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第1章 早期希腊自然哲学
一、填空题
1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是______,他提出______是万物的本原。
【答案】泰勒斯;水
2阿那克西曼德称万物的本原为______。
【答案】无定
3______是第一个使用哲学的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对象是______。
【答案】毕达哥拉斯;数
4巴门尼德的两条道路指______和______。
【答案】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5“元素”这一概念的原意是______。
【答案】字母
6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他还提出______和______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答案】土;气;火;水;爱;恨
7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元素是______,除此之外,他还设定了一个能动性的本原:______。
【答案】种子;心灵
8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原子;虚空
二、名词解释
1本原
答: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2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
答:阿那克西美尼的转化生成观认为由于冷、热相互消长,气随着凝聚和稀散的运动而分别转化为火、水、土以及宇宙万物。他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气综合了水和“无定形”的特点,气具有冷、热两种对立性质及与之相应的凝聚与稀散两种相反运动,因而可转化为具有其他性质的物质。当气稀散时,便生成火;当气凝聚时,便产生风,风再凝聚成云,再凝聚变成水,更高程度的凝聚生成大地,最密集程度时变成石头。可见,冷和热的对立是生成的最有力因素。
3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答: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其关于万物运动的变化法则的哲学观点。“逻各斯”原意是“话语”,引申为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他认为自然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因此宇宙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依据“定则”的。在一切变化和矛盾中唯一保持不变的,是位于一切运动、变化和对立背后的规律,是一切事物中的理性,即他所说的逻各斯。“逻各斯”概念的提出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创举,它对于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西方哲学中语言学精神的出现。
4色诺芬尼的理神论
答:色诺芬尼的理神论是坚持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的哲学观点。他认为神有统一性和不变性,是独一无二的,在形体或精神上与世人不同,其用思想来统治万物,居住于一处,是“全视、全知、全闻的”。神无始无终,是永恒的,无所不包,他是无限的。他所说的神是唯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在原则意义上所说的本原,“神”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5原子论者的“流射说”
答:“流射说”是原子论者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关于感觉如何产生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在所有的生成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官相接触而进入感官时,感觉就产生了。但是,不同的流射不能随意进入不同的感官通道,只有某物适合那些通道时,感觉才会产生。因为对于被感知的对象来说,一些通道碰巧太宽,另一些又恰好太窄,因此,有些对象会毫无接触地直穿而过,有些则根本不能进入通道。
6元素
答:“元素”本意是“字母”,是自然哲学家用来表示性质的不可分性时所运用的概念。元素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的最小单元,即性质的不可分性。这种不可分性不是数学的不可分,而是物理的不可分。元素的性质是物理性质,因而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
三、简答题
1请简要叙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
答:(1)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思想始于其对数学与音乐的研究。他们认为音阶的特点和比率可以用数表示,并且一切其他事物的性质都由数决定。他们注意到世界上形式和关系的事实,他们发现量度、秩序和比例始终一致的循环,可以用数来表示。他们认为这种数学关系是事物的共同属性,没有数就没有这种关系、一致性、秩序和规律。因而不具形体的、普遍的、抽象的“数”是万物的本原,是真正的实在、实体和根基,一切其他东西都是数的表现。数作为万物的本原,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和模型。
(2)数的特性
毕达哥拉斯学派潜心研究在数目中无穷的特征和规律,并把这些特性赋予整个宇宙。他们用数来解释整个世界,提供了十对从数的研究中提取出来的范畴: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一与多,右与左,男与女,静止与运动,直与曲,光明与黑暗,善与恶,正方与长方。
(3)宇宙生成说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有奇数和偶数两种形式。奇数是有定形的,完满的;偶数是无定形的,不完满的。自然万物的本原是“一元”,从“一元”产生“二元”,从完满的“一元”和不完满的“二元”产生出各种数目:点是一元,线是二元,面是三元,立体是四元。物体的线和面被当作是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世界生成过程是由点产生线,由线产生出面,由面产生体,从体产生出可感形体,产生出水、火、气、土四种元素。
(4)评述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具有了更高的普遍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数”只是量的规定,当它解释如意见、正义、友爱等现象时,“数”不能摆脱感觉经验的限制。亚里士多德还批评他们混淆了抽象的数字单元和有体积的物理质点。
2简要介绍芝诺悖论的内容。
答:芝诺为了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不变的一,他试图指出如果我们承认运动和变化,则会陷于自相矛盾。芝诺悖论有四个:
(1)二分法
