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类。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都有意义,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苏格拉底法

答:苏格拉底法是指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又称产婆术。产婆术的过程可以分为讽刺、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提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教学法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

3教学

答: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京师同文馆

答: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京师同文馆以学习外国语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其主要特点有: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课程有所增加,又开设了算学、化学、万国公法、生理、天文、物理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学校的经费、校长教员的聘请以及管理大权都由外国人控制。

5德育过程

答: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的调控等。从德育过程的规律来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是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的过程。

6五育方针

答:五育方针是蔡元培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于1912年初提出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蔡元培强调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倡导五育并举,认为五育一样重要,都不可放松。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答: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评价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发展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等。

(1)客观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使他们心悦诚服、调动起积极性,才能作为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

(2)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

(4)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加强教学评价的计划性,才能保证每门学科的教学都能有计划的按课题和课时的要求,防止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过重。

2简述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

答:董仲舒在应对汉武帝的贤良策问时,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三大文教政策,具体内容包括:

(1)独尊儒术

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于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这一文教政策规定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通经致用的儒学治术人才,用“三纲五常”维系人心,以确保汉王朝的长久安宁。

(2)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培养贤士和进行教化工作。太学生经过考试,合格的便可直接做官。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操纵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并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

这三项建议成为汉代的三大基本文教政策,其中“独尊儒术”是其核心。文教政策的实施,使得封建社会的国家真正控制了学校教育,中央皇权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和选拔知识分子,不仅影响了汉武帝的文教政策,而且影响了汉以后及后来封建社会的文教政策。

3简述绅士教育的主要观点。

答:绅士教育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提出的教育理论。绅士教育思想是近代欧洲三大教育思潮之一,对英国的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1)绅士教育的主题思想

绅士要既有贵族的风度,能活跃于上流社会和政治舞台,又要有事业家的进取精神,是发展资产阶级经济的实干人才;绅士应受体育、德育和智育等方面的教育。

(2)绅士教育的目标

绅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身体健康、精神健全的各种社会活动家和企业家,即绅士。

(3)绅士教育的内容

洛克认为,绅士需要学习的最需用和最常用的事物体现在身体、德行和学问三个方面。相应的,绅士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

体育

洛克把健康教育看成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洛克明确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

洛克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和绅士教育的灵魂。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样一些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

智育

学问只能作为辅佐品德之用,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学问应该使儿童感到愉快,而不是强加给儿童的负担。教师的作用是为儿童打开智慧之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心理,让儿童喜爱、尊重知识,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学习知识,把学习有用的知识作为一种习惯。

总之,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其世俗化、功利性为显著特点,他的思想在实践中和理论方面都对英国以及西欧教育的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的教育思想局限于绅士教育而缺乏民主性。

4问题的性质是什么?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种?

答:(1)问题的性质

问题就是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当遇到不可能直接完成的事时,就有了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包含三种成分:

给定信息,指有关问题初始状态的一系列描述;

目标,指有关问题结果状态的描述;

障碍,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的种种亟待解决的因素。

(2)问题的分类

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划分问题的类别,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也可以把问题划分为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a.结构良好问题: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良好问题。对于结构良好问题,学生可以根据给定信息和目标,选择明确的解决方案来达到问题解决的目的。

b.结构不良问题:结构不良问题并不是指这个问题本身有什么错误或是不恰当,而是指它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例如,“修电脑”,其初始状态不明确,要先检查电脑的故障出在哪儿。

常规问题和真实性问题

a.常规问题:按照问题的领域范围也可以把单学科和跨学科问题,合称为常规问题,也就是学生在学校中大量遇到的问题。例如“有人买来5根2米长的木头,他能锯出几个1米长的木头?”

b.真实性问题:生活实际问题,也被研究者称为真实性问题,例如,上述常规问题对应的真实性问题就是“有人买来4根2米5长的木头,他能锯出几个1米长的木头?”。

三、论述题

1试论述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答:赫尔巴特是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以其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主要著作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科书》《学校与生活的关系》等。他的教育思想包括课程理理论、道德教育理论和教学理论。

