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华中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学最基本概念之一,理解教育学的前提。通常情况下,不会出名词解释,难度不大。相关考点为学制的概念。
答:学校教育就是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其特点有以下几方面: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按水平可分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按性质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专门学校。近、现代科技进步,机器大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学校教育与科技和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学校教育逐渐成为根据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提高人的各种素质,造就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推动科技和生产进步,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促进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2教育目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学最基本概念之一,非常重要。多个学校从不同角度以这个知识点出过题目。例如华东师范大学2010出名词解释,2011年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3讲授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方法之一,教育学原理中教学论的相关内容。平行概念很多,容易出名词解释。
知识框架:掌握各种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了解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答:讲授法亦称“口述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优点在于使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但如运用不当,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可能受到压抑。有效使用条件为: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学生听讲的能力;能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变换讲授的具体方式并与其他多种教学方法配合。
4《学记》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中国教育史重要文献,教育思想精粹,在教育史上有特殊意义。可以考多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均可出题。重要考点。掌握学记的出处,时间,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它对先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作了相当全面的概括,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原则和方法,也谈到了师生关系。其教育教学原则主要包括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和长善救失。
5道尔顿制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重要考点。延伸题目考点灵活,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考题“试分析论述班级授课制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方向”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答题时把握提出者、时间、命名原因、主要内容以及性质。相关题目例如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
答: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亦称“道尔顿实验室计划”,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首创。其具体做法包括:①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②废除课程讲授,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③废除年级制,修业年限、毕业期限都是自由的;④重视学生身体及社会意识的发展。这一制度主要是针对班级授课制的缺点而提出,强调给儿童以自由、师生合作、照顾个别差异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但过分强调个别差异,对教师要求过高,实行时易形成放任自流,将教育完全改为实验室也不太实际,20世纪30年代后采用此制者渐少。
6元认知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心理学重要概念之一,理论性较强,可以出简答和论述,概念本身不好理解,“元”是“形而上”的概念,元认知意味着“对认知的认知”。
答: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人对自己的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即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知识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控制是指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一。分析性较强,难度较高。答题框架为:
①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为其他系统输送人才。
②自身活动的特点、规律和原理
a.人的特殊性
b.不能采用政治、经济的规律
③自身发展的连续性与继承性
“照搬照抄”
④与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
“落后”“超越”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②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③培养人是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中实现的;
④教育是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特殊社会实践。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①任何教育都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和接续的关系。
②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正是因为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各民族的教育才具有各自的特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尽管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作有促进作用,但是,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
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超过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2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有哪些?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学论内容。方法论的性质,重要知识点。内容较多,复述有一定难度,注意联系实际。综合性较强。通常情况下,选择某一种教学原则或方法单独命题。答题框架为:
①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②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答: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不仅要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还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基于这种要求,才能够组织好教学活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认为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学目标应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充分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2)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突出。教师需深刻理解、正确把握教材,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在课堂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讲解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3)遵循教学原则科学施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②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③直观性原则;
④启发性原则;
⑤循序渐进原则;
⑥巩固性原则;
⑦可接受性原则;
⑧因材施教原则。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③读书指导法;
④练习法;
⑤演示法;
⑥实验法;
⑦实习作业法;
⑧讨论法;
⑨研究法。
3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学原理,教师部分,理解教师工作的基础内容。答案框架为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以及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答:教师劳动是整个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特殊的劳动范畴,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思想观点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劳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指教师要加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材的理解,熟悉教育教学规律,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教育情境,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艺术性指对于实际教育工作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条件,教师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筹划和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本领,要具有教育机智,对事物有敏锐的感觉并能保持必要的分寸,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原则。这就是所谓“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是一种探索,一种创造,也是一门艺术。
