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年画:赏年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7 西施泛舟采莲赏花

西施名列中国四大美人之首,中国人形容女子长得漂亮,往往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来比喻,“沉鱼”典故讲的就是西施的故事。《庄子·齐物论》说:毛嫱、丽姬是大美人,人美得鱼见了要沉入水底,鸟见了要高飞蓝天。唐人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说:“鸟惊入松萝,鱼畏沉荷花。”说的是浣纱女子西施在若耶溪畔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水里的鱼儿看见她的倒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而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就用“沉鱼”来形容西施的绝世之美,“沉鱼”成了西施美貌的代名词。民国年画《西施浣纱》描绘的是西施在若耶溪畔浣纱情景。

民国年画《西施浣纱》

西施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今浙江诸暨南)西庄,天生丽质,粉面桃花,是典型的江南美女,江南秀丽的山水养育了西施国色天姿的容貌。相传西施常在家乡若耶溪畔浣纱,若耶溪流入镜湖,镜湖中莲花玉立,十分美丽,西施也常在那儿采莲。只见碧波荡漾,一叶轻舟,佳人独倚,莲花飘香,西施美丽的身影比那连绵的山水更加诱人,仿若天仙下凡,让人流连顾盼。唐人李白的《子夜吴歌》曾咏道:“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李白利用诗歌夸张的笔法戏剧性地将西施的美艳清丽表现出来:镜湖如此之大,然而人人为西施所迷,竟然使若耶溪畔挤满了人潮;西施的声名如此响亮,使得一天未尽,便被越王召入了宫中。天津杨柳青早期年画《西施采莲》描绘了西施采莲的场景。

天津杨柳青早期年画《西施采莲》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越王勾践为了报灭国之仇,在吴王夫差面前俯首称臣,选美女送给吴王,其中包括西施这个绝色佳人。吴王以为西施是神仙下凡,魂魄俱醉,就对西施百依百顺。西施成为吴王夫差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夫差迷惑得终日沉溺于游乐,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越王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为了讨西施的欢心,吴王夫差不断地大兴土木,建筑姑苏台,并在太湖之滨为西施修筑玩荷池,以供西施采莲赏玩花。吴王夫差觉得西施的美唯有莲花才能稍与之比拟形容,于是就让莲花与美人相互映衬,使人赏玩赞叹不尽。玩荷池在今江苏吴县灵岩山,是我国园林史上最初形式的人工莲花水景,也开启了历代皇室及民间对于莲花池景不断设计营建的先声,至今不绝。每当夏天莲花盛开的时候,吴王夫差就与西施驾着龙舟,上载乐器,笙箫迭奏,歌声悠扬,在玩荷池采莲赏花。如近代上海彩印年画《吴王采莲》描绘吴王夫差和西施坐在龙舟上,荡漾在开满莲花的玩荷池中,赏莲花,采莲花。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吴王宠西施》就是表现“西施采莲”这一题材的佳作。

近代上海彩印年画《吴王采莲》

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吴王宠西施》

后来,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传说吴国被灭后,西施与范蠡就悄悄地泛舟驶向烟水迷蒙的五湖,西施融入碧波之中,化作莲花花神,飘然而去,不知所终。也有传说,西施帮助越国打败吴国后,王后十分嫉妒西施的美貌,就把西施抓到江边绑上巨石沉入江底。老百姓都不相信西施会死,都说她回到家乡的镜湖做了莲花花神,住在一个小岛上。每年采莲节,人们都能在湖中采莲的女孩当中看到她。西施作为莲花花神形象,有民国年画《六月荷花神西施》。

民国年画《六月荷花神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