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影企业概述
(一)中影集团
概况:1999年成立的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是中国电影年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而且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集团全产业链布局,旗下公司包括电影投资制作、影视制作基地、电影发行、院线投资管理等环节,拥有全资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
制作环节:中影集团投资制作的大部分影片是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类型主要是剧情片和少量的喜剧以及新开发的动画片。中影在动画、主旋律等类型的影片上投资较高,但影片质量不高,投资回报率较低。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成立至今,已成为中国影视后期制作业的老大。中影集团在制作环节的实力不能仅以其投资成功的影片来考量,其在国内电影产业的国企老大的位置,对业界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发行环节: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也是拥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两家公司之一,借助其进口影片的特权,在发行市场内稳居老大之位。
放映环节:中影集团控股或参股的八条院线包括:中影数字院线(全资);中影星美(占股60%);中影南方新干线(占股46%);辽宁北方(占股50%);四川太平洋(占股50%);北京新影联(占股43%);江苏东方(占股51%);海南蓝海。但这些院线下属的影院大多数并不是院线投资的,而是签约关系。院线只能收取2%~5%的管理费(有时为了吸引影院加盟甚至不收)。中影集团虽然在放映业务的收入只有几亿元的体量,但其控制着全国最多的影院,挟进口影片发行的垄断特权,在放映环节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是非常大的。
(二)上影集团
概况: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影集团)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技术厂、上海联合电影院线、上海东方影视发行公司、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上海影视乐园、上海美术设计公司、银星皇冠假日酒店等单位合并组建的大型电影企业,公司拥有5家制片企业,14家影视制作公司,以及车墩影视拍摄基地,是目前国内国有电影集团公司阵营中排名第二位。2014年底,上影集团的主营业务收入22.32亿元,利润总额3.25亿元。
上影集团的产业链布局虽然全面,但是这些成员单位在当前电影市场上的表现却差别很大,而且并没有体现产业链的协同作用。上海联合电影院线曾经多年是全国院线票房冠军,但受到院线模式、企业性质的限制,在影院的投融资方面的发展明显落后于资本联结式院线的发展速度。近一二十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相关企业的业务中心越来越聚集到北京,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影集团的发展环境是较为不利的。所以,综合来看,上影集团目前保持电影行业国企老二的位置,实属不易。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上影集团自身的经营能力将经受更多的挑战和考验。
(三)华谊兄弟
概况:1994年由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创立。初期为广告公司,逐步拓展到电影、电视剧、艺人、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2009年登陆深交所创业板,目前是中国市值最大的影视公司,娱乐行业第一位。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旗下有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华谊兄弟电视节目事业有限公司、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环球热力兄弟影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广告有限公司、华谊兄弟国际发行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
