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天下》篇目统计与综述
《天下》主要有五个栏目。《社论栏》(Editorial Commentary)论述国内外发生的文化事件,介绍当期的主要内容,大多由主编温源宁执笔,少数为全增嘏、姚莘农、吴经熊执笔。《专论栏》(Articles)刊登研究性的论文,其中许多论文是同类研究的开拓之作,至今仍代表着同类研究的一流水准。《译文栏》(Translations)发表了大量中国古代文学及现代文学的英文译文,开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之先河。《纪事栏》(Chronicle)具有时事性,综述报道中国文化艺术界的新闻、现象和展会预告,引导在华外国人士参与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书评栏》(Book Reviews)介绍当时中外出版界出版的英文书籍,主要是中国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书籍。
《天下》共有126位作者(70位中国作者和56位外国作者)在《专论栏》与《纪事栏》发表文章246篇,其中发文3篇及以上者18位(见下表),共发文97篇,占总篇数的39%。
表1-1 《天下》主要作者及其发表文章数量
吴经熊作为常务编辑发文最多,除了一些名篇力作之外,也有一些是从其英文日记之中新鲜出炉的应景之作。在当时国家危亡、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天下》同仁苦撑局面,要按时组稿已属不易,应景之作也是难免的。全增嘏和温源宁作为《天下》的编辑,发文数量名列前茅。全增嘏的文章如《笛卡尔和伪理智主义》(Descartes and Pseudo-Intellectualism)、《曾国藩》(Tseng Kuo-Fan)、《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魏忠贤》(Wei Chung-Hsien)、《〈高僧传〉笔记》(Some Notes on Kao Seng Chuan)、《侠士记》(Some Hsieh Shih Episodes)、《阮籍及其交游》(Yüan Chi and His Circle)等,侧重于哲学和思想史。他早年在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前著有《西洋哲学小史》,新中国成立后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编著《西方哲学史》。从上述文章来看,他的英文著作似乎比中文著作更庞杂一些。温源宁的文章侧重于文学方面,在上文已说明。吴光清的文章集中于书籍、印刷史、图书馆学,将在下文论述,此处不赘述。
编辑之中另一位发文较多的是姚莘农(又名姚克,1905—1991),他是编委中唯一一位成名前没有海外游学经历的学者,早年在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学习,后改修法学。曾任上海世界书局、上海英文报社编辑。经宋庆龄的引荐,加入《天下》编委。姚莘农致力于戏剧创作和研究,1936年任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编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37年在莫斯科参加第三届戏剧节后赴美国,在耶鲁大学专攻西洋戏剧。1940年回上海,曾与黄佐临等组织苦干剧团。后相继在天风剧团、艺光剧团、南国艺社任编剧。1941年,他创作的四幕历史剧《清宫怨》在上海连演近百场,轰动剧坛。新中国成立前,他定居香港,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一度出任文学院院长。1968年去美国,曾任夏威夷大学教授,1979年迁居加州,1991年逝于旧金山。姚莘农在《天下》发表过《元曲的主题和结构》(The Theme and Structure of the Yuan Drama)、《昆曲的兴衰》(Rise and Fall of the K'un Ch'u)、《鲁迅:他的生平和作品》(Lu Hsun: His Life and Works)、《歌妓亦曾为缪斯》(When Sing-Song Girls Were Muses)、《戏剧纪事》(Drama Chronicle),共5篇文章。他还翻译了京剧《打渔杀家》(The Right to Kill)、元剧《贩马记》(Madame Cassia)、曹禺的《雷雨》(Thunder and Rain)以及他自己创作的独幕剧《出发之前》(When the Girls Come Back)。
根据《天下》的宗旨和总体特征,本文将《专论栏》与《纪事栏》所有文章分为12类,并统计如图1-2所示:
图1-2 《天下》文章分类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区分,相互之间也有交叉。从广义来说,“中国学术”可以包括“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外国学术”也可以包括“外国文学”和“外国艺术”。“中外文化影响”当然预设了“中外文化交流”,而后者也就包括前者,只不过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我们希望强调,“中外文化交流”侧重于物质性的以及人员直接往来方面的文化交流,“中外文化影响”则偏重于间接的、思想观念方面的文化交流。“中国现状”一类是当时的期刊作者在国家危亡的压力之下所表现出的时代关切,而这并不属于《天下》不愿涉足的政治纷争。“其他”类大多为文学作品和一些难以归类的篇目。
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交流(图1-2中前7类)的文章共166篇,占文章总数的68%,可以说,《天下》在六年多的办刊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其预定宗旨——向西方诠释中国。在中国文化方面,数量最多的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学术这两类文章。这两类本身涵盖范围很广,可以进一步细分。45篇中国艺术类文章可进一步分为:总论类12篇、美术类(绘画、书法、雕塑)6篇、音乐类6篇、戏剧与电影类10篇、工艺类(手工、建筑等)11篇,它们涵盖了中国艺术的各个主要门类。64篇中国学术类文章可进一步分为哲学与思想史、宗教、社会与政治、教育、科学、历史、书籍、新闻传播等8类,统计如图1-3所示:
图1-3 《天下》中国学术类文章分类
从图1-3我们可以看出,历史、科学、书籍三类文章所占比例最大,这一方面说明,学者们仍然保持着传统中国学术意义上对历史传承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学者们对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时代诉求。但在学术其他门类的对外传播与诠释上,要么是付诸阙如,要么显得比例不足。不过,这也算是他们留给后来者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