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豆
概 说
巴豆首载于《本经》,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果实。取仁生用或制霜用。生用毒性大,只供外用;制霜,降低毒性,可以内服。李时珍说:“此物出巴蜀,形如菽豆,故以名之。”以粒大、饱满、种仁色黄白者为佳。
性能特点
巴豆属《本经》下品药,味辛性温,因其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故归胃、大肠经;又因本品能够祛痰,故归肺经。
现代教材认为巴豆有大毒,主含巴豆毒蛋白、巴豆油,均具有强烈的毒性,其中,人服巴豆油20滴即可致死。同时巴豆油是一种峻泻剂,对胃肠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易引起恶心、呕吐及腹痛,重则发生出血性胃肠炎,大便内可见血和黏膜,对肾也有刺激作用。皮肤接触巴豆油后,能引起急性皮炎。巴豆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并使局部细胞坏死。内服巴豆制剂出现中毒时,表现为咽喉肿痛、呕吐、肠绞痛、腹泻,甚则腐蚀肠壁,出现霍乱米汤样大便、头痛、头晕、皮肤湿冷、脱水,呼吸或循环衰竭而死亡。
巴豆的毒性主要在油,中毒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超剂量服用,所以为了降低巴豆的毒性,常将巴豆油压榨去掉而制成巴豆霜。
功效应用
巴豆有“斩关夺门”之功,泻下之力甚强,因其性热,以治疗寒积最为适宜。若治疗寒实食积之腹满胀痛、大便不通,可单用巴豆霜装入胶囊服,或配伍大黄、干姜制丸服,即《备急千金要方》之三物备急丸;用治小儿乳食停积,症见便秘腹胀、痰壅惊悸等,可与黄连、大黄、胆南星等同用,如王氏保赤丸,该成药疗效佳,在儿科临床中应用广泛。
《本草纲目》载:“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饮食物的正常消化与排空,取决于胃肠的节律蠕动,胃肠蠕动节律的减缓势必造成饮食物的停滞。临床常见因暴饮暴食导致脘腹胀满、坐卧不安、嗳腐吞酸、腹痛便秘等,病情轻者,症状持续时间短,可不药而愈;略重者,服用健胃消食片、保和丸等可治愈;病情重者,腹痛较剧、便结难下,症状持续时间长,这种情况可大胆应用巴豆制剂,峻药轻投,用量轻微,既能促进胃肠蠕动,帮助停食传化,又不至因蠕动过度而出现腹泻,疗效卓著。
三物备急丸由大黄、干姜、巴豆各一两组成,方中巴豆性热,攻坚破滞,通利胃肠,除五脏六腑之沉寒;大黄苦寒,推陈致新,荡涤肠胃;干姜气味俱厚,可振奋阳气,祛脏腑之痼冷。三药配伍,能通胃肠、去积滞、散寒凝,凡属风寒生冷所致之病,用之无不得心应手。可惜,今人多畏巴豆性烈而毒,弃之不用,甚为可惜。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来自《伤寒论》,为临床温下寒痰之要方,现代研究表明其对于细胞免疫调节有显著作用,但方中巴豆为大毒之品,性热而药力峻猛,前人大多只关注其药味合用时功效互补协同等方面或关注桔梗的“引经”作用,少有人从安全性角度考虑方中药物对巴豆的“减毒增效”作用。有报道研究发现,巴豆配伍桔梗1∶3剂量比值为其减毒作用最佳比值,可能与其减少了游离态巴豆苷含量有关。这个剂量与原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的比例相符合。在东汉那种年代,没有药理实验,这个最佳剂量比只能是通过反复的临床验证得来的。
范某,男,43岁,就诊于1994年1月12日。患者素体健康,冬季出差归来,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中窒闷,阵咳而喘,痰少且黏,咯出不爽,伴有全身皮肤瘙痒等症。前医按过敏性哮喘治疗,方投三拗汤、苏子降气汤不效。现仍喘促欲呕,持续不解,甚则不能平卧,脉弦滑有力。余思虑再三,断其为邪气伏藏,再受非时之邪,以致痰涎壅滞,寒痰渍肺而成。故放胆投以白散1g。药后0.5小时即现呕吐、腹痛,继而痰水样腹泻,约持续2小时方得平静,病人酣睡,醒后诸症若失。[杜金喜.白散治哮喘证举验.国医论坛,1997,(2):18]