“二分法”是运动着的东西在到达目的地之前须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还须完成行程一半的一半……如此分割,以致无穷,因此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终点。
(2)“阿基里追不上乌龟”
如果阿基里和乌龟赛跑,乌龟先跑一段距离,当阿基里跑完这段路程,乌龟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当阿基里又跑完这段路程,乌龟则又向前跑了一段距离,如此下去,以致无穷,阿基里只可能无限的接近乌龟,但永远也追不上乌龟。
(3)“飞箭不动”
飞箭在每一时刻都必须占据一个位置,这一位置恰好等于其自身的长度。如果飞箭在某一时刻占据的位置等于其自身的长度,也就是说,飞箭是静止不动的。
(4)“一倍的时间等于一半的时间”
有两排物体,大小相同,数目相等,一排从终点排到中间点,另一排从中间点排到起点,当它们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运动时,就会在时间上出现矛盾。
(5)意义
芝诺指出既然承认存在运动会得出上述四个明显与事实和感觉相矛盾的荒谬结论,那么存在不能是运动的,只能是静止不动的。他首次运用悖论的方法进行反驳,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辩证法的创始者。这些论证的实质是用逻辑推理来否定经验观察,用理性证明来否定感官知觉,奠定了西方哲学把思想的对象看得比感觉的对象更加真实可靠的传统。
3简述恩培多克勒的同类相知原则。
答:(1)含义
同类相知原则认为事物与事物相似,因此,对一种事物的感觉与这种事物相似,这一原则设定了认识的内容与认识的对象的符合论。
(2)提出
恩培多克勒提出“同类相知”说是因为感觉的产生依赖于流射物与感官通道之间的符合关系,他是第一个明确表达这一原则的人。他认为我们是“用气来见神圣的气,用火来看昏暗的火,用友爱对友爱,用争吵见可悲的争吵。”由于同类元素在孔道中的相通,认识才成为可能。他认为人和外部事物具有同样的本原,当构成人的根和构成事物的同类的根相接触时,人体感官就会产生感觉。
(3)思想与无知
恩培多克勒区分了思想和无知,他认为因为认知是由相同而来,无知则因相异生成。所以,知识和感觉是同一的。
①思想是清晰的感觉,如果组成事物的各类元素顺利通过感官里相应的通道,人们便获得全面的、清晰的感觉,即思想;
②无知是“不同造成的不同”,如果用感官把握不同类的对象,就根本产生不出与感觉相同的认识内容,即无知。
4简述阿那克萨戈拉的异类相知原则。
答:在认识论上,阿那克萨戈拉着重探讨了感觉的产生问题,提出了“异类相知”原则。
(1)含义
异类相知原则认为事物与事物相对立,因此感觉与事物相反,认识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2)内容
他认为认识包含着感觉和思想的对立。感觉由相反者生成,因为相同者不被相同者作用。我们感觉到一物的热和冷不是由于相似物引起的,也不能通过同样的东西来认识甜和苦,而是根据每一个的缺乏,由热而知冷,可见的东西使昏暗的东西显现出来。
(3)具体分析
他认为可感性质包含性质对立的不同种类的种子,在数量上占优势的那类种子决定了这一可感性质,但可感事物中还包含着少量由其他类种子构成的感觉不到的性质。
他认为这些感觉不到的性质使得可感事物的性质被感觉,感觉不到的性质是一种缺乏,思想因缺乏而痛苦,促使感觉活动起来,以把握可感性质来减轻思想上的痛苦。由此可见,思想也可以作出与感觉相反的判断,没有思想的导向,感觉就不会关注某一对象,感觉内容不会自发产生,它需要思想的作用和参与。
(4)评述
他的“异类相知原则”既强调了思想与感觉的分别,又承认思想的主导和感觉材料之间的一致性,更加接近于现代认识论的观点。
5请叙述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的主要观点。
答:(1)含义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自身并没有自我组合和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即“爱”和“恨”。“爱”使根相互结合,“恨”使根相互争斗。
(2)内容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与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他的火、土、气、水都是微粒,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可合可分,但在运动中四根不生不灭。“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事物的生成和毁灭。“单一”是指由众多的“根”所生成的某一具体事物。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产生出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而消亡。但根保持着个体存在和同样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他认为,整个世界处于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永恒的循环运动,因而万物的变迁也永无止境。并且这种循环是有序的,各类根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变更而轮流取得优势。
(3)评述
他不仅是第一位多元论者,也是第一位外因论者。他通过“根”与事物的分合转化,把爱利亚派的“一”与自然哲学中分化的“多”重新统一起来,力图在多中保持一的特性。一和多的这种结合方式推动自然哲学从单一的本原寻求发展到了复杂的结构建构。
6请简要叙述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说。
答:阿那克萨戈拉第一次把看不见的物质元素“种子”作为本原,使自然哲学对事物内部结构的探讨更加深入,“种子”理论是原子论哲学的直接先驱。
(1)性质
“种子”作为本原具有以下主要性质:
①“种子”是永恒的。无中不能生有,存在不能从非存在生成,所以“种子”作为无限多样性的存在物的本原,应该是永恒的;
②“种子”是无限的。主要是指种类上的无限,数量上的无限和分割上的无限;
③“种子”是同类的。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亚里士多德后称“种子”为“同素体”;
④“种子”是混合而存在的。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纯粹的。事物的本性是由在它之中所包含的那个最多的成分所决定的;
⑤“种子”没有运动能力。虽然万物都是由种子结合生成,但种子自身并没有运动的能力,因而需要外部力量“理智”起作用。
(2)原因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我们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充满各种性质,不能用如此少的几个元素来解释。因此,分布在较大部分中的性质和分布在较小部分中的性质必然是相同的。我们虽然不能推断组成世界的最小部分在数量上有多少,但却可以肯定组成事物基本性质的终极单元;“终极”并不是指数量上最少,因为它们只是可感事物所具有的物理性质的最小单元,而不是数学分割所能达到的最小单元。
(3)结论
世界必然是由这样一些部分组成的,它们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一样多。这些细微部分即他所说的种子。每一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四、论述题
1巴门尼德是如何论述“是者”(being)的意义的?