制作环节:电影制作是华谊兄弟的业务核心,2011年电影业务营收占比43%,主要包括票房分账、版权收入以及其他衍生收入。2011年上半年华谊制作上映的电影一共5部,票房分账及版权销售一共1.15亿元,衍生收入为2545万元。冯小刚电影奠定了华谊兄弟早期的市场地位,但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一方面需要作品的量产和规模化,另一方面需要摆脱对某个导演的过度依赖。目前华谊年产10余部电影,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公司树立起“制片人中心制”。
衍生经济:
(1)演艺经济。艺人经纪在华谊兄弟的业务板块中占有较重要地位,2011年上半年此项业务营收占比22%,旗下包括李冰冰、吴彦祖、姚晨、李晨、张涵予、霍思燕、王宝强等100多位艺人,主要采取收入分账的模式。艺人的流动性相对较大,所以必须持续吸引艺人,保持较大的规模效应,才能成为其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2)其他业务。不同业务的整合既可以拓展营收和利润来源,又可以避免单一业务的不确定风险,综合起来可以看出华谊结合内容(影视制作)的优势向渠道(影院、新媒体等)和延伸(游戏、音乐、主题公园等)两个方向拓展,力图整合产业链提高利润率,不过整合的效果还有待检验。
(四)光线传媒
概况:光线传媒于1998年10月成立,公司业务包括电视节目制作,电影业务,活动业务,电视剧业务,艺人经纪业务,新媒体业务以及游戏业务。电视节目制作业务曾经是光线传媒贡献收入最多的业务,但电影业务从2006年开始起步后增长迅猛,已成为光线传媒的支柱性收入来源。2012年受《人再囧途之泰囧》票房破12亿的影响,公司市值在15个工作日内暴涨33亿,一度接近90亿。
制作环节:
(1)电视节目制作。光线传媒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模式节目制作和运营商,承制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多家卫星电视台多档大型综艺节目。同时,在全国性数字频道,在互联网和手机,在航空、铁路和城市公交,在户外媒体和大学校园,光线的节目无处不在,形成立体交叉覆盖。
(2)电影制作。已累计投资制作发行50余部影片。
(3)电视剧制作。累计投资制作超过20部电视剧,光线也是国内重要的电视剧制作和营销公司,未来将向全新的电视剧发行平台拓展。
(4)节目库。拥有长达8万小时的娱乐视频资料库,在三网融合和视频数字化时代,为光线内容经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发行环节:
(1)电视节目联播网。光线拥有全国最大的地面电视节目联播网,全国每天超过1200个电视频道滚动播出光线的电视节目,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160个城市频道每日在黄金时间连续播出光线六小时节目。
(2)地面电影发行网。光线影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地面电影发行网,发行人员每日驻守全国票房最高的70个城市,进行贴近式网络化营销,连续2年来,发行的华语影片总票房已经进入全行业前三强。
衍生经济:
(1)演艺活动。是国内较大的演艺活动公司之一。其举办的活动包括颁奖礼、演唱会、娱乐营销活动和城市节庆活动等多种类型,每年举办上百场相关活动,包括音乐风云榜颁奖盛典和新人盛典、娱乐大典、国剧盛典、慈善大典、模特大典以及巨星梦想学院。这些活动在成为娱乐界重要行业指标的同时,也成为光线重要的品牌资产和内容来源。
(2)艺人经纪。光线正在打造新型艺人经纪公司,已有20位签约艺人、主持人。
(3)广告和公关公司。光线的业务模式有着鲜明的特点,就是围绕客户需求提供整合营销解决方案:作为节目制作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做节目和活动;作为广告公司,为客户打造营销方案并提供自有投放平台;作为公关公司,为客户进行多媒体宣传推广;作为活动公司,为客户创意和执行娱乐营销活动。光线的电视节目联播网是其最核心的传播平台,光线的广告、公关、活动业务都是依托在这个传播平台之上的。
(4)新媒体。运营一个视频娱乐网站E视网。
光线的娱乐内容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和经营,内容的策划、制作、包装、发行、广告和增值业务等各个环节,专业分工、环环相扣,加上强势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共享的内容协同效应,使光线可以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保持稳定的质量。而发行网络的不断扩大和整合营销手段的不断丰富,使节目内容价值实现最大化。作为全国少有的依托传媒集团的影业公司,光线影业与光线电视业务紧密互动、资源共享,目标是成为国内第一电影发行公司。这种独特的影视资源联动、内容依托营销网络的商业模式,使光线传媒在业务模式和产业链布局上,更接近综合性的传媒集团,而非一个影视集团,在未来的电影营销战中,更具有强大优势。
