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中药概念及本草发展
1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故称为本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历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1)夏商周战国时期
表1-1 夏商周战国时期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2)秦汉时期
表1-2 秦汉时期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3)两晋南北朝时期
表1-3 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4)唐朝
表1-4 唐朝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5)宋、金元时期
表1-5 宋、金元时期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6)明代
表1-6 明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7)清代
表1-7 清代本草学的主要成就及其主要代表作
(8)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既广罗古籍,又博采新说,且附有标本图册,受到药界之推崇。
【例1】(A型题)收藏药物数最多的古代本草著作是( )。[2014年研]
A.《图经本草》
B.《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品汇精要》
【答案】C
【解析】A项,《图经本草》载有780种药。B项,《经史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500余种。C项,《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数1892种。D项,《本草品汇精要》所附1300多幅药图,是古代彩绘本草图谱的珍品。因此收藏药物最多的古代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例2】(A型题)最早提出“十剂”分类法的本草著作是( )。[2010年研]
A.《本草经集注》
B.《本草纲目》
C.《本草纲目拾遗》
D.《本草拾遗》
【答案】D
【解析】《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他在《新修本草》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又将药物功用特点分列为十类,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成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例3】(A型题)首见“诸病通用药”的本草著作是( )。[2008年研]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新修本草》
D.《本草拾遗》
【答案】B
【解析】A项,《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B项,《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载药730种,增药365种。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及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已、秦艽、芎劳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C项,《新修本草》隋唐时期,载药844种,新增114种。D项,《本草拾遗》,唐代陈藏器所著,进一步充实了本草的内容,将药物功用特点分列为十类。
【例4】(A型题)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作是( )。[2007年研]
A.《神农本草经》
B.《名医别录》
C.《本草经集注》
D.《新修本草》
【答案】D
【解析】A项,《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B项,《名医别录》是魏晋陶弘景辑汇集《神农本草经》以后的诸家本草著述编录而成。C项,《本草经集注》也是陶弘景在整理注释传抄错简的《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撰写而成的。D项,《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它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同时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二、药材的概念与意义、采集及炮制
1道地药材的概念与意义
(1)概念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2)意义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常见的道地药材
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等。
【例5】(X型题)下列各药中,属于“四大怀药”的有( )。[2012年研]
A.黄精
B.牛膝
C.菊花
D.山茱萸
【答案】BC
【解析】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内)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味中药。
3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及目的
(1)研究道地药材的方法
对道地药材栽培研究,驯养动物。
(2)研究道地药材的目的
发展优质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
4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与方法
适时采集中药的目的:确保中药的质量。
表1-8 中药采集部位以及采集时间
特殊: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者,则须在花朵盛开时采集;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皮;既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的,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取全草,将种子打下后分别晒干贮存,如车前子、苏子等;半夏、太子参、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牡丹皮、苦楝皮、地骨皮等秋后采收为宜。
【例6】(A型题)大多数根和根茎类药材的采集时间是( )。[2007年研]
A.清明至夏至
B.仲夏至深秋
C.深秋至初冬
D.早春二月和深秋时节
【答案】D
【解析】大多数根和根茎类药材的采集时间一般以早春二月和深秋时节采收为佳,因为春初“津润始萌,未充枝叶,势力淳浓”、“至秋枝叶干枯,津润归流于下”,且“春宁宜早,秋宁宜晚”(《本草纲目》)。现代研究也证明早春及深秋时植物的根茎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此时采集则产量和质量都较高,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当然,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孩儿参、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5中药炮制的概念
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6炮制的目的
(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
(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例7】(A型题)何首乌炮制的目的是( )。[2015年研]