(2)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可塑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在教育劳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能动因素介入,而且还有学生的能动因素介入其中。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3)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缺点的克服等,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大量的劳动,这也正是教师劳动的艰巨性之所在。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意味着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不仅要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还应当考虑到未来,要高瞻远瞩,要有预见性,要有发展眼光,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事业。
4影响学习的动机有哪些?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之一。延伸的理论部分非常重要。该题目比较简单。本题答题框架为:
(1)概念:内部启动机制,由需要引发。
(2)分类:
①来源:内部与外部;
②奥苏泊尔:认知,自我提高,附属;
③性质:高尚的,低级的;
④范围:一般(性格)与具体(情景)。
答: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影响学习的动机包括以下几点:
(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依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将其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①内部动机是指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它取决于个体内在的需要。
②外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它是在外界的要求或作用下产生的。
(2)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
奥苏伯尔将动机分为三类:认知的动机、自我提高的动机、附属的动机。其中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的动机都属于外部动机。
①认知的动机是指要求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动机,是内部动机的一种。
②自我提高的动机是个体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赢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的根据。
③附属的动机是指为了获得教师或家长的赞许而开展学习活动的动机。
(3)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或者是正确的与错误的动机。
①高尚的、正确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②低级的、错误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可将学习动机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或性格动机与情境动机。
①一般动机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
②具体动机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
三、分析论述题(共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学原理基本理论。非常重要!相关题目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本题答题框架为:
(1)含义:个体的生长变化。
(2)特点:
①顺序性——不可逾越,不可逆。循序渐进;
②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
③阶段性——划分年龄阶段;
④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⑤整体性——社会性与个性;全面发展。
答:(1)人的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
①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干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发展。
②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照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③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上一阶段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④个别差异性
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高度往往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⑤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2)人的发展的规律具有教育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的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③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④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及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
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2试述朱子读书法及其当代意义。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中国教育史重要教育家思想精粹,光辉闪耀当代。题目有难度,需要通晓原文深层含义。答题框架为:
(1)朱熹: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宋明理学。
(2)朱子读书法:读书穷理,弟子整理。
(3)要点:
①循序渐进:主客观统一;量力性原则。
②熟读精思:成诵善思;巩固性原则。
③虚心涵泳:尊重本意;客观性原则。
④切己体察:自身,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⑤着紧用力:坚持不懈。主动性原则。
⑥居敬持志:目标,集中。目的性原则。
(4)评价及对当代的意义
答:朱熹强调读书穷理,关于怎样读书,他曾提出过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依次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朱熹读书法的具体内容
①循序渐进。这是强调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所谓“循序”,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按此而规定的读书进程;“渐进”指的则是像流水盈河而后进、音乐成章而后达一样,量力而逐步成就。朱熹提出读书要做到循序渐进,必须有一定的步骤。即订出计划,拟出程序,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今日读至何章,明日读至何节,按计划程序阅读,决不紊乱。这不仅能做到始终如一,还能日渐长进。朱熹在强调循序渐进的同时,还坚决反对贪多务广。
循序渐进不仅提出了对读书所持的态度,而且体现了量力性原则的基本精神。它确实是读书的妙法,完全符合教学规律。所以在现今的教育活动中,仍视其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朱熹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读书方法,仍然值得后人继承和借鉴。
②熟读精思。这是指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对于所读之书要通过思考,理解精深。朱熹教人读书,特别强调既要熟读,又要精思。读书时一定要做到书上说的,就好像出于自己的口,如自己所说。书中的微言大意,亦如自己想的。这是真正的理解,也就是读通了。同时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必须做到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熟读精思体现了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不同侧面。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结合实际而得以应用。只思不读,纯系空想,成天想入非非,终归还是一事无成。这说明朱熹所强调的这一原则符合人的认识心理的规律,也符合知识自身结构的规律,更符合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③虚心涵泳。这是指读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先下结论,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原意;第二,不先带偏见,不执着旧见,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第三,不穿凿附会,不遇难退缩,要接受简明平正的道理,勤苦奋进;第四,要力戒“骄”“吝”,保持虚心的态度。
虚心涵泳包含着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其要求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尊重原书的本意,要保持虚心的态度。
④切己体察。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第二,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切己体察包含了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读书不结合自己的实际而仅从纸上望文生义,只能是夸夸其谈、空话连篇,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贻害无穷。
⑤着紧用力。其含义包括:第一,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穷究到底,永不放松;第二,提倡勇猛顽强、勇往直前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读书精神。这在教育史上确实是绝无仅有的,也是特别可贵的。
朱熹不仅强调精神力量,还注重读书的实际效果的取得。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正是体现了为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原则,非常值得珍视和提倡。
⑥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把它视作“为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也就是读书时要明确目的、专心一意,不应受客观物欲的干扰,要充分发挥人的认识主体思维活动的主导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2)对朱熹教育思想的评价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关于读书方法论述的概括和总结,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论和他的读书经验,很有见地。后人依据他的读书法,订立了读书程序,在封建教育实践中影响很大。在考究“朱子读书法”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他所说的“书”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道德教育方面的“圣贤之书”;二是他的读书法不曾注意到书本知识和实际调查的配合,更谈不到实验或实践。但是,他的读书法,是我国古代学者论述读书最充分、最系统的,具有经验总结意义。因此,至今仍有研究参考的价值。
