国家早期生产力水平与中等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之间的部分B和具有早期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特征的部分A2,亦即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常态是一种生产力不平衡的状态。

第二,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形成与外部环境直接相关,处于较高生产力状态的外部环境的存在是其形成的主要客观条件。相对来说,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形成是“级生产力链”在外力作用下延长的过程。

第三,相对来说,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级生产力链”的“长度”最长,这说明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劳动生产率长期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特别反映在A2BCD1之间,其劳动生产率具有质(或“代”)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