答:(1)真理与意见
巴门尼德区分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
①意见:不是的东西必然不是,这条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不真实可靠”;
②真理:所是的东西不能不是,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用理智来进行辩论。
根据巴门尼德的分析,“真理”和“意见”不仅仅是理智和感觉两种认识能力的区分,而且是与这两种认识能力相对应的两种认识对象的区分。这种区分体现了巴门尼德对自然哲学的批判态度,其目的是要人们关注现象背后本质,只有本质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
(2)“是者”的含义
巴门尼德把“是者”作为真理的对象。“是者”是代替色诺芬尼的“神”概念,都表示“不变的一”,但“是者”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更适用于理性思辨。“是者”在古希腊文中既可以用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又可单独使用,表示事物的存在。巴门尼德认为非“是”者是不能被表述和思想的。巴门尼德说:“能够被说和被想的与是者是同一个东西。”巴门尼德否定了“是者”和“非是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他告诫人们“所是的东西是”与“不是的东西不是”之间毫无练习,批评那种认为“是者和非是者既相同又不相同”的观点是“不辨是非”。
(3)是者的性质
①不生不灭
a.不生
假设是者是被生成出来的,巴门尼德问:“它是如何、从哪里生成出来的呢?”只有两个可能的答案:或者是者生成是者,或者非是者生成是者,但两者都不可能。如果是者被生成之前已经有是者,那么是者已经不用生成了;“是者生成是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说法。“非是者生成是者”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非是者什么都不是,不能生成任何东西。
b.不灭
巴门尼德从是者的不生推导出它的不灭。如果它是过去,那么它现在还不是,如果它是将来,那么它还有待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什么也不是;是者只能是现在,并且永远保持着同样的状态;过去不曾有、将来也不会有与是者不同的状态,即非存在的状态,即是者是不灭的。
②连续性
巴门尼德认为“是者”是“连续的一”。他说:“是者的东西不可分割,它是完全相同的是者;它也不会或多或少,这将阻碍它的联结,它充满着全部的是者,因而是整个连续的。”
③完满性
巴门尼德的是者包括两个方面:连续的一和整体的一;当他说是者是不变时,也包括两方面意义:不生不灭和静止不动。总之,是者是不变的一。杂多是不完满的,变化也是不完满的,只有不动的一才是完满的。
(4)评价
自然哲学家的本原具有感性直观可把握的形体和性质,如可感的物理性质以及可用数学符号和图形象征的数学性质。巴门尼德认为本原的意义和性质只能是理性思辨和逻辑论辩所把握的“是者”,他将“是者”确立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成为形而上学的中心范畴和基础。
2试论述赫拉克利特的“生成辩证法”。
答:(1)生成辩证法的内涵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照一定分寸燃烧和熄灭。按照逻各斯原则,一切事物都像火一样变动不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
(2)生成过程的关系
生成是指变成某物,他看到在事物的生成过程中充满着对立与统一,对立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对立,对立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①对立中有统一。他认为“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他肯定对立的事物中具有统一性。统一中有对立。他说:“我们存在又不存在”“不朽的有朽,有朽的不朽。”在这些论断中,他肯定统一中有对立的思想;
②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他说:“万物变成火,火变成万物。”“万物常变,无物常驻,如同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达了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的思想;
③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他强调了对立的状态或相反的性质共存,产生出和谐的思想和对事物某一方面的取舍对于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取舍标准。他认为如果没有斗争和对立,世界就会消亡。
(3)评价
他的“生成辩证法”表达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种表达方式成为后世哲学家的重要话题,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