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外滩
1简介
外滩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黄浦江畔,即外黄浦滩,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1844年(清道光廿四年)起,外滩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始的起点。
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东面即黄浦江,西面是旧上海金融、外贸机构的集中地。上海辟为商埠以后,外国的银行、商行、总会、报社开始在此云集,外滩成为全国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也是上海的地标之一。1996年11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沿革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帝国在上海开辟租界前,首先划定外滩一带江面为其船只的“下锚地段”。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11月29日,通过《上海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此后,殖民当局便在李家庄(又名李家场,今圆明园路西南、北京东路近外滩的一段)建造英国领事馆(今外滩33号中国旅行社上海分社所在地)。不久,英国领事馆的南边沿黄浦江一线,陆续出现沙逊洋行、仁记洋行、宝成洋行、旗昌洋行、天长洋行等洋行。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
清咸丰四年(1854年)~民国三十年(1941年)间,外滩出现十余家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成为上海的金融中心,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位于外滩源的英国领事馆建成,成为上海最早的领事馆建筑,也是外滩建筑群第一界面中保存年代最久的近代建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5月,中国第一家商办银行在外滩成立,成为中华民族现代金融史第一家。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国银行大楼建成,该楼是外滩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军占领租界之前,外滩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占据,并分别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收回租界管理权,外滩所在的道路被命名为中山东一路。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受命全面接管民国资本银行。新生的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等国资银行集聚外滩。
1979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上海新建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户于外滩;众多外资银行回归外滩;上海市政府让出大厦,开设浦发银行。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轮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7月,外滩开始综合大改造。
2009年3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中央批准后,“外滩金融聚集带”确立,大体范围是沿外滩,北起苏州河,南至世博园区,整个范围面积2.6平方公里。2010年3月28日,世博会开幕前夕,外滩全面完成改造工程。
3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有:黄浦公园、外白渡桥、十六铺、陈毅广场、情人墙、观光隧道、外滩源、常胜军纪念碑、红石纪念碑、赫德铜像、平女神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