2012年贺岁档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12亿的国产影片。《泰囧》的成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个案,从总体来看,光线传媒当下的电影制作实力在国内企业阵营中,还远远不到进入第一梯队的水平。但是光线传媒的电影业务策略却是非常有潜力和远见的。光线的电影业务从2006年开始起步,以发行起家,慢慢转向小额参投,继而大额参投,到主导项目,直到独家投资,其以不断升级的路线来完成在电影领域的渗透。光线作为一家电视娱乐节目起家的公司,在电影圈内既无资历也无资源积累,但是通过极为谨慎和精明的进入路线设计,完成了电影业务的原始积累。从电影制作上看,光线“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独家投资高成本大片,主要投资中、小成本影片,很多项目是参投形式,通过量产中等成本电影,但是以高于国内商业类型片平均水平的制作能力,达到中高成本电影的效果和绩效。
光线的电影发行实力通过它的两张发行网来共同构筑:电影地面发行网和电视节目联播网。电视节目联播网的营销作用加上电影地面发行网的强大执行力,使得光线虽然在电影终端环节没有任何投资,但却拥有非常强劲的电影发行实力,有望后来居上,成为民营电影发行企业中最有潜力的一家。笔者认为光线传媒在电视领域积聚的两个资源对于其将来在电影营销方面获得巨大回报是有决定性作用的:一是平台资源,这个是显而易见的,光线自有的电视节目联播网可以降低其电影营销的成本,确保电影营销的覆盖率和力度;二是电视节目制作经验,这种经验也从两个方面再加强光线电影营销的实力,一方面对18~25岁青年人文化娱乐消费口味、视觉经验、时尚风向的熟悉,使得其电影营销方案更能切中市场脉搏;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深入发展,影院建设从一二线城市逐渐扩散至三四线城市,未来电影市场受众结构的变化,会让光线作为多年三四线城市娱乐节目提供商的资历成为巨大优势,光线的电视节目受众会是未来电影市场的主流群体。
(五)博纳集团
概况:成立于1999年,前期专注于发行业务,2003年开始涉足电影的投资和制作,2007年获国际风投机构注资,2008年成立演艺经纪公司,2010年底成为国内第一家赴美纳斯达克上市的电影公司,融资9979万美元。涉及电影制作、发行、影院投资、院线管理、广告营销、艺人经纪的集团化公司。
制作环节:2003年起,博纳不满足于单纯电影发行,开始向电影产业的上游投资制作领域开疆拓土,成功跻身国内电影投资制作领跑行列。2015年上半年,博纳影业的7部影片共计获得票房19.53亿,在民营公司中占据首位。
发行环节:
(1)国内发行——民企第一,旗下的电影发行公司以电影营销和发行为核心竞争力,成立10年来发行170余部中外影片,累计票房超过30亿人民币,连续6年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0%。
(2)海外发行——2008年6月,博纳影业集团宣布成立由资深香港电影人施南生、陈永雄执掌的海外发行公司,2011年10月和华谊兄弟联手在洛杉矶宣布共同参股华狮电影公司,拓展海外发行市场。
放映环节:博纳国际影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005年成立,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博纳旗下正式运营的影院达到30家,共计银幕250张,其中含7块中国巨幕和2块IMAX巨幕。
衍生经济:博纳依托其强大的影片资源和营销力量,先后成立博纳广告公司和博纳演艺经纪公司。广告公司通过其稳定的影院渠道关系开展电影领域的品牌传播业务;演艺经纪有限公司成立至今,注资范冰冰工作室,旗下拥有多位当红明星,迅速成长为内地最有影响力的明星经纪公司之一。
全产业链发展趋势:博纳成立之初是从发行业务切入电影行业,发行是其核心业务,然后通过参投电影制作,完成向产业链上游渗透的布局。2010年纳斯达克上市融资后,发力布局影院终端建设,同时依托其发行平台,开展广告业务,依托其电影投资制作平台,投资艺人经纪,完成全产业链的垂直发展布局。
在电影发行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博纳通过投资电影制作来获得发行权。电影院业务也是其发行业务的有效补充,博纳通过影院建设来建立自己在终端环节具有示范性作用的阵地。同时,影院业务对于电影制作资金回收也是有力的保证。艺人经纪业务对于博纳来说,更多是考虑其战略意义,而不是主要利润来源。博纳公司表示,5年后预期博纳营收结构为发行70%、影院20%、投资和艺人经纪占10%。公司将以发行业务为核心,向上游投资制片和下游电影院拓展,形成一个垂直整合的全产业链模式。
(六)星美传媒
概况:星美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于2001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为3.2亿人民币,拥有30余家公司,在国内形成七大业务集群:影院建设与院线发行、内容制作与频道经营、音像发行与连锁网络、报刊出版发行、广告策划与媒体销售、网络数字媒体、影视基地与租赁服务。此外,星美在香港的三个上市媒体公司,形成海外业务群。经过一系列的重组和收购,星美集团现在已集中了境内外重要的产业资源和传媒实体,“制作-传输-发行-媒介-广告”五位一体的超媒体业务体系已经初具雏形。星美传媒主要模式是“电讯+媒体+科技”,电影产业将是星美当前和未来的核心业务。