A.便于贮藏
B.便于制剂
C.改变性能
D.引药入经
【答案】C
【解析】何首乌炮制是为了改变性能。制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生何首乌: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
【例8】(A型题)延胡索醋制的目的是( )。[2016年研]
A.改变性能
B.增强药效
C.便于调剂
D.便于制剂
【答案】B
【解析】延胡索的功效为:①活血;②行气;③止痛。延胡索的药用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均不溶于水,但却易溶于醋等溶剂,所以延胡索醋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生物碱的溶解度,增强其活血止痛药效。
7炮制的主要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
(2)水制
①定义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②目的
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
③方法
a.漂洗
将药物置于水中,反复地漂洗。
b.浸泡
置水中短暂浸湿或较长时间浸泡。
c.闷润
有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复润、双润等方法。
d.喷洒
按不同情况,可喷洒清水、酒、醋、蜜水、姜汁等辅料药液。
e.水飞
水飞是指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贝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海蛤壳、雄黄等。
(3)火制
火制是指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根据加热的温度、时间和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五类。
①炒
a.定义:炒法是指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的方法。
b.分类: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
第一,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同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第二,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焦麦芽等。第三,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即“存性”,如艾叶炭、地榆炭、姜炭等。
②炙
a.定义:炙法是指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液体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的方法。
b.目的: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低毒副作用。
③烫
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蚧粉等),温度可达150℃~300℃,可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质,至冷即得。
④煅
a.定义:煅法是指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方法。
b.分类:直接煅法和间接煅法
第一,坚硬的矿物药或贝壳类药多直接用煅烧,以煅至透红为度,如紫石英、龙骨、牡蛎。第二,间接煅是将药物置于耐火容器中密闭煅烧,至容器底部红透为度,如棕榈炭、血余炭等。
⑤煨
煨法是指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姜、煨葛根等。
(4)水火共制
①煮法
a.定义:煮法是指将药物与水或辅料置锅中同煮的方法。
b.目的:减低药物毒性、烈性或附加成分,增强药物的疗效。
c.分类:
第一,不留残液煮法,如醋煮芫花、狼毒至醋液吸尽为度;第二,弃残液煮法,即将药物与辅料溶液共煮一定时间后把药物捞出,弃除剩余液体,如姜矾煮半夏。
②蒸法
a.定义:蒸法是以水蒸气或附加成分将药物蒸熟的方法。
b.目的:改变或增强药物的性能,降低药物的毒性。
c.分类:
第一,清蒸:如清蒸玄参、桑螵蛸等。第二,加辅料蒸:如酒蒸山茱萸、大黄等。
③炖法
a.定义:炖法是指将药物置于钢罐中或搪瓷器孔中,同时加入一定的液体辅料,盖严后,放入水锅中炖一定时间的方法。
b.优点:不致使药效走失、辅料挥发掉。
④燀法
a.定义:燀法是指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
b.目的:常用于种子类药物去皮及肉质多汁类药物的干燥处理。
⑤淬法
a.定义:淬法是指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b.目的:淬后易于粉碎,且辅料被其吸收,发挥预期疗效。
(5)其他
①制霜:中药霜制品包括由药物榨去油质之残渣,如巴豆霜、千金子霜;多种成分药液渗出的结晶,如将皮硝纳入西瓜中渗出的结晶,即西瓜霜;药物经熬煮后剩下的残渣研细,如鹿角霜。②发酵:在一定条件(温度等)下使药物发酵,从而改变原来药物的性质,可增强和胃消食的作用,如神曲、建曲、半夏曲等。③精制:精制是指水溶性天然结晶药物,先经过水溶除去杂质,再经浓缩、静置后析出结晶的方法。如将朴硝精制成芒硝、元明粉。④药拌:药物中加入其他辅料拌染而成,如朱砂拌茯神、砂仁拌熟地。
【例9】(A型题)雄黄入药的正确炮制方法是( )。[2012年研]
A.水飞
B.炙
C.煨
D.淬
【答案】A
【解析】A项,水飞是指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此常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雄黄等。B项,炙法是指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液体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的方法。C项,煨法是指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如:煨肉豆蔻、煨木香、煨生姜、煨葛根等。D项,淬法是指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雄黄内服宜慎,不可久服,孕妇忌用,一般采用水飞法,切忌火煅,否则有剧毒。
【例10】(X型题)水飞法常用于下列哪些类药物的炮制?( )[2006年研]
A.果实类
B.根茎类
C.贝甲类
D.矿物类
【答案】CD
【解析】水飞法是指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中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常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及雄黄等。
三、中药相关理论
1中药药性的概念
中药药性又称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制的理论依据。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2药性理论的概念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3四气
(1)概念
①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
②《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在《本草衍义》中首次改“四气”为“四性”。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卷前绪论中说:“五性焉,寒热温凉平。”第一个提出五性分类法。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而言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一般就属于寒凉类;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一般属于温热类。
