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哲学史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五德终始[浙江大学2018年研;北京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五德终始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所主张的历史观念。“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他认为虞(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段性,又循环往复而具有周期性,矛盾运动推动着“五德转移”,又决定着“并世(当世)盛衰”。在每一发展阶段都存在着阴阳两种势力的矛盾和斗争。两者交争,历史属于斗争中的胜利者。这种五德相胜又是被机械的周期律预先决定的,王朝的兴起必有天意符瑞作为象征和验证。五德终始说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谈谈《易传》的人性论与修养论的特点。

答:(1)《易传》的人性论特点

《易传》继承了儒家“修人道以证天道”和“明天道以弘人道”的传统,统一天道与人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

天地阴阳之气使得万物得以生长,人承接天地之气,继承“道”而参赞天地万物,即为善,成就天道的事业恰恰是人之本性。

将天地之善道存之又存,道义正是从这里出来的。

在人性论上,这表明人的善性源自天道和宇宙生生之德,同时还强调了人的后天努力,有效法天道和扩充善性的双重涵义。

(2)《易传》的修养论特点

《易传》主张君子应当效仿天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与天地之德相匹配。

《易传》强调人要在活动之中崇德广业和进德修业。“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易传》赞同与促进人间的事业,重视“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思是说要顺应客观规律,把握契机,适当加以裁断,或修订、改变定制,使之合宜,加以会通,将这些政策和成果用于百姓,这便成为事业。

这都充分表明了儒家努力提高德行、智慧,积极有为地开创有利于老百姓的事业的思想。所以,《易传》的修养论是开拓式的,是德业双修的理路。

三、论述题

1试论《易传》的辩证法思想。

答:《易传》中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1)“变”

《易传》认为“变”是“易”的一个基本观念,“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意即《易》卦所讲的原则和规律是经常变化的,不固定的,它体现在六爻位置的变化之中,没有固定的上下地位,刚柔互相变异,所以没有一种不变的标准,适应变化才是唯一的标准。

(2)变革

《易传》充分肯定变革的作用。《革·彖传》中记载有:“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是指变化,天地发生变革,才有一年四季的形成;汤武革命(商取代夏,周取代商)也皆是合乎天道与顺应人心的。由此可见,变革作用之伟大。

(3)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认为,阴阳、刚柔、动静这些对立面的消长、交感、摩荡引发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变化。万物的产生与变化都是两个对立面交配、交合和交接的结果。故《系辞上》总结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4)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

《易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对立面相互转化的规律。在解释剥卦和复卦的关系时说:“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事物不可能都剥落净尽,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反下”,反方向发展,最终回复原本的状态。《序卦传》对六十四卦中两两相对的卦象,大致都作了类似的说明。尤其在解释最后两卦既济与未济时,揭露了事物发展不可穷尽的辩证思想。“既济”是指已经完成,“未济”是指尚未完成。《序卦传》认为,由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是“未济”。

(5)“见几”“知几”

《易传》尤为重视“见几”“知几”,即强调事物的细微变化。因为事物的变化都始于微小的变化,因此吉凶的先兆就体现在微小的变化。知几的人,应时刻关注对立双方的转化,“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系辞下》)。这些说法皆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