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当代名医方
1.处方:
丹参30克,檀香9克,百合30克,乌药15克,生蒲黄(布包)9克,五灵脂15克,白芍15克,砂仁9克,红花15克,白及15克,三七粉3克(冲服),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气滞血瘀,瘀血阻络。
本方原载:《吕同杰治胃痛五法》
2.处方:
百合30克,乌药15克,竹茹15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茯苓12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佛手片8克,丹参20克,砂仁6克,黄连8克,吴茱萸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理气和胃止痛。
主治:胃溃疡,气滞、痰热互结。胃脘胀痛,固定不移,按之痛显,进食后痛缓而作胀,食后即感腹中嘈杂痛增,剧时泛呕黄色酸涎,口苦而渴,烦躁易怒,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本方原载:北京名中医步玉如方,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3):169
3.处方:
黄芪30克,桂枝12克,白芍30克,白及15克,三七粉3克(冲服),煅瓦楞子30克,仙鹤草3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砂仁12克(后入),炙鸡内金15克,徐长卿30克,炒延胡索30克,紫花地丁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益气温阳、化瘀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瘀阻胃络。症见胃脘疼痛剧烈,饮酒后明显,有烧灼感,常在进食后缓解,呃气明显,倦怠乏力,纳差,二便调。舌淡红,瘀点,苔黄,脉弦。
本方原载:山东名中医曹志群方,山东中医杂志,2008,27(5):346
4.处方:
茯苓40克,桂枝5克,焦术15克,炙甘草15克,郁金15克,半夏15克,薤白15克,木香10克,砂仁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温化痰饮,理气止痛。
主治:胃溃疡,中焦阳虚,痰浊中阻。症见阵发性胃脘连及背痛,颜面虚浮,背冷畏风,舌淡,脉缓滑。
本方原载:名中医段富津方,福建中医药,2007,38(2):22
5.处方:
制川乌、高良姜各6克,肉桂3克,九香虫、乌药各9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辛热温胃。
主治:胃溃疡,遇冷即发,胃脘寒冷剧痛。舌淡、苔白,脉沉紧。
6.处方:
藿香、佩兰、黄芩、枳壳各9克,苍术、茯苓各12克,川朴花、川连各3克,薏苡仁、瓦楞子、白螺丝壳各15克,望江南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苦寒清泄。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湿热蕴阻中焦,中脘疼痛,食后胀满,嘈杂灼热,泛恶吞酸,口苦便秘。舌苔黄厚腻,脉数。
本方原载:上两方皆为名中医姜春华方,山西中医,2005,21(1):6
7.处方:
炙黄芪20克,炒党参、白茯苓、海螵蛸、陈皮、白芍各15克,酸枣仁、炒谷芽各12克,麦冬10克,远志肉6克(根据症状轻重调整药物剂量)。
用法:水煎服。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消化性溃疡,中虚气滞。症见心下痞满,嘈杂,食后减轻,病程长,痛处喜按,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烦躁,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
本方原载:湖北名中医姜谷乔方,湖北中医杂志,2007,29(3):5
8.处方:
党参20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丹参15克,半夏10克,煅瓦楞20克,醋延胡索15克,柴胡10克,白芍20克,黄芩10克,蒲公英15克,海螵蛸10克,丹皮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健脾疏肝,化瘀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虚肝郁,气滞血瘀。症见胃脘部间歇性胀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痛减,常在情志不畅时发作或加重,身倦乏力,大便不畅,舌红苔薄白,脉弦。
本方原载:广西名中医方,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4):090
9.处方:
太子参20克,炒白术10克,香橼10克,佛手10克,炒白芍10克,炙杷叶10克,麦冬12克,石斛10克,半夏曲10克,砂仁6克,木香6克,厚朴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调中。
主治:胃溃疡,中气不运,脾胃失和。症见胃脘疼痛间断性发作,伴见脘腹胀满,时有胃脘痉挛,嗳腐吞酸,恶心欲呕,呃逆,不思饮食,大便秘结,神倦乏力,手足冷,夜寐不佳,面黄,消瘦。舌质淡红,偏胖,苔白,脉沉弦细。
本方原载:北京名中医李广钧方,北京中医,2001,(24):3
10.处方:
柴胡12克,白芍12克,延胡索12克,银花15克,地锦10克,茯苓10克,枳壳10克,厚朴10克,瓦楞子15克,珍珠母12克,蛇舌草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理肝和胃,解毒愈疡。
主治:胃底部多发性溃疡。症见胃脘部胀痛,嗳气,饮食减少,心情烦闷,睡眠欠佳,舌质稍红,苔黄腻,脉细弱。
本方原载:湖南名中医李家邦方,湖南中医杂志,2005,21(4):39
11.处方:
生薏苡仁20克,白蔻仁12克,砂仁6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冬凌草12克,蒲公英20克,郁金12克,元胡20克,白芍20克,生牡蛎20克,佛手12克,川芎9克,当归12克,地榆20克,仙鹤草20克,夜交藤20克,合欢皮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毫升,分早晚2次饭后2小时温服。