(3)寒凉药和温热药的作用和主治
表1-9 寒凉药和温热药的作用和主治
(4)四气理论指导用药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4五味
(1)概念
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2)确定依据
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五味的产生
首先是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观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得出。
(4)五味的实际意义
①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②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5)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
表1-10 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
(6)性、味与功效的关系
必须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辨别药物的作用。气同味异、味同气异者其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则各有不同。
①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辛温的药物多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的药物多具有补气助阳的作用。
②气味相同,又有主次之别:如黄芪甘温,偏于甘以补气,锁阳甘温,偏于温以助阳。
③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
【例11】(A型题)按照药性理论,治疗胃气上逆所致恶心呕吐的药物大多具有( )。[2013年研]
A.辛味
B.咸味
C.苦味
D.酸味
【答案】C
【解析】苦味药具有“能泄、能燥、能坚”,即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作用。治胃气上逆所致恶心呕吐所选用的降逆止呕药,多具有苦味。
【例12】(A型题)按照药性理论,治疗久泻久痢,遗精滑精等滑脱不禁证候的药物大多具有的药味是( )。[2011年研]
A.淡味
B.甘味
C.咸味
D.酸味
【答案】D
【解析】A项,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利水渗湿的药物多具有淡味。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B项,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用于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C项,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D项,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例13】(A型题)按照药性理论,治疗瘿瘤、瘰疬的药物大多具有( )。[2009年研]
A.辛味
B.苦味
C.咸味
D.甘味
【答案】C
【解析】按照药性理论,五味之中的咸味药“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瘿瘤、瘰疬、痰核、癥瘕痞块等证。A项,辛味:能散能行;功效:发散、行气、行血;主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B项,苦味:能泄、能燥、能坚;功效:清泄火热、降泄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主治: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D项,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功效: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主治: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脘腹挛急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5升降浮沉
(1)概念
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①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
②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
③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
④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2)确定依据
与四气、五味一样,也同样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疗效而概括出来的用药理论。
(3)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①与四气五味有关
a.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一般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温里散寒、行气开郁等作用;
b.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降逆平喘等作用。
②与药物质地轻重有关
a.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
b.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
c.特殊性:旋覆花是花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是果实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
③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药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
④与配伍有关
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
(4)升降浮沉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
表1-11 升降浮沉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
(5)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
“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例14】(A型题)下列各类药物中,性属沉降的是( )。[2012年研]
A.开窍药
B.涌吐药
C.解表药
D.利水渗湿药
【答案】D
【解析】一般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D项,利水渗湿药: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药性甘淡或苦,作用趋向偏于下行,具沉降性质。ABC三项,开窍药、涌吐药和解表药均有向上升散之性而无沉降性质。
【例15】(A型题)下列各类药中,具有沉降药性的是( )。[2010年研]
A.活血祛瘀药
B.重镇安神药
C.开窍药
D.解表药
【答案】B
【解析】升降浮沉反映药物的趋向性,其中升浮属阳,沉降属阴。一般药性辛、甘、温、热,功能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药性酸、苦、咸、涩、寒、凉,功效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的药物,则能下行内向,药物都是沉降的。
【例16】(A型题)下列除哪项外,均属于药性升降沉浮的确定依据?( )[2007年研]
A.药物的剂型
B.药物的效用
C.药物的性味
D.药物的质地轻重
【答案】A
