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金融市场

一、名词解释

1准备金(reserves)

答: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资产中的库存现金及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它是基础货币的组成部分。有些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为法定准备金,银行的现金不计入其中。

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主要目的在于两方面:保证商业银行遭到突发的大量挤提存款时,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对于商业银行派生存款的创造加以适度的控制,以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化。

准备金可分为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两种,凡由政府规定最低限度存款准备金率,称“法定准备”;凡由商业银行为应付大量挤提存款根据各自的经验数据所确定的准备,称为“超额准备”。准备金(库存现金与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之和)在总存款中所占比例,称为“准备率”。准备金的多少与准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体系的信贷规模,因此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

2货币需求函数

答:货币需求函数是指反映货币需求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式子。其中,所谓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主体(个人、企业、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主体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在西方货币理论中,较为经典的货币需求函数主要有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和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

3狭义的货币供给与广义的货币供给

答: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1表示;在狭义的货币供给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则得到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在M2上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为广泛的货币供给M3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货币乘数?货币乘数大小主要和哪些变量有关?

答:1单位高能货币能带来若干倍货币供给,这若干倍即货币乘数,也就是货币供给的扩张倍数。如果用H、C、rr、B、cr分别代表高能货币、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准备金率、基础货币和现金存款比率,用货币供给量M和活期存款D代入:M=C+D,B=C+R。用第2个等式去除第1个等式,得到:M/B=(C+D)/(C+R)。再用D去除右边各项,得:

令C/D为cr,R/D为rr,上式成为:M=[(cr+1)/(cr+rr)]×B。令货币乘数m=(cr+1)/(cr+rr),货币供应量的简化形式为:M=mB。

从上式可见,现金-存款比率越小,货币乘数越大;而存款准备金率(包括法定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率)越大,货币乘数越小。

2储蓄是存量还是流量?

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的量值,流量指某一时期内发生变化的量值。储蓄是存量还是流量,要看这里储蓄的含义是什么。如果这里储蓄是指储蓄余额,就是存量;但经济学中储蓄通常指人们在一定时期获得的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支出后的余额,政府储蓄指政府一定时期内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间差额,这种储蓄就不是存量而是流量。因为收入、支出都是流量,其差额也必然是流量,否则的话,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以及宏观经济均衡中的意愿投资和意愿储蓄相等或不相等这些命题都就不能成立,因为投资是流量,流量是不能和存量讨论相等不相等的问题。

3请简述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对该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答:(1)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门发行的国债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措弥补财政赤字资金而发行的支付利息的国库券或债券。这些被初次卖出的债券在普通居民、厂商、银行、养老基金等单位中反复不断地被买卖。中央银行可参加这种交易,在这种交易中扩大和收缩货币供给。

(2)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会以两种方式增加:

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出支票,债券出售者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将支票交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银行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

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可以直接按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体系中的准备金存款,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需要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准备金会减少,信贷能力提高,这就意味着货币供给量在货币乘数效应下成倍地增加。

4请判断以下关于货币供给的论断是否正确?并解释之。

(1)只有银行体系才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而其他金融机构没有这种能力;

(2)银行体系创造货币不仅增加了经济中的流动性,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中的财富。

答:(1)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只有银行体系才具有货币创造功能,不过这个“银行体系”指的是广义的银行体系,即所有拥有“吸收存款并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的公司,都算在这个“银行体系”之中,这些公司通过“多倍存贷款”运作创造货币。但是,金融创新使得许多具有货币特性的资产不断出现,这些资产具有货币流动性的特征,被称为准货币,即获得了货币流动性的非货币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说只有银行体系才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创造货币。

(2)尽管银行体系的部分准备金创造了货币,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但它并没有增加社会的实际财富。当一个银行贷出自己一部分准备金时,它给了借款人进行交易的能力,从而增加了货币供给。但是,借款人也承担了对银行的债务义务,因此,贷款并不能使他们变得更富有。换言之,银行体系创造货币增加了经济的流动性,但并没有增加社会的实际财富。

5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有哪些优点?

答:(1)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它从两个方面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进而稳定经济:买卖债券将直接增减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影响银行的信贷,进而影响消费和投资支出,影响国民经济;政府买卖债券将引起债券市场的供求变化,进而影响债券价格以及市场利率。当中央银行买进债券时,债券需求增加,债券价格会上升,这意味着利率下降。反之亦然。

(2)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具有以下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优点:

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变动贷款条件或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

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

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

不像法定准备金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准备金率及再贴现率不是那样可以轻易变动),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容易逆转。

6货币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斜率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答:货币政策效果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从而对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根据IS-LM模型,变动货币供应量会导致LM曲线平移,从而与IS曲线形成新的均衡点。前后均衡收入的变化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状,即取决于曲线的斜率。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即曲线斜率越小,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即货币政策效果越好;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差。

这是因为IS曲线的斜率主要取决于投资的利率系数d,IS曲线越平坦意味着d值较大,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较明显。当LM曲线由于货币政策的移动使得利率变化时,d值较大会导致投资需求变化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也会有较明显的变化,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好。

(2)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即曲线斜率越小,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这是因为,当LM曲线较平坦即斜率较小时,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较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当货币供给量变化引起利率变动时,较小的利率变动就能够产生较多的货币需求变动,从而使货币市场重新均衡。也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影响很小,从而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也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差。

三、计算题

1假定存款为20万亿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为3万亿元。法定准备金率由7%上调至7.5%。

(1)对法定准备金有何影响?