功能:疏肝和胃,化浊解毒。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肝胃失和,浊毒内蕴。症见胃脘不适,时有疼痛,夜间多发,伴反酸,偶有嗳气,纳食少,夜寐欠安,大便正常,小便调,舌黯红,苔黄腻,脉弦滑。
本方原载:河北名中医刘启泉方,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4):57
12.处方:
丹皮10克,赤芍15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十大功劳15克,丹参15克,厚朴15克,车前草30克,干姜10克,陈皮10克,马鞭草20克,鸡骨草15克,苏梗15克,三七10克,水蛭10克,茵陈30克,白蔻仁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清热袪湿,行气活血。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症见胃脘部胀满疼痛,伴反酸喛气严重,时有逆气上冲胸咽,甚则痛连肩背,伴头晕,口干口苦多饮,胃纳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红有瘀点,苔白腻,脉沉弦细。
本方原载:广东名中医刘友章方,福建中医药,2009,40(4):11
13.处方:
柴胡10克,酒白芍药12克,八月札30克,乌贼骨10克,蒲公英30克,青木香6克,乌药10克,酒制川楝子10克,薏苡仁30克,炒麦芽3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主治:胃溃疡,肝气犯胃。症见胃脘部胀痛,饥饿时明显,偶见夜间痛醒,稍有灼热感,时嗳气,纳差乏味,口不苦,大便偏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本方原载:湖南名中医刘祖贻方,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6):4
14.处方:
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药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干姜10克,陈皮10克,佛手10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肉桂3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温中健脾。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症见胃脘隐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痛减,喜温喜按,泛酸,纳差,倦怠乏力,肢冷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本方原载:河北名中医马艳东方,河北中医,2006,28(5):329
15.处方:
炙黄芪15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9克,乌贼骨15克,大贝母10克,红枣5克,饴糖30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煎2次混合,分3次食前服用。
功能:温中健脾。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恶风寒,脾胃虚寒。症见畏寒,发热,头疼,胃脘疼痛,得食则减,喜食热粥,轻微吐酸,大便溏薄,苔薄白,脉虚浮。
本方原载:河南名中医毛德西方,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1818
16.处方:
川连6克,吴茱萸1克,姜半夏、川朴、枳壳各12克,浙贝15克,乌贼骨30克,姜竹茹9克,化橘红6克,蒲公英、延胡索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清化制酸,理气和中。
主治:胃溃疡,气滞郁热。症见胃脘部按之隐痛,饮酒后加重,有泛酸,嗳气,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本方原载:浙江名中医潘智敏方,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0):611
17.处方:
川连6克,连翘9克,半夏9克,陈皮9克,熟大黄5克,夜交藤10克,煅牡蛎10克,炒枳壳30克,炒白术9克,焦神曲15克,吴茱萸2克,徐长卿15克,乌贼骨12克,大贝母10克,炒萝卜子9克,三七15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
功能:辛开苦泄,化痰消瘀,理气止痛。
主治:胃溃疡。症见胃脘胀痛,拒按,痛无定处,泛酸明显,口苦而干,不欲饮,纳呆,眠差,小便可,大便色黑偏干,舌紫黯,苔黄腻,脉弦滑。便潜血试验:阳性。
本方原载:北京名中医任俊杰方,北京中医杂志,2002,21(3):143
18.处方:
丹参、百合、炒谷麦芽各30克,香附、广台乌、蒲公英、建曲、炒山楂、陈皮各15克,砂仁、檀香各1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滋养脾胃,行气活血,佐以清热。
主治:胃溃疡,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症见胃脘胀痛,夜间刺痛,纳差,疲倦,大便不畅,口微干,舌紫黯,苔薄黄,左脉细涩,右脉细微数。
本方原载:四川名中医汤一新方,四川中医,2005,23(9):9
19.处方:
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0~15克,良姜6~10克,桂枝12~15克,枳壳10克,丹参24克,制半夏12~15克,香附12~15克,蒲黄10克(布包),五灵脂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温中健脾。
主治:消化性溃疡,脾胃虚弱。症见胃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本方原载:甘肃名中医王惠兰方,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9):19
20.处方:
