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题库【历年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一、名词解释

1“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考点】“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解析】(1)“华盛顿共识”是由曾担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它秉承了亚当·斯密的自由竞争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传统一脉相承,因此后来人们又把这些共识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2)“北京共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创新的价值。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持续进步的手段。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自主发展理论。

2等级规则

【考点】等级规则

【解析】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一个人所处的等级位置越高,资源配置的权力就越大。

3产权规则

【考点】产权规则

【解析】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拥有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所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是产权关系必须明晰化。

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考点】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解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对比。

5宪法秩序

【考点】宪法秩序

【解析】宪法秩序是指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它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宪法秩序通过对政体和基本经济制度的明确规定来界定具体制度安排的方向与形式,即具体的制度安排不能超越宪法秩序明确规定的制度创新空间。

6“诺思悖论”

【考点】“诺思悖论”

【解析】“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

7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考点】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

【解析】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它是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考点】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

【解析】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的制度变迁方式。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二、简述题

1比较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

【考点】激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

【解析】激进式改革与渐进式改革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激进式改革是指社会主义全民快速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它更容易完成体制的过渡。激进式改革试图通过紧缩货币、全面推进自由化与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激进式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所谓民主化就是多党制。

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2)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它是一种较为稳健的渐进的过渡方式。中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具体的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渐进式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没有像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采用“推倒重来”的改革方式,先彻底瓦解等级构架,再确立产权,而是不仅完整保留了原先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而且通过原先等级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市场取向的改革,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扩大的过程中渐渐减小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我国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式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

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也就是说,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

【考点】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

【解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是指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和力量对比。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在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共同参与的制度安排的社会博弈中,由于政府主体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与资源配置权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所以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

(2)政府主体是由一个权力中心和层层隶属的行政系统构成的。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内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

(3)尽管潜在制度收益的出现会诱发微观主体的制度变革需求,但只有当权力中心的制度收益大于其成本时,实际的制度变迁才可能发生。由于权力中心与微观主体制度创新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是有差异的,因此,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的制度创新中的利益摩擦是难以避免的。

(4)在不确定性和制度供给不足的条件下,为了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壁垒,如类似于优先权的改革试点权等,下级政府或微观主体只有得到权力中心的授权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广大民众接受的意识形态,以减少新规则实施中的阻力,降低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

【考点】“诺思悖论”

【解析】(1)“诺思悖论”的含义

“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作为国家权力执行机构的政府在界定与保护产权的过程中立场并非始终是中立的,它通常会追求双重目标,即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与统治者集团的垄断租金最大化。

(2)“诺思悖论”的突破口

在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条件下,解开“诺思悖论”的突破口可能介于个体的自愿牟利行为和完全由权力中心控制之间的集体行动,即在微观主体之间的自愿契约与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行为之间,存在一种既能满足个体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寻求最大化利益的要求,又可通过在与权力中心的谈判与交易中形成的均势来实现国家的垄断租金最大化的制度变迁方式,实现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

(3)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诺思悖论”的化解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三、论述题

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

【考点】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

【解析】(1)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是渐进性改革。这种渐进式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

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我国没有像苏联和东欧国家那样采用“推倒重来”的改革方式,先彻底瓦解等级构架,再确立产权,而是不仅完整保留了原先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而且通过原先等级构架中的领导人组织市场取向的改革,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渐扩大的过程中渐渐减小等级规则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因此,我国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式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

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即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的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在自上而下的改革中,下级逐级向上级传递改革需求的信息,最后中央政府按照自己的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来筛选这些信息并设计一套改革方案加以推广。由于每个下级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在一个等级构架中传递与接收信息时又都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因此在传递信息和落实改革方案时都有可能“失真”或“走样”。既是改革的组织者又是改革风险最后承担者的中央政府为了既使市场取向的改革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又能使改革后果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就会选择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

(2)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路径

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指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含义是在一定的宪法秩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下,权力中心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能力与意愿是决定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而这种能力与意愿主要决定于一个社会的各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结构与力量对比。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就有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指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和权利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

2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考点】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地方政府主要功能

【解析】(1)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

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供给主导型与需求诱致型的制度变迁方式。它是指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可能突破权力中心设置的制度创新进入壁垒,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2)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

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

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财政分灶吃饭体制的推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向市场经济的渐进过渡中扮演着主动谋取潜在制度净收益的“第一行动集团”的角色。改革之初推行的行政性放权战略,使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获得了实现地方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价格的逐步放开及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源直接进入市场,使地方政府有可能凭借经济实力争夺稀缺资源。财政包干体制不仅仅改变了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且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竞争方式,即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地方政府官员具有熊彼特意义上的企业家特征,即他们具有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敏锐发现潜在制度收益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上冒风险的能力去率先捕捉潜在制度收益,并通过较其他地方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获得更好的政治升迁机会。

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

地方政府作为纵向制度安排的行政代理人,既有动机又有能力为谋求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而与权力中心讨价还价。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a.地方政府直接从权力中心的制度创新方案中获得试点权;b.地方政府通过正式渠道或非正式渠道向权力中心传递反映本地利益的制度创新需求,并力图使这一需求转变为权力中心的正式制度供给方案,从而直接获得制度创新优先权;c.改革方案一旦形成后,地方政府为获得含有垄断租金的改革试点权而展开竞争;d.没有获得进入权的地方政府会通过“变通”的方式,以能否实现本地利益最大化的标准来理解和实施权力中心的改革方案,使实际的制度安排或多或少偏离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从而变相获得进入权力;e.采取先斩后奏、暗中模仿试点单位的做法或另辟蹊径等途径突破进入壁垒,如在权力中心既没有明确授权也没有明确禁止的领域从事自发的制度创新,获取潜在制度净收益。

3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考点】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方向

【解析】(1)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治企业家行为规范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趋严重。

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的忽视,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

地方与地方之间竞争的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了被称为“诸侯经济”的现象。

“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获得试点权的企业或地方因能持续地获得垄断性租金而获得优先发展的机会,相反,其他企业或地方则发展能力相对不足,这是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2)我国渐进式改革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进程负效应发生的根源是渐进式改革条件下等级规则与产权规则存在一定的冲突,或者说反映了新旧体制并存条件下的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化解上述冲突进而减少上述负效应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特别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为进一步的市场化进程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