【解析】升降浮沉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药物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有四个方面:①药物的质地轻重;②药物的气味厚薄;③药物的性味;④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A项,药物的剂型与药物升降浮沉的确定无关。
【例17】(X型题)具有沉降药性的药物是( )。[2015年研]
A.利水渗湿药
B.息风止痉药
C.止咳平喘药
D.收敛止血药
【答案】ABCD
【解析】沉降药: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如大黄、芒硝、山楂等。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功效。
6归经
(1)概念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2)确定依据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从药物的疗效中归纳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3)归经方法
六经用药的归经方法;卫气营血、三焦用药的归经方法;脏腑经络归经法。
(4)临床应用
①便于临床辩证用药,即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审因,诊出病变所在脏腑经络部位,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②便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
③运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时,注意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恰当选择用药。
④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应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学说结合起来。
【例18】(A型题)按照归经理论,下列哪味药不归心经?( )[2005年研]
A.栀子
B.藿香
C.牛黄
D.龙眼肉
E.丹参
【答案】B
【解析】A项,栀子归心、肺、三焦经。B项,藿香归脾、胃、肺经。C项,牛黄归心、肝经。D项,龙眼肉归心、脾经。E项,丹参归心、心包、肝经。
【例19】(X型题)主归心、肝经的药物是( )。[2009年研]
A.开窍药
B.活血药
C.安神药
D.补血药
【答案】BCD
【解析】根据中医基础理论,A项,心藏神,主神明,心窍开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思维敏捷;若心窍被阻、清窍被蒙,则神明内闭,神识昏迷,人事不省,治疗须用辛香开通心窍之品,故开窍药皆入心经。B项,心主血,肝藏血,活血化瘀药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故主入心、肝二经。C项,心藏神、肝藏魂,人体神志的变化与心、肝二脏的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故安神药主入心、肝经。D项,补血药以补血为主,主治心、肝血虚证,故主入心肝经。以上四项除开窍药不入肝经外,其余三项皆入心肝二经。
7毒性
(1)概念
①古代: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认为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②现代: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2)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①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②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
③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
④制剂服法不当,如川乌、草乌、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⑤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川乌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
⑥药物贮存不当、品种不同、剂型不恰当、给药途径不同、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等。
(3)中药的副作用与毒性作用相区别
①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可自行消失,过敏反应也属于不良反应范围。
②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4)掌握中药毒性的临床意义
①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注意配伍禁忌;对某些毒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
②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
③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对于搞好中药中毒抢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中药配伍、禁忌及煎煮方法
1中药配伍的概念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称为配伍。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2配伍的目的
通过配伍可增进疗效、减少毒副作用、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
3中药配伍内容和方法
(1)单行
①定义
单行是指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②常见临床运用
对于病情比较单纯的病证,往往选择一种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它符合简便验廉的原则。如独参汤,清金散等。
(2)相须
①定义
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②常见临床运用
a.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b.附子、干姜配合应用,以增强温阳守中,回阳救逆的功效;
c.陈皮配半夏以加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d.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平肝息风,止痉定搐的作用。
(3)相使
①定义
相使是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②常见临床运用
a.黄芪配茯苓治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作用;
b.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明目,可以增强枸杞子的补虚明目作用;
c.石膏配牛膝治胃火牙痛,石膏为清胃降火、消肿止痛的主药,牛膝引火下行,可增强石膏清火止痛的作用;
d.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黄连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的主药,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清热燥湿、行气化滞的功效。
(4)相畏
①定义
相畏是指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
②常见临床运用