蒲公英10克,黄芩12克,白花蛇舌草10克,川朴10克,木香10克,枳壳10克,槟榔10克,黄连5克,吴茱萸5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理气化湿。
消化性溃疡,水湿不运,郁滞化热。症见胃脘疼痛,饱胀,不思饮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本方原载:浙江名中医吴滇方,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33
21.处方:
生姜30克,半夏12克,吴萸9克,胡连6克,川朴12克,枳壳12克,内金9克,甘松3克,诃子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理气和中。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症见中上腹胀痛痞满,压痛明显,反酸、胃脘部烧灼感,大便黏滞,每日3~4次,舌质淡红,苔黄根部腻,脉沉弱。
本方原载:北京名中医许彭龄方,北京中医,2004,23(4):210
22.处方:
半夏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炮姜10克,白芍20克,木香10克,白芷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煅瓦楞20克,海螵蛸15克,枳实10克,代赭石20克,莱菔子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能:温脾清胃,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止痛止酸。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邪热郁阻,肝气横逆,升降失职,胃气失和。症见胃脘胀痛,牵及胁肋背部亦痛,中脘嘈杂,泛酸吐酸,时有嗳气,大便干结,口干喜饮,食冷即泻,情绪不佳或劳累、受凉后胃痛加重,舌淡黯,尖红,苔薄白稍黄,脉沉缓稍弦。
本方原载:甘肃名中医于己百方,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1):1
23.处方:
当归10克,生地2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0克,川楝子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佛手10克,香橼10克,谷麦芽(各)20克,白及10克,石斛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和胃。
主治:胃溃疡,胃阴亏虚。症见胃脘痛,伴纳差、上腹部满闷,口干舌质黯红而干,前中部无苔,舌根部苔腻,脉沉涩。
本方原载:南京名中医张炳秀方,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5
24.处方:
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党参15克,黄芩10克,厚朴15克,白术20克,蚤休20克,炒蒲黄30克(包煎),五灵脂30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能:健脾疏肝、祛瘀止痛。
主治:胃溃疡,脾虚肝郁、瘀阻胃络。症见胃脘疼痛剧烈,有烧灼感,常在进食后发生,持续数小时后缓解,有明显的进食-疼痛-缓解特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倦怠乏力,时易恼怒,纳差,泛酸,腹胀,便溏,时有黑便,舌紫黯,苔白厚,脉细涩。
本方原载:遵义市名老中医张芳馥方,中国中医急症,2007,16(5):570
25.处方:
炙黄芪20克,茯苓20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干姜9克,焦白术20克,当归25克,砂仁18克,石斛20克,黄连9克,炙甘草9克,党参20克,炒杜仲15克,苏梗15克,青蒿15克,鹿茸9克,山药25克,草果15克,姜黄15克,藿梗15克
用法:上药为散剂,每服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胃健脾。
主治:慢性虚寒型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病程较长,体质虚弱,消瘦,胃脘近心窝处隐痛或痛甚,疼痛或引胁背或胸中,多食则加重,饥饿亦加重,夜间疼痛尤甚,泛酸嗳气,或吐涎沫,喜温喜按,面色多晦滞或泛青,舌淡或紫,脉沉紧细弦或涩。
本方原载:贵州名医石玉书方
26.处方:
蒲公英30克,花粉30克,郁金15克,佛手15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5克,海螵蛸20克,瓦楞子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热和中。
主治:胃脘痛(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热郁胃腑。
本方原载:《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粹》
27.处方:
黄芪、党参各30克、白术、茯苓、枳壳、郁金、五灵脂、苏梗各30克,蒲黄、柴胡、川芎各10克,砂仁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健脾益气,行气活血。
主治:胃溃疡。证属脾胃气虚,气滞血瘀。
本方原载:《梁乃津教授辨治老年胃溃疡经验》
28.处方1:
生黄芪、党参、川楝子、仙鹤草各30克,丹参、郁金、五灵脂、陈皮、神曲各15克,川椒、甘草各10克。
处方2:东参、生黄芪、党参、五灵脂、丹参、川郁金、川楝子、甘草各30克,鸡内金120克,陈皮、神曲各60克。
用法:处方1加水约1000毫升,文火煎煮30分钟为第一煎,再加水1000毫升,煎煮50分钟为第二煎,两煎合并,分3次于饭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温服。每日1剂。应用处方1症状好转后改为处方2,共为极细末,每服1.5克,每日3服。
功能:健脾益气,行气活血,生肌止痛。
主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气虚血瘀。
本方原载:《刘绍武老师治疗胃脘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