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实风湿免疫疾病证治经验荟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六个治疗要点

(一)风湿相搏,当先发汗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其功效在于发汗解肌,因势利导,微微汗出,风湿俱去,疼痛减轻。轻者常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等,重者非麻黄、桂枝、细辛莫属。
体会:①发汗解肌方药适用于RA初起,或气候骤变,肿痛骤然加重者,可持续使用一两周,甚至一两个月。RA病人往往很少出汗,而出汗后疼痛明显减轻,但应微微汗出,不宜大汗;②祛风除湿可贯穿使用于RA全过程,解肌发表但不一定取汗;③麻黄辛温发汗,除湿止痛效果很好,但有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容易兴奋等副作用,血压高、心率快、夜晚容易兴奋失眠的患者慎用。常用量5~12g,汗多者不宜。
(二)病情活动,多用清法
病情活动时多用清法,具有清热祛邪,抑制病势,缓解病情的作用。具体而言:①风湿热痹当清。急性活动常见关节红肿热痛,身热烦渴,苔黄舌红脉数,辨证属风湿热痹,当用清法;②肿痛急剧加重,ESR、CRP明显上升,只要无明显寒象,即可作热证处理,亦当清热。常用药物有知母、生石膏、忍冬藤、丹皮、赤芍、黄柏、水牛角、鬼箭羽、黄芩、山栀、桑枝等。
体会:①病势急重,邪气壅盛常易郁而化热,因此在病情活动期金实教授大多在辨证中加入清热药物,临证中不少患者病情活动难以控制,加入石膏、知母、黄柏、山栀等清热药后,病情往往得以缓解;②生石膏、知母、山栀等易致胃痛腹泻,脾胃虚寒者当选连翘、忍冬藤等苦寒不甚的药物,并适当健脾护胃;③急性活动期既有关节冷痛,受寒痛增、得温则减等寒象,又兼有发热烦渴,苔黄,ESR、CRP明显升高等寒热错杂表现时,应温清并用。本法临床常用,具有减轻症状,控制病情,祛寒止痛,清热消肿功效。
(三)痹从络治,剔络和络
经络是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也是邪气侵袭人体的途径。络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络脉泛指人体整个经络系统,狭义的络脉是指由十五络分出的网络,全身的细微气血津液运行通道。RA以小关节病变为主,滑膜炎为基本病理改变,血管翳、骨破坏、关节强直畸形,病情迁延反复,以上病变特点均与络病有关。叶天士认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剔络和络为RA基本治则。金实教授认为临床剔络和络药物大致分为五类。
1.虫类剔络
适用于久痹、顽痹之邪气痹阻、络脉瘀滞、疼痛较甚者。常用药有全蝎、蜈蚣、地龙、乌梢蛇、白花蛇、地鳖虫、穿山甲、水蛭、僵蚕、蛴螬、蜣螂、蜂房、狗骨、鹿角片、鹿角胶、晚蚕砂、蚂蚁、壁虎等。
体会:①《本草纲目》52卷,记载动物药243种,其中有关袪风除湿,活血通络,治痹定痛药物45味。《中华本草》记载袪风湿,治痹痛的动物药一百余种,但珍稀保护动物,价格昂贵、药源稀少动物和羊肉、狗肉等食疗动物药,一般不在临床使用范围;②上述药物寒热温凉、消补特点不一,宜辨证选用;③合理配伍,协同增效,切忌堆砌组方;④审察利弊,减少毒副作用。
2.化瘀通络
血络痹阻,不通则痛。当化瘀通络,常用桃仁、红花、全当归、川芎、莪术、三棱、鬼箭羽、路路通、虎杖及地鳖虫、全蝎、水蛭等虫类药。
体会:金实教授认为RA病期与瘀血表现相关。初期多为瘀滞,以血流滞涩、麻木疼痛为主,药物常用全当归、川芎、赤芍、丹参、虎杖、路路通等;中期多为瘀积,以瘀血壅积皮色黯黑,肢冷麻木,刺痛加重,肢端动脉痉挛等表现为主,药物常用桃仁、红花、鬼箭羽、玄胡、归尾;晚期多为瘀结,以瘀血凝结,关节僵硬畸形,不能屈伸,刺痛剧烈表现为主,药物常用地鳖虫、全蝎、水蛭、广地龙、炮山甲等。
3.化痰开络
痰湿为RA的主要病理因素之一。去湿化痰通络为RA的重要治疗方法,药物常用:南星、白芥子、半夏、茯苓、苍术、白附子、陈皮、枳壳、竹茹、石菖蒲、僵蚕、地龙、全蝎、蚕砂等。
体会:RA初期多为痰湿,关节酸胀肿痛,呈漫肿,边际不清,治以利湿化痰,药用白术、薏苡仁、茯苓、泽泻、防己、通草等;中期多为痰浊,关节肿胀局限,或皮下结节,药用半夏、陈皮、白芥子、白附子、苍术、贝母等;晚期老痰顽痰,且多痰瘀交结,关节肿胀畸形,麻木或刺痛,皮下结节较硬,药用僵蚕、地龙、全蝎、蚕砂、石菖蒲等。
4.藤类入络
藤类缠绕蔓延,无所不至。《本草便读》:“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金实教授常用鸡血藤、忍冬藤、大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雷公藤等药物,但因各具特点,宜选择使用。
体会:①藤类药有寒热补泻之分,各种藤类药又各具作用特点,应选择性地使用;②要注意部分藤类药的毒副作用(因本书另有相关章节论述,此处从略)。
5.养血和络