星美国际是星美传媒旗下的子公司。星美传媒2003年收购已上市公司东方魅力,并将后者改名为“星美国际”;以影院业务为主,同时兼有投资制作、发行和艺人经纪等综合业务。
制作环节:星美(北京)影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从最初单纯的电影、电视剧项目投资到现今的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发行整合营销、广告商务拓展及数字新媒体终端开发等,形成影视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星美在电影投资制作方面规模较小,在2011年只投资制作了约4部影片,投资倾向也是集中在大制作电影上,截至2012年9月30日,星美累计(参与)制作完成约36部电影。从投资的影片类型上看,主要是动作、喜剧、爱情等国内票房较高的类型片,且基本上每部影片票房回报率都不错。星美在影片制作上还属新生力量,数量较少,其中票房较好的为《武侠》(动作)17675万;《最爱》(爱情)5875万;《新天生一对》(剧情)4974万。
放映环节:
星美国际影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承担着星美国际影城全国管理总部的职能。
中影星美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5月,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星美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共同投资成立的中国第一家院线管理公司。
截至2015年9月中,星美在中国主要城市拥有影院160家、银幕1100块,至2014年底,会员人数累计达300万。未来5年,星美计划按照“一县一院一店”的投资战略,每年新增影院50家、社区终端店200家,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消费群体的产品营销网络。
(七)万达影视
概况:万达集团创立于1988年,形成商业地产、高级酒店、旅游投资、文化产业、连锁百货五大产业,企业资产2200亿元,已在全国开业88座万达广场、55家五星级酒店、1315块电影银幕、78家百货店、81家量贩KTV。2013年万达集团总收入达1866亿元。万达集团在全国首创“订单地产”商业模式,即通过与世界及国内领先零售企业签订联合发展协议,采用先租后建的方式,为零售企业量身订建商场,一举成为国内商业地产开发的典范模式。
万达集团一年的总收入就数倍于中国电影产业年收入。其进入电影产业,起初是由于商业地产发展的需要,但是依托于万达“订单地产”商业模式的成功,万达电影院线迅速成为国内第一电影院线,亚洲银幕数量第一的电影院线。
制作环节: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从2012年起正式试水电影制作业务。截至2015年,已投资制作了包括《一步之遥》《智取威虎山》《归来》等在内的20余部影片。
放映环节:万达院线从2005年起步,3年跻身全国前五强,第5年全国排名第一。截至2014年6月30日,已在全国建立了150家影院,拥有1315块银幕,其中IMAX银幕94块,占有全国14.5%的票房份额。2012年5月21日,万达集团与美国AMC影院公司(全球排名第二的院线集团)签署并购协议,万达集团以26亿美元购买其100%股权并承担其债务,并购成功的万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影院线运营商。万达计划还将对欧美等国大型院线进行并购,目标是到2020年,占据20%的全球电影市场份额。
模式特点:资金实力雄厚,万达集团在国内电影终端市场获得成功之后,开始向电影产业链上游发展,陆续投资一些影视公司及项目,正在积累电影产业专业人才和项目,逐渐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
(八)橙天娱乐
概况:橙天娱乐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是集综合影城建设、艺人经纪、剧本创作、影视营销、唱片制作的全产业链文化企业,控股香港橙天嘉禾娱乐(集团)有限公司。橙天娱乐国际集团下属北京橙地影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橙天智鸿文化经纪有限公司、北京橙天孩子的天空娱乐有限公司、北京橙天华音音乐制作有限公司、泛亚华影广告(深圳)有限公司,控股嘉禾娱乐有限公司。
制作环节:
(1)剧本开发。北京橙天孩子的天空娱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影视出品和剧本制作公司,也是橙天娱乐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以剧本创作为主,在国内组织了一支年轻的专业编剧团队,同时与国内外著名编剧、导演及制片人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好莱坞编剧公司和资深编剧进行合作,以自主创作、与好莱坞联合创作等方式推出题材新颖、品质上乘的电影电视剧本,旨在把成熟的经验和新鲜的血液结合起来,出品制作出精良的影视作品。