由于巴豆具有强烈的泻下之功,能够带走体内大量的水分,从而具有逐水退肿之功,《本经》记载本品能够“开通闭塞,利水谷道”。《补缺肘后方》用巴豆配伍杏仁,并熬令黄,捣和为丸,治疗臌胀、二便不通。近代用巴豆霜配伍绛矾、神曲为丸服,即巴绛矾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这些都是巴豆逐水作用的具体应用。
由于巴豆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够使黏膜分泌物增加,产生泻下作用,也可引起恶心甚至呕吐,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增多,从而产生祛痰作用,所以,本品还能祛痰涎,利咽喉,以使呼吸通畅,治疗喉痹痰涎壅塞气道之呼吸困难,甚则窒息欲死者,可将巴豆霜粉少许吹入喉部。由于巴豆药性猛烈、毒性较强,现临床很少应用。
此外,教材上讲,巴豆外用时能够蚀疮,可用于治疗疮痈脓成难溃,与乳香、没药等同用,可促进疮痈溃破;也可治疗疥癣,将巴豆研末涂患处,或捣烂以纱布包擦患处。这些外用法,笔者没有应用经验。
用法用量
内服时,制霜入丸散剂,每次0.1~0.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十九畏中记载,巴豆不宜与牵牛子同用。因为二者均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没有必要同用,也不能同用。
临床经验
杨传温经验:“巴豆”一名,童叟皆知。常使人望而生畏,有点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的味道。对医界来说,巴豆之性烈,巴豆之力峻,更是无医不晓了。
余家世医,祖辈常教诲曰:巴豆别名“肥鼠子”,鼠类最喜食之。又说:巴豆少量口服,可以破积聚、疗癥瘕,治肚腹胀满,成人、儿童均可服用,疗效较佳。成人每次1~2粒,生用。并举若干病例,授余习之。又谓:若遭巴豆中毒或泄泻不止者,可口服新汲水一碗,解之立效。关于“肥鼠子”一说,作者亲见药厨中的巴豆常被老鼠盗食一空;然何以老鼠服若多之巴豆而安然无恙,其理不知;至于人服之到底有多大毒性,亦不了然。一次偶然的机会,用了一次巴豆,又巧逢一个幼童误食巴豆的病例,才对巴豆有了实践体会。
例1:蒋某,女,55岁,教师,素无他病,只是多年患习惯性便秘,经常腹部胀满,隐痛不适,食欲不佳。曾多次服用中西药导便、润肠。开始服用情况尚好,待继续服用,药量越用越大,效果越来越差,一日不用则数日不便,便则肛裂带血,且消化呆滞。无奈,于1984年夏延余诊治。接诊后视其精神好,无病色,脉缓有力,苔黄薄、质正常。随处方一张:生巴豆1粒,压碎(不去油),用一碗淡面糊送下,嘱患者若拉稀便3次以上时,应立服冷开水半碗至一碗。患者上午10时服用,12时半开始腹泻1次,至下午6时共泻6次,泻时有肠鸣,但无腹痛,自觉便后格外畅快舒服,排泄物为黑黄色黏液兼少量食物残渣及脓液,味恶臭,6时许饮冷开水1碗,后又泻1次,一夜无事,睡眠很好,后未再泻。次日随访,腹部坦软,精神好,无任何异常发现,忌肉、腥3日,自此以后,每2日自行大便1次,不干。现已年余,迄无反复。
例2:刘某,女,4岁,住西安市西关,1985年3月5日上午10时,家长急匆抱来求诊,问其故,家长谓当日8时许,患儿之姨备5粒去皮之生巴豆灭虱用,当时小女在旁玩耍。当其姨用巴豆时不见,问小女,小女回答她吃了,故速来院求解。查患儿精神好,玩耍自如,压其腹软而无痛,问吃豆豆没有?患儿曰:吃了。计服巴豆约1~1.5小时,当即给患儿服冷自来水100ml左右,1小时后又服1次,坐等观察。下午3时患儿有腹痛感,大便1次溏稀,内有巴豆2粒,经观察再未见异常,遂去。
巴豆确有泻下、导便之力,亲所用验,不容怀疑。冷水能缓解巴豆之毒,虽有家训及文献记述,但只有此例为亲见,尚不敢下何结论,仅供同道参考。(《黄河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