a.半夏畏生姜,即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副作用,生半夏可“戟入咽喉”令人咽痛音哑,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其毒副作用得到缓解;
b.甘遂畏大枣,大枣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损伤正气的毒副作用;
c.熟地畏砂仁,砂仁可以减轻熟地滋腻碍胃,影响消化的副作用;
d.常山畏陈皮,陈皮可以缓和常山截疟而引起恶心呕吐的胃肠反应。
(5)相杀
①定义
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②常见临床运用
a.羊血杀钩吻毒;
b.金钱草杀雷公藤毒;
c.麝香杀杏仁毒;
d.绿豆杀巴豆毒;
e.生白蜜杀乌头毒;
f.防风杀砒霜毒等。
(6)相恶
①定义
相恶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②常见临床运用
a.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b.生姜恶黄芩,黄芩能削弱生姜的温胃止呕作用。
(7)相反
①定义
相反是指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②常见临床运用
甘草反甘遂,贝母反乌头等十八反,十九畏药物。
【例20】(A型题)黄柏配苍术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14年研]
A.相恶
B.相须
C.相使
D.相畏
【答案】B
【解析】A项,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B项,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C项,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药效。D项,相畏:一种药物可以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黄柏属于清热燥湿药,苍术属于芳香化湿药,黄柏配伍苍术,增强祛湿的功效。
【例21】(A型题)黄连配吴茱萸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13年研]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答案】B
【解析】A项,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B项,相使: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药效。C项,相畏:一种药物物的毒副作用可以被另一种药消除或降低。D项,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黄连配伍吴茱萸:黄连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吴茱萸辛苦而热,功能燥湿疏肝下气。两药相合,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例22】(A型题)枸杞子配菊花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11年研]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答案】B
【解析】A项,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B项,相使: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C项,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D项,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枸杞子配菊花治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以增强枸杞的补虚明目的作用,这是功效相近药物相使配伍的例证。
【例23】(A型题)全蝎配蜈蚣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10年研]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恶
【答案】A
【解析】A项,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B项,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C项,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D项,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蜈蚣、全蝎、白僵蚕均属于息风止痉药,常相须为用,以增强搜风止痉之功。
【例24】(B型题)黄连配木香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09年研]
A.相须
B.相使
C.相杀
D.相恶
【答案】B
【解析】相使是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黄连配木香常用治湿热泻痢,发热腹痛、里急后重,黄连为清热燥湿,解毒止痢的主药,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功效,属于相使的配伍关系。A项,相须是指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C项,相杀是指一种药物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D项,相恶是指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例25】(B型题)绿豆配巴豆属于药物七情中的( )。[2009年研]
A.相须
B.相使
C.相杀
D.相恶
【答案】C
【解析】绿豆配巴豆,因巴豆性热有大毒,用绿豆可以清解巴豆毒性,属于相杀的配伍关系。
4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的情形,因而应该避免。配伍禁忌概括为十八反和十九畏。
(1)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西洋参、党参、丹参、玄参、北沙参、南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
(2)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例26】(X型题)不宜与附子同用( )。[2018年研]
A.半夏
B.天南星
C.川贝
D.浙贝
【答案】ACD
【解析】“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八反是指:乌头(包括川乌、草乌、附子)反浙贝母、川贝母、瓜蒌、天花粉、半夏、白及、白蔹;甘草反甘遂、京大戟、红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西洋参、党参、丹参、玄参、北沙参、南沙参、苦参、细辛、白芍、赤芍。
【例27】(X型题)下列不能与川乌同用的是( )。[2017年研]
A.川贝
B.百部
C.大蓟
D.白蔹
【答案】AD
【解析】“十八反”明言“半蒌贝蔹及攻乌”,即半夏、瓜蒌、大贝、白蔹、白芨不可以与乌头类药物同用。
【例28】(X型题)不宜与草乌同用的药物有( )。[2014年研]
A.半夏
B.天花粉
C.瓜蒌
D.白及
【答案】ABCD
【解析】草乌味辛、苦,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使用注意:①孕妇忌用;②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例29】(X型题)下列药物中,不宜与附子同用的有( )。[2013年研]
A.白前
B.白及
C.白芷
D.白蔹
【答案】BD
【解析】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乌头即附子。因此不能与附子同用的药物有半夏、天花粉、瓜蒌、白及、白蔹、贝母。
【例30】(X型题)下列药物中,不宜与藜芦同用的是( )。[2011年研]
A.西洋参
B.党参
C.太子参
D.北沙参
【答案】ABD
【解析】中药“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其中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此外《药典》记载,西洋参、党参不宜与藜芦同用。C项,太子参是不反藜芦的。