3评述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著名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理论分析题,有述有评。答题框架为:
(1)教育家生平,地位
(2)理论主要内容
①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和谐的教育;
③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
(3)评论
(4)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答:苏霍姆林斯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批判地吸取前人遗产和总结苏联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个性全面发展问题的成果。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内容
①学校教育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的教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普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具体来说,这种人就是:第一,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第二,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第三,是有道德和文化素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第四,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最后,是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②和谐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必须深入地改善整个教育过程,实施和谐的教育。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是人的自我表现。学校要创造一些条件和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的天赋才能和业已形成的内在的精神财富得以充分表现,要把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与他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表现和自我教育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与过去片面强调学习间接知识、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和教育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教育与创造性劳动的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育的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了根本改造。
③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观点出发进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他要求注意到各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作用。
a.他认为德育在全面和谐的教育中应占有主导地位。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
b.对智育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指出,智育应当包括获得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等多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因此,正确理解的智育本身就包含着兼施德育的职能。智育与劳动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着的。
c.指出体育不仅本身是重要的,还对培养道德、美感和进行智育也有重要的作用。他要求教育者必须十分关心学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和谐,以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d.他对美育的重视正是以他对情感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的认识为基础的。他指出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同时强调美育任务的完成也要依靠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自身工作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加以解决。
e.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不可分割与相辅相成的。
(2)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他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在批判地吸取前人遗产和总结苏联教育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个性全面发展问题的成果。这是他对发展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他的著作和论文还被译成中、德、法、日、西班牙以及东欧各国文字,其教育思想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他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对帕夫雷什中学进行了改革,使它成为一所模范教育机构。
苏霍姆林斯基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这一思想把学生认识世界的活动(学习)与改造世界的自我表现(实践)和谐结合起来;把德、智、体、美、劳诸育结合起来,并强调德育的主导作用。他指出要形成学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以满足每个学生在诸育方面的内在需要,保证其天赋才能和创造性的充分表现。并特别强调学生因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引起自尊、自信、自豪感的意义,认为这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情感动力”。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对当时的苏联教育,对其他国家乃至今天的教育实践活动都有重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4联系实际论述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分析】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题目综合性较强,注意联系实际。答题框架是:
(1)定义:问题解决
(2)影响因素
(3)常规步骤
(4)培养措施
答:问题解决的策略是指一种用来使问题发生某些变化并由此提供一定信息的处理、试验或探索的方案。
(1)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能促进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有些因素则妨碍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解决。这些因素可以分成问题因素和个人因素。问题因素包括问题的刺激特点、功能固着以及反应定势。个人因素包括有关的知识背景、智慧水平、对问题的敏感性、好奇心和综合各种观念的能力以及动机和气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2)问题解决的常规步骤
①分析问题
教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教学步骤是: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②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计划
问题解决的计划应包括总的目标、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特殊策略和哪些特殊的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如果有了一个计划,他们解决问题的活动就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了。
③回忆已有的信息或获得新的信息
要想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学生必须有三种信息:事实的信息、概念和原理。
④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
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并发挥自己思维能力,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正确方案。
⑤检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
检验和验证过程要贯穿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检验和验证的内容包括: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充分,是否对问题真正理解了,所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等。
⑥及时反馈和及时补救
问题解决需要及时的反馈,即问题是否得到了正确解决。及时的反馈可以加速问题解决的进程。此外,当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时,需要采取补救措施,以便把问题完全正确地解决。
(3)教学实际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①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的精确洞察与把握,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的知识准备。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了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从事高效率教学的基础,也是课堂设疑的前提。
②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教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
对问题解决规律的把握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解决规律可以分为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两种。普通规律是适应一切学习问题解决的规律,反映的是问题解决中的共性;具体规律是指适应于某一学科、某一方面的问题解决规律。
③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④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策略,指的是人在思维过程中,从大的角度来考虑思维方向的思想方法。好的问题解决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因此,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灵活运用。
⑤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在解题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问题大胆猜想、多向思考。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验证。学生在实践中一方面能对自己的猜想进一步分析判断,从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另外一方面,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