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腐植酸与有机碳肥(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壳中几十种主要元素,碳(C)虽然只占总重量的1.28%,但在土壤(地壳最表层生长植被部分)中却占2.5%左右。而在地球表面最富活力的生物质中,碳平均占到40%(干重)左右,它是构成生物分子框架的主要元素。生物质的碳来自地球表层和大气的碳循环,所以碳循环对地球环境具有特殊意义。

全球碳循环是由大循环进入小循环的。大循环也称地质循环,是指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以、CO2、CH4、RCOOH(有机酸)形式互相转换和迁移的过程。小循环即生物循环,指生命物质与大气之间以CO2形式进行交换的过程。与生物和人类关系最直接的是生物循环。

植物中叶绿素在太阳能的作用下从大气中吸收CO2,合成植物自己的组织,放出O2

CO2+H2O+能量植物组织+O2↑  (3-1)

于是,植物组织就积蓄了太阳能,也就是说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质能。这些能量被动物和微生物利用,通过呼吸放出CO2和水,最后植物死亡和分解后放出CO2和水,回到大气中:

植物组织+O2CO2↑+H2O+能量  (3-2)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组织都按式(3-2)完全分解。在一定条件下,相当一部分植物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被腐殖化,形成腐植酸类物质(HS)。如果继续覆水、缺氧并处于酸性介质中,植物残体就可能通过泥炭化阶段进入成煤阶段。还有一些低等生物残体会转化为腐泥煤、石油和天然气。这实际上是以腐植酸类物质(HS)的形式把太阳能储存在地壳中了。腐植酸类物质(HS)和煤经微生物或纯化学氧化-降解过程,转化为CO2、H2O和其他低分子物质,放出能量,完成植物碳循环过程。这样,式(3-1)和式(3-2)应为:

  

(3-3)

一般来说,每年约有30%的植物枯枝落叶转化成新的腐植酸类物质(HS)。HS逐年积累,但同时又有一部分逐渐分解(矿化),到5年后大约只留下1/5。越“老”的HS矿化得越慢,新HS比老的HS分解速度快几倍。

动物也参与了生物碳循环。动物是利用植物储备的太阳能(以蛋白质、淀粉、脂肪的形式)进行生命活动的。动物通过吸收植物能量(营养)、呼吸(吸入O2,放出CO2)、代谢(排出粪便)以及死亡后进入腐殖化过程,有机质被分解为CO2、H2O并合成腐植酸类物质(HS),后者继续缓慢分解,完成一个循环。当然,与植物相比,动物在地球碳循环中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1]

由以上论述可见,碳主要是以土壤中HS的方式存在,并以HS的矿化(分解)和碳的重新聚合等方式周而复始地进行,推动地球的碳循环。

可这样通俗地理解:土壤是生命体,其蕴含着复杂的生命体系和各种生命体赖以生存演化的能源,参与并推动着地球的碳循环。

土壤对周边大气和环境的影响就是土壤参与全球小的碳循环(生物循环),这其中土壤微生物和碳养分起着关键的作用:白天,随着太阳能的逐渐增强,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光合作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源源不断输送到植物的根系,经复杂的生化过程以有机酸(属于碳养分)的形式分泌出根毛,这为根际微生物提供了能源和刺激素,加上地温的提升,土壤微生物活动大大加强,对土壤中的有机物和腐植酸类物质进行分解和再合成,此过程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氧气,这正好与地面的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流程形成循环。到了夜间,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但它还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这就要消耗自身积累的碳养分,消耗外界的氧气,这就形成植物夜间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流程。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得不到根系有机酸,加上地温下降,其生命活动和对有机物质的分解活动弱化,土壤中“自生”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降。由于二氧化碳密度高于空气,地面植物释放的二氧化碳下沉“挤占”土壤空气空间,致使土壤“呼出”氧气。于是又出现了土壤与植物之间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对流循环,只不过这个循环的流向与白天相反。

土壤与其上的植物昼夜之间这种循环“呼吸”,永无休止地进行,土壤无疑是巨大的“过滤器”,使空气得到净化,所以在土壤质量良好,农作物生长茂盛的田野,无论白天还是夜间,人们身处其中都会感觉空气清新,身心舒畅。

当土壤质量恶化,有机质含量跌至“危线”,微生物活动下降,上述这种土壤与农作物、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气体循环就弱化甚至消失,土壤失去作为空气净化器的作用。由于碳养分的缺失,施入土壤中的氮肥被吸收利用率很低,大量氮素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形式进入水体,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并污染地下水。部分气化与氧气结合,经空气中电场的作用转化为氧化亚氮(N2O)和氨气(NH3),成为空气中微尘形成的核心物质,这是产生雾霾的重要成分。所以板结的土壤非但不能对大气净化做出正面的贡献,还间接地为PM2.5做出了贡献。

由于土壤HS的缺乏,土壤团粒结构不能形成,持水能力差,植被衰弱,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大面积土壤沙化,这是土壤对大气质量的负面贡献。

现在,我国大量农田使用塑料地膜。塑料地膜在保水、保持地温、防抗极端气候和防止草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负面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其农膜残片在土壤中的积累产生的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其对土壤的呼吸作用、对大气循环和土壤对空气净化的作用等方面,都有负面影响,至今受关注度不高。因此期待“透气农膜”的诞生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