(2)对货币供给有何影响?

解:(1)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7%时,准备金为20×7%=1.4(万亿元);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时,准备金为20×7.5%=1.5(万亿元);因此法定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则准备金提高1000亿元。

(2)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E=R-R,即超额准备金由3-1.4=1.6万亿元下降到3-1.5=1.5万亿元。同时,超额准备金率e=E/D由8%下降为7.5%。假设货币供给为M,则:M=20×[1/(7%+8%)]=400/3(万亿元)。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则:M′=20×[1/(7.5%+7.5%)]=400/3(万亿元)。因此,货币供给量不变。

2计算下列每种情况的货币乘数:

(1)货币供给为5000亿元,基础货币为2000亿元。

(2)存款为5000亿元,通货为1000亿元,准备金为500亿元。

(3)准备金为500亿元,通货为1500亿元,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为0.1。

解:(1)货币乘数为:mm=M/H=5000/2000=2.5。

(2)根据货币乘数公式:mm=M/H=[Cu/D+1]/[Cu/D+RR/D],其中Cu表示现金即通货,D表示存款,RR表示准备金,可得:mm=(1000/5000+1)/(1000/5000+500/5000)=1.2/0.3=4。

(3)由RR/D=0.1,可知存款为:D=500/0.1=5000(亿元),再代入货币乘数公式可得:

3若货币交易需求为L1=0.2Y,货币投机性需求L2=2000-500r。

(1)写出货币总需求函数。

(2)当利率r=6,收入Y=10000亿美元时货币需求量为多少?

(3)若货币供给Ms=2500亿美元,收入Y=6000亿美元时,可满足投机性需求的货币是多少?

(4)当收入Y=10000亿美元,货币供给Ms=2500亿美元时,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为多少?

解:(1)由货币交易需求和货币投机性需求可得,货币总需求函数为:L=L1+L2=0.2Y+2000-500r。

(2)将r=6,Y=10000代入货币总需求函数,可得此时货币需求量为:Md=0.2×10000+2000-500×6=1000(亿美元)。

(3)由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可得:2500=0.2×6000+L2,故可满足投机性需求的货币为L2=1300(亿美元)。

(4)将Y=10000,Ms=2500代入货币总需求函数有:2500=0.2×10000+2000-500r,解得r=3,即货币市场均衡时利率为3%。

4设商业银行准备金率为r。商业银行只能向公众发放贷款,公众对所获贷款的现金持有率为c,把所获贷款的其余部分存入下一级银行(例如,当c=50%时,如果公众获得了100元贷款,他持有50元现金(所获贷款100的50%),把另外50元存入下一级银行)。在这样的银行体系和制度安排下,如果中央银行向第一级商业银行注入1元现金。回答下列问题:

(1)商业银行系统总共能创造出多少存款?

(2)商业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会增加多少?

(3)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会增加多少?

解:(1)考虑银行法定准备金率(r)和现金漏损率(c)的存款乘数为:K=1/(r+c),所以当中央银行向第一级银行注入1元现金(实际上是基础货币)时,整个银行体系创造的存款货币为Dd=K=1/(r+c)。

(2)商业银行系统增加的准备金为ΔRd=rDd-r×1=r(1-r-c)/(r+c)。

(3)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增加Δc=cDd=c/(r+c)。

四、论述题

1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的?

答:(1)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和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这种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系统而言是一种负债,对非银行系统而言则是一种资产。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是:Ms=BM,其中,Ms代表货币供应量,B代表基础货币,M代表货币乘数。因此,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因素都会影响货币供给。其中,基础货币受四项因素影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净额、对政府的资产负债净额、国外资产负债净额和其他资产负债净额。这四个净额的增加,会引起基础货币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货币供应量增加,相反,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应量减少。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根据以上因素分析,可以得出货币供给模型Ms=(1+k)B/(rd+e+rtt+k),其中,Ms代表货币供给量,rd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e代表超额准备率,t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rt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k代表现金漏损率,B代表基础货币。

(2)中央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

中央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主体,主要通过调整、控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及行为实现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

中央银行调控商业银行提供货币资金的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及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均会导致商业银行超额准备发生变化。