(1)课程理论

内容

a.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一致。

b.统觉与课程

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由此,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

c.儿童发展与课程

赫尔巴特以文化纪元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把儿童发展分为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年期四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婴儿期进行身体的养护,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幼儿期教授《荷马史诗》等内容,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童年和青年期,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

评价

a.优点

在欧美近代教育史上,赫尔巴特所提出的课程理论是最为完整和系统的。他继承了前人的合理思想,使之融合到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并力图赋予它以严格和广泛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使课程的设置与编制有了明确的依据,这就避免了课程设置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克服了课程设计的散乱现象,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

b.局限性

赫尔巴特留下了一些他未能予以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赫尔巴特的理论中,分析教学与综合教学是前后相继进行的,二者之间的界限和顺序是很明确的,这未免过于机械,尤其是它在论述不同年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时,甚至把二者割裂开来。从当时的条件来看,这种缺陷用该归咎于和赫尔巴特本人的主观认识。

(2)道德教育理论

内容

a.训育

训育与道德教育直接相关,其目的就是要形成美德。训育可以分为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四个阶段。实施训育的方法包括:维持的训育;起决定作用的训育;调节的训育;抑制的训育;道德的训育;提醒的训育等。

b.儿童管理

儿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防止某些恶行,为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评价

a.优点

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们通常是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的,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在这个问题上,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他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

b.局限性

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育和教学完全等同起来,也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

(3)教学理论

内容

赫尔巴特根据观念学论证教学过程。根据学生观念活动和兴趣的特点,他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他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a.明了。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b.联合。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c.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d.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评价

a.优点

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是在严格按照心理过程规律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和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以建立一种明确的和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b.局限性

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本身就存在一些缺陷,他把复杂的教学活动过于简单化了,这非但不能解决教学中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一般逻辑,反而会造成各种新的问题。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另外,虽然赫尔巴特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教学的特殊性。

2试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答:“生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项重要思想,是贯穿其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思想。陶行知曾赴美国留学,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在反对传统教育,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指导了当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实践,还给后世教育以重大的现实启示作用。

(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强调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教育。

a.教育与生活具有一致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融合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b.教育对生活具有从属性

这就是指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等。

c.教育对生活具有改造性

这是指教育绝不是被动地适应生活,而是应当对生活起巨大促进作用。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a.“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和向社会学习,他本人也在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便劳动群众及其子弟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他们受到教育。

b.“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即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使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最基础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指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对事是做,对己之长进是学,对人之影响是教。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a.“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b.“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c.“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教有学”;

d.“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2)对生活教育理论的评价

意义

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逻辑的起点和归宿,以“生活”为中心和基础,以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而展开的。生活教育要培养自觉追求真理,能为真理而献身的人;能为整个国家谋幸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有道德的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团体自治的能力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能为实现真理去创造,去探索,去奋斗的人。生活教育论成为陶行知实践普及教育和民主教育理想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局限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把生活与教育混同,没有意识到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

3论述教师的素养。

答:教师素质,又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的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尚的师德素养

教师的师德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灵魂。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首先要具有完善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促进其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

教育理论素养

主要指教师对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能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自觉、恰当地运用教育理论总结、概括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使之升华,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设想。

教育能力素养

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具体而言,它包括: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

教育研究素养

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进各种教育问题。

(4)健康的心理素养

教师肩负着神圣的育人使命,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才能对别人进行教育,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首先要消除心理方面的疾病障碍。健康的心理素质体现在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带动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教师应该具备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成员国认为:随着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一系列新的能力将成为教师这个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评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等。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更好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试论述归因理论。

答:在各种有影响的动机理论中,归因理论最为强调认知的观点,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去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他们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当前对实践应用影响最大的是韦纳的动机理论。

(1)归因理论的内容

成就归因的三个维度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的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各个维度对动机的重要影响

a.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

b.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

c.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

关于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

a.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b.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c.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

(2)归因理论的评价

积极评价

a.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对成就动机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明确地阐述了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b.归因理论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地认识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

消极评价

a.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况且人对不同性质的成就行为的归因也不会是完全一致的。

b.按照哪些维度对归因进行分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可控性的问题,内部原因是否真的可以控制,稳定的原因是否就不可以控制等,也是有争议的。因为可控性具有相对的意义,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如何进行归因训练尚需做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