5妊娠用药禁忌
(1)定义
①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间治疗用药的禁忌。
②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不能使用的药物。
(2)分类
①妊娠禁用药
妊娠禁用药是指毒性强的药、作用峻猛的药以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马钱子、川乌、雄黄、砒石等。
②妊娠慎用药
妊娠慎用药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行气药、攻下导滞药、药性辛热的温里药以及性质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枳实、大黄、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例31】(A型题)下列药物中,孕妇宜慎用的是( )。[2012年研]
A.连翘
B.贯众
C.板蓝根
D.大青叶
【答案】B
【解析】B项,贯众: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ACD三项,连翘、板蓝根、大青叶,味苦性寒,均为脾胃虚寒患者慎用。
6证候用药禁忌
证候用药禁忌,又称为病证用药禁忌,是指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对于某类或某种病证,应当避免使用某类或某种药物的临床注意事项。
7服药时饮食禁忌
服药时饮食禁忌,又称食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8中药剂量的概念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首先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还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9确定中药剂量的依据
(1)药物性质
(2)剂型、配伍、用药目的
(3)年龄、体质、病情、性别、职业、生活习惯
①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②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③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时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4)地区、季节、居处
药物剂量要考虑地区、季节、气候、环境等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例32】(X型题)下列关于药物用法用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2009年研]
A.芫花入汤剂,3~10克
B.龙胆草入汤剂,3~6克
C.芒硝冲服,10~15克
D.代赭石入汤剂,5~10克
【答案】BC
【解析】A项,芫花的用法用量是:煎服,1.5~3g;入丸散服,每次0.6g;外用适量。B项,龙胆草的用法用量是:入汤剂,3~6g;外用适量。C项,芒硝的用法用量是: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D项,代赭石的用法用量是:煎服,1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
10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1)煎药用具
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铜铁锅。
(2)煎药用水
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煎药火候
有文火、武火之分。
①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
②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4)煎煮方法
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
表1-12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例33】(A型题)入汤剂宜先煎的药物是( )。[2011年研]
A.煅石膏
B.炉甘石
C.瓦楞子
D.珍珠
【答案】C
【解析】先煎:主要是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可降低毒性。A项,煅石膏无需先煎,生石膏需先煎。B项,炉甘石只外用,不入口服汤剂。C项,瓦楞子属于贝壳类药物需要先煎。D项,珍珠磨粉冲服。
【例34】(A型题)入汤剂宜煎汤代水的药物是( )。[2007年研]
A.海浮石
B.炉甘石
C.灶心土
D.禹余粮
【答案】C
【解析】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而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A项,海浮石用法为打碎先煎。B项,炉甘石的用法为: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水飞点眼,吹喉。一般不内服(炉甘石含铅和镉,有相当大的毒性)。C项,灶心土功效为温中止血、止吐、止泻,应用布包先煎,或者煎汤代水用。D项,禹余粮用法:水煎服。此外,某些中药质地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也须煎汤代水用,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
【例35】(X型题)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有( )。[2013年研]
A.海金沙
B.辛夷
C.珍珠
D.蒲黄
【答案】ABD
【解析】包煎:是指将药物包括于原色稀棉布布袋中进行煎煮。具体有:花粉、细小种子及细粉类药物应包煎,如蒲黄、葶苈子、滑石粉等;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物应包煎,如车前子等;绒毛类药物应包煎,如旋覆花等。A项,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是孢子,宜包煎。B项,辛夷: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C项,珍珠:本品较为珍贵,宜内服入丸、散用,外用适量。D项,蒲黄:为花粉,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其中宜包煎的是海金沙,辛夷花和蒲黄。
【例36】(X型题)入汤剂宜包煎的药物是( )。[2010年研]
A.蛤粉
B.琥珀
C.雷丸
D.车前子
【答案】AD
【解析】包煎:主要是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药材表面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B项,琥珀,甘,平。归心、肝、膀胱经。功效: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用法:1.5~3g,研末冲服,不入煎剂。C项,雷丸,微苦,寒。归胃、大肠经。功效:杀虫消积。用法:15~21g,研粉服。加热60℃左右即易破坏失效。以上两药均不入煎剂。
11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药方法(表1-13)
表1-13 根据病情、剂型不同的服药方法
12服药时间
(1)滋补药宜在饭前服;
(2)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在空腹时服;
(3)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于饭后服;
(4)其他药物一般也宜在饭后服;
(5)安眠的药物则应在睡前服;
(6)无论食前或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如饭前后1~2小时左右,以免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