当中央银行认为有必要改变货币供应量时,它可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这可以强制改变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调整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超额准备。显然,这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调整,商业银行可以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相应改变从中央银行的借款量;改变再贷款规模,这是在发展中国家及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意向性)。当货币供求的总趋势是供过于求时,这种方式则带有普遍的强制性。同样,再贷款规模的变化首先改变的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额从而改变超额准备额;在公开市场上售出或买进政府债券,等于直接减少或者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因为通过结算,首先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存款额的减少或增加。

以上四种方式中,除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绝对的强制力外,其他三种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选择性。因此,尽管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整,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作用并不直接。

(3)商业银行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

在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两种行为会影响货币供给:

调整超额准备金率。银行的准备金是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是银行持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没有发放贷款的部分,因此没有参与货币的创造,因为第一级银行发放的贷款少,次级银行收进的存款就少,货币乘数自然就小。据此,可以推论: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增加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就会缩小。相应地,货币供给量也会减少。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货币乘数就会变大,从而货币供给量也会增加。

变动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即增加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

(4)公众影响货币供给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持币行为对货币供给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财富效应。当居民收入增加从而财富增长时,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的数额随即增加,但由于这种财富的弹性的不同,它们之间的比率也会发生变化。随着财富金额的增多,以现金持有资金越来越不方便,以支票存款的方式进行交易将非常流行,因此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c),将和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也即随着财富额的增加而下降。

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持有现金是不产生利息的,因此现金的预期报酬率为0,储蓄存款有利息收入,另外还可以享受银行提供的某些服务,如代缴各种费用等。如果银行变动存款利息,将使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c变动。同时其他金融资产预期报酬变化,也会影响c,如企业股票、债券、国库券等预期报酬率发生变化时,人们对现金和支票存款的需求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现金与支票存款比率c的变化。

风险预防。从风险的角度看,持有现金是最安全的,支票存款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遇到金融危机,银行倒闭,支票存款就有损失的可能,在经济正常运转时,这种风险较小,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但在经济动荡加剧时,这种风险就会严重地影响公众的持币行为。在危机期间,人们纷纷从银行把自己的存款取出,流通中的现金与支票存款比率c将大幅度地上升,许多银行被迫持有更多的超额准备金,从而使超额准备金率e迅速上升。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货币乘数会急剧下降,因此在危机期间各国政府增发基础货币,但不一定导致货币供给量M1的增加。为了消除在危机期间人们为防范风险挤提现金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各国纷纷出台了存款保险制度。

公众对流动性的需求。在人们对支票的交易媒介作用缺乏了解时,更习惯于用现金进行交易,支票的流动性就不如现金。当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金融不是很发达时,现金支付的比率就要大一些,特别是在非法的地下经济活动中,现金被大量使用,这样可以逃避法律监管。地下经济在各国普遍存在,且很难确切地估计出它的规模。

2论述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理论,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答:(1)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理论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起货币中介目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全过程,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其传导途径一般有以下几种:

利率途径:凯恩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最终影响国民收入。如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首先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降低,投资需求增加,进而国民产出增加。

非货币资产价格途径:托宾q值理论。托宾q值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影响产出是因为利率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资产组合,进而影响投资。货币供给增加,利率降低,这时人们会将自己的财产转移到股票上,因而股票价格上涨,导致q值增大,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

财富变动效应途径。货币增加造成低利率,带来股票价格和长期债券价格上升,会使人们觉得更富有,于是消费更多,总需求增加。

信贷配给途径。货币供应量下降,同时由于信贷市场上存在银行与企业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在货币供给下降导致利率上升、国民收入下降的一系列宏观经济衰退的环境中,企业现金流量、非货币金融资产的下降使得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银行信贷量将进一步萎缩,导致下一轮投资减少、国民收入或产出下降的螺旋式经济增长衰退局面的出现。

汇率途径:蒙代尔弗莱明汇率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尤其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本币会升值,净出口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即通过汇率的变动反馈给国内经济增长的效应。

(2)我国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同时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此外,在公开市场上,由于资金宽松导致中央银行收回资金容易,投放资金困难;在外汇市场上,外汇储备受贸易逆差影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政策约束,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买卖外汇,银行结售汇差构成了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数量限制,导致公开市场操作对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机制作用难以发挥。

金融市场层面上的障碍:货币市场总体来讲仍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交易品种短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被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异动状态,股市泡沫膨胀,股票价格难以产生财富效应,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债券种类不多,而且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金融行业的垄断性问题:一方面,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但它们之间的竞争并不充分,属于寡头竞争模式,在一些事情上容易形成默契和一致的行动,很可能与货币政策方向不一致。另一方面,四大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下降,使中央银行很难通过调低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来刺激商业银行的融资欲望及活动。另外商业银行有风险约束,而无利润约束,发展意识不强,倾向于减少或收回贷款,也使得货币政策传递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