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一词是从英语decision making翻译过来的,原意是“做出决定”,后来为文字精练和表达准确,把它译为“决策”。决策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巴纳德最早把它引进管理理论的。

决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一般说来,决策就是做决定的意思,俗称“拍板”。

狭义的决策,是指领导者对行为方案的最后选择,即“拍板”“定案”。广义的决策,包括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集思广益、拟订方案、分析评估、方案选优的全过程。

所谓领导决策,是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领导者在被领导者的参与下,依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主观条件的把握,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未来要实现的目标以及要达到目标的途径、方法,进行设计、规划、选优的过程。

(二)决策的构成要素

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一是决策者,指进行决策的领导者;二是可控制因素(决策变量),即决策者所掌握和可以运用的资源;三是不可控制因素(状态变量),指决策的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未知的;四是决策对象,与决策目标有关的各种事物及因素。在四个要素中,最活跃的是决策者和决策变量。全面把握决策构成要素,对于领导者正确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是因为,决策的实质是决策者在一定状态变量的条件下,利用决策变量来影响决策对象,对决策变量进行不同组合,形成一系列的可行方案,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从而达到决策目标的过程。决策者如何灵活而巧妙地利用决策变量来影响决策对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策艺术。

二、决策的性质与特征

(一)决策的性质

1.决策就是抉择

决策的本质是选择。没有对不同方案的比较,就无所谓决策。只有通过对各个方案的分析比较,才有可能选择最优的方案,找到合理的方案,做出科学的决策。

决策通俗的说法就是拿主意。对几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拿主意,只有一个方案不能算决策。一加一就是二那样的问题,任何懂算术知识的人都能回答,如何谋求一加一大于二这样的问题,才是谋略者显示其才华的场所。

决策的过程是领导者发挥创造才能的过程。领导者只有充分运用创造性思维,才能选择出利益因素和风险因素的最佳组合,从而做出科学决策。

世上的事物总是错综复杂的,一件事之所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存在,这个事实的本身就说明它们各自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试图找出一个完美无缺的方案来是不可能的。人说,选出一个最好方案来做决策。假如说,这个“最”是几个方案做比较后尽可能满意的“最”,这有道理。假如视为是一切的一切都好于别的方案的“最”,那就不对了,也不可能。以后一种思想作为决策思想,这样的“策”就永远抉择不出来。《孙子兵法·谋攻》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说法,这个“善之善”就是一个比较的概念。领导者进行决策,不是谋求十全十美的最优最佳方案,而是寻求相对科学的方案。

2.决策是一种理性管理活动

先谋后战,决策具有导向性。理性的目标引导着人们理性的活动。目标导向性有着双重性质,它是先进的,实现它是有困难的,但经努力却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得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其意思是自古以来,不谋虑长远利益的,就不能解决好当前的问题;不谋虑全局利益的,就不能解决好局部的问题。这表明谋略具有导向特性。领导者的决策,就是为了实现领导活动目标。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通过什么技术手段和经营活动来实现其目标,关键在企业领导者的科学决策。

(二)决策的特征

1.预见性

预见性,又称前瞻性、超前性。决策是一种立足现实而规划未来的活动,必须以预测为依据。已成为现实的东西,就不需要决策了。规划未来,就不能局限和受制于现实,而必须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当然,超前性决策,绝不是脱离现实的凭空设想,而必须以现实为基础,符合客观实际。

2.择优性

择优性,又称选择性。选择是决策的本质。决策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寻找最优的目标和达到优化目标的途径。为此,要在对各种方案的比较中选优,否则,决策就没有意义。择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标选优;二是途径选优。

3.目的性

目的性,又称目标性。决策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任何决策都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无所谓决策。目标选择不准确,必然导致决策失败。没有目标便无从决策。有目标才有方向,有目标才有决心,才能衡量决策成败。确定目标是科学决策的首要环节。

4.创造性

创造性,又称创新性。决策是指人们发现并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这就是创造。没有创造性,决策就没有意义。决策活动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不应拘泥固守现有的目标、方法、途径,而要不断地实现新的目标,创造出新的方法、途径。

三、决策的种类与类型

(一)常规性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

常规性决策又称程序性决策、规范性决策,是指对经常、反复出现的问题而有一定处理规范的决策。凡是问题和情况属于经常发生、反复出现的,它必然呈现出其规律性,决策时即可依据其规律编制一个例行的程序。依据这个程序可以解决同一类型的所有问题,问题解决基本上是有把握的。

非常规性决策又称非程序性决策、非规范性决策,是指对偶然出现的事件进行决策。它难以预料,解决时往往没有十足的把握。非常规性决策难度大、要求高,领导者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非常规性决策上。

(二)最优决策和满意决策

最优决策是在追求理想条件下的最优目标的决策。最优决策要求条件最优,实施难度最大。一旦条件有变,最优目标就无法实现。正是这样,许多领导者并不愿意冒巨大风险去追求最优目标,而宁可根据现实可能去追求满意结果。

满意决策,就是在现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以求得一个满意结果的决策。满意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满意决策的优劣取决于对现实条件的充分分析,在许多满意的目标中,应力求选其更优者,去夺取最好的结果。

