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终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记录多年民间非遗研究步履的《春藤集》整理付梓,感到十分欣慰。
二十余年前,一位扎着小辫儿刚出校门的青涩小姑娘在无心插柳中得到了前辈专家的指点和引领,慢慢步入民间文艺采录收集和保护理论研究这个领域。在单位组织和老师们的启迪培养下,从不明就里到初学乍练,从手忙脚乱到似懂非懂,从激发兴趣到深入探研,从钻研学习到潜心研究。冒一路风雨,扬一路风尘,洒一路汗水,尝一路艰辛。磕磕碰碰耕耘跋涉走过,终于有了今天收获的积累。
至今难忘在20世纪80年代末,民间文学田野作业野外采风的艰苦时光;难忘夏天冒着40多度室内高温的暑热,冬天窝在四处窗壁漏风的寒冷陋室里,埋头苦读、抢救整理民间非遗资料的日子;难忘守着盛满搜集上来的民间采风资料的纸箱,畅想着将来筹备创建民间文艺保护中心的美好憧憬;难忘深夜强忍着瞌睡和挚友反复讨论撰写的专业课题;更难忘休息日和学生们快乐地吃着水饺,在精心指导下被敲打出的一篇篇经过反复提炼修改,终于获奖的论文……光阴荏苒,岁月如梭,那段充实而有意义的青春奉献的平凡岁月,磨炼和成就了我人生点滴奋斗的意志,这些片段静静地流淌在记忆深处,常常激励着自己严谨治学,求真务实,踏实奋进,克难攻坚。
众所周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劳动人民世代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民俗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民族精神和物质的瑰宝,佐证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更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4年,我国加入这一公约。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充分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南和目标。此后至今,国家又相继出台了系列利好的推进民间非遗保护的扶持政策,把民间非遗保护列入我国重点文化工程。
自此,在政府的大力感召下,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一种文化自觉行为,各阶层广泛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性保护活动。笔者作为有着二十余年非遗保护经历的专业工作者,通过参与一线抢救、调研与探索,积聚了一定的工作心得,并在日常担任高校课题研究和民俗教学实践指导中,逐步将这些专业知识传授给学子,使新生代大学生们通过对专业学科的认知、领悟,在研习过程中,增添了对本原文化的热爱;通过鼓励大学生们广泛参加非遗保护与社会弘扬公益文化志愿活动,加强了他们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并在实践工作中为此做出了奉献和喜人的成绩。
该书分为三部分,收编了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遗保护项目门类及调研剖析地域、人文等民俗现象和文化价值的理论解析论作,这些论文大部分曾获得国家、省、市级学术奖项。它们分别以非遗项目例证为阐述索引,提出发掘保护的民间非遗文化艺术,应融入现代审美、创意设计与再现,并活跃于公共文化市场和产业服务,就如何长远地对民间非遗实施进一步科学化规划保护提出了建议和举措设想。同时,论述了民间非遗需全方位保护,不仅要紧紧围绕人民多元文化的生活需求,更要为顺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时的精神保障,继而以推进社会传播影响力来提高本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本书以此积铢累寸,由表及里,逐一归总,谨予呈现,供研究者们参考。
《春藤集》能够出版离不开领导、前辈和专家的关心,感谢著名文学家和美术家王川老师在紧锣密鼓的创作间隙,为拙作亲笔题名;感谢镇江市文联、市书法家协会蒋光年副主席在千头万绪的百忙中书写的鼓励题词;感谢同道挚友和编辑老师的鼎力支持、帮助与厚爱;感谢蓬勃向上的学子们给予本人坚持专业延续的无限信心和希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和敬意!
因工作忙碌,该书在编著过程中,如有欠妥之处,敬请读者们多多指正!
编著者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