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色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语言,现代科学已证明色彩给予人们视觉上的冲击力,已远远超过了造型艺术的其他因素(形体、线条等)。追溯历史,人类最初交流思想感情是通过图形与色彩进行的。人类将图形画在洞壁之上,以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思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图形与色彩不断地发展演化,从简单到复杂,才形成今天比较成熟的状态。纵观世界美术发展的历史以及所出现的各种艺术现象,可以了解到色彩学是随画家、画派和自然科学的成果而兴起的涵盖丰富的色彩作品和色彩理论的一门学科。

色彩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抽象派等不同的发展阶段。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把太阳光分解,发现了太阳光谱,以光学论为依据的现代色彩学才得以形成。以光与色为基础的色彩学理论的问世为欧洲艺术家探索新的色彩表现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威廉·透纳与约翰·康斯太勃尔、法国的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等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的棕褐色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进行户外写生创作,极大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法国新印象派画家乔治·修拉等在研究光学和色彩学新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点彩画法”,他们在色彩分析方面的所有探索,更进一步推动色彩理论与实践达到了新的高度。而后印象派画家如法国的保罗·塞尚等虽然同样是描绘展现在眼前的日常景物,却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成分,注重色彩的结构。立体派画家如西班牙的巴勃罗·毕加索以多视点思维将色彩在平面中展开,他说:“不应该画它是什么样,要画它应该是什么样。”现代热抽象绘画的祖师——俄罗斯的瓦西里·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具象的物体之上,而在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具象绘画中分离出来。而作为冷抽象的代表人物,彼埃·蒙德里安只用三原色构成画面,探索色彩的抽象表现形式,以求达到一种色彩的心理平衡。抽象派的产生主要受到工业科学技术的推动,当时现代派的建筑和环境,要求更为概括、精炼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

此外,现代色彩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也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下,在色彩研究和创作实践两者互为因果和相互促进下产生的。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教学课堂就开展了这方面的教学研究。这个由在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任教的三位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约翰内斯·伊顿开创的色彩教学体系,通过理性地研究色彩本身的各项性质与开发色彩的构成表达来达到探索色彩对人的心理感受的作用的目的。特别是约翰内斯·伊顿的色彩视觉课程(其思想凝聚在其所著的《色彩艺术》中),对当今的色彩教学体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色彩教学与相应的设计专业相融合是现代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需要。单一的写实性色彩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当今设计专业学科的发展,因此设计色彩教学实际上是一个专业性、目的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它不是以往的那种纯绘画的表现训练。设计专业要求色彩教学在练习中有所侧重,要求有多样的教学方法。它的课程内容、训练手段是根据设计师的智能、素质结构需要来决定的,并要求在课程内容编排、顺序、课时量上做好调整。这促使教育者要将色彩基础教学与未来的设计师培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本书获得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材出版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18年9月15日于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