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课后习题详解
1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答:(1)文学概念的两种含义
文学概念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①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此种文学概念盛行于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世纪之前,把文学当作一般文化形态,并无特殊的或专有的性质。
②审美含义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此种文学概念大致完成于中国魏晋时期和西方16至18世纪,强调文学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形态的特殊审美性质。
(2)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
在现代世界,通行的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尽管文学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也并不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因此,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答:(1)文学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社会结构是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含两个层面: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文学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3)文学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理论和实践上讲,文学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经过能动创作的文学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对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理解:
(1)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中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3)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①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
②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③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答:(1)含义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中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2)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籍,有两层含义:
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a.从创作角度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力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
b.从阅读和批评角度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读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
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五要素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籍属性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整体的文学话语蕴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
(3)含蓄和含混
①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式之一
这是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长信宫词》:“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虽写失宠于汉成帝的宫妃班婕妤的痛苦生活,却对此未置一词,而是巧借宫妃的一个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她在寒秋清晨仍舞动着一把合欢团扇,使人感到她在期冀君恩再度降临;她感觉自己的美丽容颜尚不及那带东方日影而来的寒鸦的颜色,表明已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不如寒鸦。诗人直接写出的很少,却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宫妃的无限幽怨之情和内心的痛苦。
②含混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
这是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同的意义,有多种“读法”。
现代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里的“雨巷”和“丁香”都是意义含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幻想中的人物,像梦一般在“寂寥的雨巷”中飘散、消失,是“我”的虚空、缥缈的主观情绪的外化,读之令人回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