血虚不能充润流畅,则络脉涩滞痹阻,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肢软乏力,肢体关节隐痛麻木。常用养血和络药,如当归、地黄、鸡血藤、川芎、丹参、阿胶、龟板胶等。
体会:①《医学心悟·卷三·痹》谓: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袪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近代一般认为“治风先治血”分为补血和活血两个方面;②对类风湿关节炎而言,金实教授特别强调治血强于补肾,地、芍、归、芎等治血药物不但有补血活血强体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缓解疼痛、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四)疼痛剧烈,强力定痛
金实教授认为疼痛强烈时,应强力定痛,常用川草乌、穿山甲、徐长卿、马钱子、细辛、芍药、玄胡及全蝎、蜈蚣等虫类药。
体会:上药各具特点,多有毒副作用,应注意用法用量。制川草乌常用5~15g,使用宜慎(本书另有相关章节论述)。马钱子注意炮制,多作丸、散,常用0.3~1g,过量可致抽搐、惊厥、昏迷,谨慎使用。下述几种药物毒副作用较小,短期且饭后服用,大多无明显不良反应。煎剂常用量:徐长卿14~30g,炮山甲10~20g,细辛3~6g,白芍30~60g,玄胡10~20g,全蝎3~10g,蜈蚣2~5g。研粉吞服剂量宜减。
(五)根据病位,药物引经
金实教授认为可以根据病位进行药物引经,如:病位在上肢,常用桂枝、羌活、姜黄;在下肢,可用独活、牛膝、木瓜;在颈项,葛根、伸筋草、桂枝常用;在腰部则常用桑寄生、续断、杜仲;在小关节,土贝母、猫眼草、威灵仙效果较好。
(六)根据症状特点,审因论治
金实教授重视对RA各病邪的针对性治疗,如:风邪甚,见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或有寒热表证者,药用荆芥、防风、白芷、藁本、秦艽、海风藤、寻骨风等药;寒邪甚,见关节冷痛,得温痛减,筋脉拘急,药用桂枝、麻黄、细辛、生姜、附子、川草乌、干姜等;湿邪甚,见关节酸楚沉重,肢体漫肿,药用羌活、独活、威灵仙、苍术、薏苡仁、晚蚕砂、防己、木瓜等;热邪甚,见关节灼热疼痛,肌肤色红,或有身热烦渴,药用知母、黄柏、黄芩、山栀、生石膏、忍冬藤、生地黄、丹皮、水牛角片、赤芍等;痰邪甚,见肢体肿胀局限,麻木重着,皮下结节,药用南星、白芥子、半夏、僵蚕等;瘀血甚,见关节刺痛,僵硬强直畸形,皮肤瘀斑,药用桃仁、红花、全当归、鬼箭羽、虎杖、地鳖虫、牛膝等。
案例:范某,男,53岁,江西南昌人。2005年5月16日初诊,手指、手掌关节肿痛僵硬3年余。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慢性丙型肝炎3年余,使用干扰素抗病毒后HCV-RNA转阴,肝功能复常,但用抗风湿药后肝功能异常。2004年7月3日检查结果,ALT 97u/L,AST 117u/L;血常规:白细胞2.7×10 9/L。无奈之下停用一切中西医抗风湿药物,但关节僵硬明显,严重影响工作与生活,对家人及医生诉说有轻生念头。就诊时:两肩、膝、左腕关节疼痛,多个手指关节肿痛,晨僵至下午,烦躁不安,天气阴冷及季节变化时症状益甚,苔薄白,舌黯红,脉细弦。检查:RF 1280u/L,ESR 64mm/h,停用药物后肝功大致正常,ALT 28u/L,AST 30u/L,TB 17μmol/L,DB 2.9μmol/L,A/G 42.3/43.6,血尿酸621μmol/L。辨证为:风寒湿邪痹阻,寒热错杂。予痹痛方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方药:防风15g 白芷12g 威灵仙20g 蜈蚣3条 全当归10g 青风藤30g 川牛膝10g 桂枝10g 白芍30g 知母10g 生石膏20g 全蝎6g 徐长卿30g 甘草5g
治疗3周,肩、肘、腕、指等关节疼痛已明显减轻,ESR及RF亦逐步下降。前方加减治疗1年后,2006年5月15日复查ESR<20mm/h,RF正常2次,肝功能全部正常,A/G 47.0/38.5,血尿酸下降为430μmol/L。间断服药,巩固6年未发。2013年5月又有关节肌肉疼痛发作,血液检查异常,原方加减治疗4个月诸恙悉平。目前尚在观察中,复查肝功能、ESR、CRP、血尿酸均已正常。
按:该案例有三个特点:一是数据资料完整。该患者由本院医师介绍而来,有完备的个人信息资料,完整的既往史及我院的诊治记录。二为确切的中医疗效。先前中西医药物治疗数年未能控制,我院诊治纯用中草药治疗,未用任何西药,症状、体征、化验检查均取得满意的效果,追踪数年病情稳定并逐渐停药。2013年病情反复后再用前法治疗,又迅速缓解,至今仍在观察中。三为此案较全面地体现了本文介绍的一个原则(辨证为基础结合辨病)及六个治疗要点,治疗药物由祛风蠲痹通络的基本方(金实教授经验方)加减,温清并用,虫类剔络,养血和络,间断使用川草乌、玄胡、徐长卿等强力定痛,配合大剂青风藤、白芍等调节免疫、降低血沉。选用本案诠释前文所述观点,以备参考。

(金实 张旭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