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
2.1 考点归纳
一、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1老子
老子姓李,名聃,楚国人(今河南南部),与孔子同时代而比孔子年长,传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2《老子》
《老子》一书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老子》这部书是后人依托之作,《老子》一书的著作年代应在惠施和公孙龙之后。这是因为《老子》书中有不少关于“无名”的讨论,这只能是在人们对“名”的观念有了发展之后。
二、以“道”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
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他的整个思想系统均围绕着“道”而展开。
1“道”作为概念的变迁
(1)“道”的含义
“道”的本义是指道路,后来被引申为规律或规范。与天相应的称为“天道”,与人相关的称为“人道”。
(2)天道观的变革过程
①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天道”含有占星术的成分,它影响甚至决定人世的吉凶祸福。
②随着人智的开启,天人交感说受到批评和怀疑,日月星辰的运行变成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天道”基本丧失了神秘的色彩,成为自然规律或价值信念的代名词。
(3)老子在天道观的变革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老子首次把“道”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哲学形上学范畴予以系统化的论证。他所建立的以“道”为最高本源的宇宙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宇宙论。
2以“道”为本源的宇宙论
(1)道
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天地万物均为“道”所生。
②“道”无形无象,不为任何事物所生,也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③“道”有自己的实存性,即“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确信道真实存在着。
(2)“道”生万物
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是由有名的天地所化生,天地又是由“道”所化生。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是由“道”一层层地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落实、下贯而成的。
③“道”创生万物的历程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间既无意志,亦无目的,一切自然而然。
(3)老子宇宙论的评价
老子为了凸显“道”的本始性,把“道”设置于混沌未分的气之前。“道”不仅为有形、有质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还是一种有气之前的存在状态,因此,老子的宇宙论并没有彻底摆脱神秘主义的影迹。
三、“反者道之动”与经验世界的辩证展示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
1“反者道之动”揭示的生化规则
(1)“道”运动的特征:反者道之动
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道”创生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最终还要复归于“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
(2)“反”的含义
①相反
“道”之动向自己的反面转化。“道”生万物的过程即由无限落实到有限、从没有形质转化到有形质,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
②反复
“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道”生万物,但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反复的运动。
(3)“道”的运动变化
①“道”广大无边,万物均由“道”而生(“大”)。
②万物从“道”分离出来后,周流不息地运动着(“逝”)。
③万物的这种运动离“道”越来越远(“远”),远到极处,物极必反,万物又回到了“道”的本根(“反”)。
④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2经验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展示
(1)“反者道之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它不但决定了老子整个思想的基调,而且成了他观察现象世界和处理人生问题、政治问题的法宝。
(2)老子以“反者道之动”思想观察现象世界所获得的洞见
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一切事物均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现象的世界都像那飘风骤雨一样瞬间万变,没有什么能够持久长存。
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变动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间有区别、有对立。在经验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事物的对立面经常相互转化。本源之“道”能够从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再从有形质恢复到无形质。
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是由毫末逐渐成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由一点一点的泥土堆积起来的。很容易的事,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变成难事;很小的事,如果忽略的话,也会变成大事。
四、由宇宙论开出的人生观和政治论
1“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与政治诉求
老子借宇宙论所要解决的是一个与价值源泉和标准有关的问题。他对本源之“道”及其特征的种种描述,就是要为处于大变动时期的社会和人生寻找一条应当遵循的普遍的准则。
(1)治身与治国归于“道”
①把“道”落实在个人身上,成就的是具有常德、孔德或玄德的人格。
②把“道”落实到社会中去,成就的是没有矛盾和纷争的至德之世。
(2)修身亦治国的原则
①“自然无为”
a.“自然”从肯定面讲,意思是自然而然,依其本性来发展。
b.“无为”从否定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包含任何人为的成分。
c.“自然”“无为”讲的其实是一回事,两者合起来构成老子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观念,也是后来道家各派所共同追求的理想。
②“柔弱不争”
老子重视柔弱,提出“柔弱胜刚强”。在人的生活中,同样应当以“柔弱”为原则。其具体表现为:
a.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
b.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c.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③“致虚守静”
a.“虚”与“静”的关系
“静”是“虚”的表现。“虚”状之物必呈现“静”的状态,“静”也是“道”体的一个重要特点。
b.“虚静”对于实际政治的作用
由于“虚静”必表现为无为、无欲,那么以“虚静”治国,就不需要各种繁琐的法令制度去约束、干扰百姓的生活,百姓依其质朴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存,社会也因此而走向安定。
2“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1)老子所面对的现实社会状况
随着文明的发展、智慧的开启,不仅在生活中出现了许多“不自然”的现象,而且由于过分膨胀的欲望所带来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以及过分严酷苛刻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人性的压迫与扭曲,已经对人的生存处境和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现实问题产生的原因
老子认为这一切是由于过分“有为”的结果。
(3)解决之法
按照“道”的要求,用“自然无为”来化解各种心智诈巧,用“柔弱不争”来削弱各种逞强好胜,用“致虚守静”来消解各种欲望冲动,人才有望恢复到其本真的状态,社会也才有望回归稳定与和谐。
(4)老子对其社会理想的描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老子与孔子的社会理想比较
孔子设想的社会,是浸润于文明与秩序、道德与礼仪之中的社会;老子设想的社会,却是更自然主义、更具本色性的社会。
(6)对老子社会理想的正确解读
老子真实的意图是悬设一个理想,以之作为标准,凸显现实社会和现实人生的种种病态和不足,并促使人们在享受文明带来的好处的同时,认真地反省由文明和智巧所引发的种种浮躁或弊端。这是老子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最具批判意义之处,也是一切社会乌托邦的价值所在。
五、老子哲学的历史地位
1老子的历史地位及贡献概述
老子不但开创了一个学派,成为影响深远的思想传统的创始人,而且还建构了一套思想系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念,从而对道家之外的各种思想流派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老子的历史贡献
(1)老子对道体的沉思直接刺激了人们对万物本根的理性思考
老子所创立的宇宙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排除了神话因素的系统的宇宙论。在老子的影响下,战国时期的许多哲学家如稷下道家、庄子和荀子等对天道观的探索均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
(2)老子思想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观念
老子哲学对中国辩证思维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事物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关系有深刻领悟。
(3)老子是一位史官,他对朝代兴亡、社会变迁有着深入细微的观察
①老子对自然无为的追求,对弱者的同情,对战争的谴责,对小国寡民的赞赏,无不体现他的人道情怀以及对污浊的现实政治的厌恶。
②老子对暴政的批评深深地影响了庄子的哲学,他无为而治的主张被黄老道家所继承,其“道法自然”的主张成了道家各派共同追求的理想。
(4)在个人修养方面,老子提出“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①“为学”与“为道”
a.“为学”追求的是知识,“为道”追求的是境界。
b.老子认为知识是越累积越多,而境界却要尽量舍弃各种知识和欲望的牵累。
c.知识需要与外物接触,境界却要靠内心的观照和反省才可以成就。
②影响
使老子以后的许多哲学家具有轻外物而重内心、轻知识而重境界的倾向,以至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成了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