(三)战略性决策与战术性决策

战略性决策又称宏观决策,它是对那些关系全局和决定全局的战略问题所做的决策。战略性决策涉及的范围广、因素多,决策的后果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战略性决策是对关系全局的、长远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决策,也就是确定战略方向、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方针的决策,主要属于中长期发展远景问题,它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等特点。

战术性决策又称微观决策,是指对那些局部性的、战术性的问题所做出的决策。它是战略性决策的延续和指令化,主要以实现战略性决策所规定的目标为决策依据,它服从服务于战略性决策,具有单向性、具体性、局部性、阶段性等特点。

战术性决策受战略性决策的制约和指导。战略性决策为战术性决策确定方向和目标。就企业来说,战术性决策是指在企业领导活动中为实现战略目标而研究解决某一短期的、具体的问题而做出的决策,它是实现战略性决策的基础,重点是解决如何组织和动员企业内部人才、物资等资源以实现战略目标的问题。

(四)确定性决策与风险性决策

确定性决策,是指被选择方案都有确定性后果,领导者可以根据预测后果的损益值大小择优做出判断。确定性决策把握性大,在这种决策中,一个方案必有一种确定的结果,是一种标准可靠的决策。

风险性决策,是指实施后果不确定的决策。风险性决策要冒一定的风险,把握起来难度较大,一旦成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类决策存在着不可控的因素,一个方案会出现几个不同的结果,其结果只能按客观的概率来确定,因而,决策的结果带有一定的风险性。风险性决策特别要求领导者要慎重从事,不能鲁莽。

(五)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

个人决策,是指领导者根据个人的经验、智慧、才华所做的决策。它的特点是快速、高效,但难避免失误。个人决策并不意味着个人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科学意义上的个人决策,是在集思广益、集中大家正确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做出的。一般来说,个人决策应特别慎重。

集体决策,是指由领导集体做出的决策。其优点是能集思广益,可以避免个人专断(权);缺点是耗时长、争论大、难以形成统一意见,易陷入久议不决的被动局面。

我国普遍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集体讨论,日常具体工作由分工领导个人决策。这种决策体制,在集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之长的同时避其短,是一种理想的科学决策体制。

(六)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经验决策,是指领导者根据以往决策积累的经验进行的决策。其方法主要表现为类比。经验决策主要与小生产方式相联系,存在较大局限性。

科学决策,是指领导者依靠专家和智囊团,按照一定的科学程序,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的决策。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体现了时代特征,是决策的高级形式和发展方向。领导者要力争科学决策,升华经验决策。

科学决策与经验决策相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第一,经验决策是依靠领导者个人的经验和经历进行的;科学决策则要求建立完整的决策体制,依靠集体的智慧,使决策民主化。第二,经验决策的过程简单,只有“谋”和“断”两个步骤。科学决策的程序分为发现问题、确定目标,集思广益、拟订方案,综合评估、方案优选,实施方案、反馈调整等四大步骤,使决策程序化。第三,经验决策是依靠领导者个人的胆识和智慧进行最后的决断;科学决策则要求领导者必须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和决策思维方法进行优化决断,使决策科学化。

应当指出,科学决策不等于科学的决策,科学决策也有失误失败的;经验决策不等于不科学的决策,经验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科学决策。虽然科学决策日显重要,但经验决策仍然是必要的。在科学决策的时代,如何更合理地利用经验决策的资源,仍然是决策的重要课题。

四、决策的意义作用

(一)科学决策是领导活动的中心环节

决策是领导活动的中心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就是决策。因为领导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决定和制约着领导过程中的一切活动,一切领导活动都要围绕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而展开。领导决策决定着领导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是整个领导活动过程的中心环节。决策是领导过程的起点,一切领导过程都必须首先解决打算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决策来解决。

(二)科学决策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根本保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领导集团的决策是否正确科学。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无一不是靠科学决策迅速崛起的。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且资源短缺,20世纪50年代的综合国力与我国不相上下,由于制定并实施了“教育兴邦,科技立国”的科学决策,仅经历30年的时间,便一跃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法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无一不是这样。

相反,一些国家的衰败,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导集团决策失误和错误所致。如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无一不是决策失误所致。我国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是决策失误,耽误了发展时间,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共产党1978年做出改革开放的正确决策,加速了国家发展,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赢得了机遇。

(三)科学决策是决定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决策正确,事半功倍,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事业兴旺发达。决策失误,事倍功半,使事业蒙受损失。特别是大工程、大企业的出现,对领导决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那些事关全局的决策一旦失误,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果甚至不堪设想。有的领导者为了个人任内政绩,脱离实际,违反规律,盲目决策,造成重大失误,对此不进行深刻反思,而是以“交学费”为由搪塞过去,是极不应该的。

有的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立于不败之地,有的企业则步履艰难,债台高筑,以致倒闭破产,归根到底是决策问题。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强者、胜者,一步也离不开科学决策。如何抓住机遇,摆脱困境,也需要科学决策。总之,科学决策可为企业指明正确方向,而“方向重于效率,方向出效益”。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说,科学决策无论提到什么高度,都不为过。对企业来说,决策失败是最大的失败,决策造成的损失是最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