(2)投资制作。橙天嘉禾娱乐(集团)有限公司集电影制作、融资、发行及影院营运于一身,前身是原香港嘉禾娱乐。该公司于1970年创立,1994年于香港上市。2007年橙天娱乐集团成为嘉禾第一大股东,在2009年对嘉禾全面收购后,上市公司名称“嘉禾股份”易名为“橙天嘉禾”。至此,嘉禾“借壳上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上市影视企业。橙天嘉禾目前的核心业务是影院业务,投资制作影片较少,营收占比极低。
放映环节:
(1)橙天嘉禾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四地区经营影城。2014年橙天嘉禾的全年收入构成中影城经营占比超过90%。截至2014年12月31日,集团于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地区及新加坡的影城总数增至87家,总银幕数达到645块。橙天嘉禾相继与IMAX﹑索尼中国(4K业务)等成为战略合作伙伴,携手拓展中国市场。未来该公司将持续在内地投资建设影城,且二、三线城市的布点会快于一线城市。
(2)北京橙天影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致力于在中国打造全亚洲超大规模全数字旗舰综合影城“橙天嘉禾66”,目前是橙天(国际)娱乐集团最核心的业务公司。“旗舰式”影城定义为“综合性文化推广的场所”,从电影延伸至相关文化附属衍生品,包括时尚商品廊、文化主题酒店、文化主题餐饮、现代影音体验项目、超五星影视精品酒店、儿童虚拟体验中心、书吧、艺术家STUDIO等文化休闲项目相关业态。
衍生经济:
(1)演艺经济:橙天智鸿文化经纪有限公司是艺人经纪公司。
(2)广告公司:泛亚华影广告(深圳)有限公司是橙天娱乐集团旗下从事电影媒介资源整合营销传播的广告有限公司,是橙天娱乐集团全资附属企业。在香港从事影院银幕及大堂广告多年,目前独家代理香港嘉禾、AMC、The Grand Cinema及MCL洲立四个院线,14家影院,72个银幕,分布于全港主要高档次商业区。现在内地地区独家代理橙天嘉禾全线影城,及深圳地区其他主要影城,约占深圳地区市场份额的58%。
(九)小马奔腾
概况:小马奔腾集团的前身是北京新雷明顿广告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小马奔腾集团旗下的北京小马奔腾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1998年成立,主要从事影视机构联合策划、投资、制作及发行影视作品方面业务。小马奔腾的业务触角延伸到电视剧、电影、动漫、影院投资、新媒体、演艺经纪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娱乐产业链。2009年开始,小马奔腾对公司进行集团化架构调整并对资源进行整合,最终成立了北京小马奔腾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影视制作:2009年公司把长期发展战略眼光投向电影领域,组成小马奔腾影业有限公司,除斥资近亿元参与投资了《机器侠》《花木兰》《无人区》等不同题材影片外,还独立运作投拍了《越光宝盒》《倾城》等项目,为进一步规模化地发展奠定了基础。
放映环节:2011年,北京小马奔腾影院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小马奔腾开始涉足院线建设。小马奔腾在院线上的布局从二三线城市开始。2011年9月,其旗下首家影院—慈溪欢乐小马电影城开业,欢乐小马电影城江苏淮安店、重庆大渡口店也陆续开业。
演艺经济:签约并建立了多位著名导演工作室,独家签约了导演张建栋、高希希、韦大军等电视剧导演,并于2009年成功签约吴宇森、宁浩等电影导演;成立了完善的演艺经纪部门。
广告代理:在电视栏目的制作、包装上与央视、广西、山西等各大电视台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合作;独家代理CCTV2《经济与法》、央视新闻频道《环球视线》、CCTV6白天时段等多个栏目广告,媒体代理不仅涉及电视、平面、户外等领域,更为多家知名品牌提供全面代理服务,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平稳经营的大型综合性广告代理公司之一。
北京小马奔腾广告有限公司主营机场LED大屏广告、户外广告、机场报刊架展位的销售,公司在独家建设并经营北京首都机场LED电子大屏项目的同时,更致力于国内15个重点城市(包括北京3号航站楼)LED大屏网络的构建及拓展。而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中广小马广告有限公司,与国家广电总局合作创办的《TV GUIDE电视指南》杂志,以影视圈人物、话题、资讯为主要内容,面向航空渠道和国家广电系统的专业渠道发行,在代理《电视指南》广告业务同时,也一并开展境外媒体的广告认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