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经 济

一、考点精讲

(一)政治经济学

1.物质资料生产

(1)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1)商品经济

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相对立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

人类历史上先后经历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2)市场经济

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

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经济活动中交换行为;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

范畴不同: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市场经济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

阶段不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3.商品和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a.使用价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b.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4.货币职能和流通规律

(1)货币的职能

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例】当某市的平均房价为人民币2万元/平方米时,大多数的市民购买不起房屋。此时,货币承担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答案】A

【解析】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A项正确,价值尺度是货币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B项错误,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出卖者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C项错误,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充当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储存起来的一种职能。D项错误,支付手段是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如清偿债务、缴纳税款、支付工资和租金等)时所执行的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数量,正比。

商品的价格水平,正比。

货币流通速度,反比。

(3)货币转化为资本

商品流通公式

(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

(G-W-G),资本家预付一定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特点是货币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6.剩余价值

(1)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创造

工人的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

a.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

b.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是指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2)资本的价值形式

依据在生产剩余价值中所起作用的不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3)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例】某企业与工人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在3年内按现行工资水平付给工人工资。此后3年内,企业所在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企业经常以各种借口缩短中午休息时间。企业在3年经营当中获取了超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更高的利润,那么该企业超出其他企业的利润的来源是(  )。

A.一部分工人工资与绝对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C.一部分工人工资和相对剩余价值

D.一部分工人工资、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A

【解析】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缩短中午休息时间即属于此类;另外,由于通货膨胀,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减少了,因而,工资的一部分便被企业以价格的形式剥夺了。由此,企业通过以上两种途径获取了超额利润。因此答案选A。

(4)剩余价值的分割

商业利润

指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利息

指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报酬,本质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银行利润

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割。

资本主义地租

实质是租地的农业资本家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

(5)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资本循环

即产业资本必须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速度

衡量标准: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而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

(6)重要概念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的总和。

正常利润:为使厂商继续从事某种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利润水平。

超额利润:超过市场平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平均利润:不同部门的资本家,根据资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m/v。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即m/(c+v)。

平均利润率: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实质

商品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双重作用

a.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财富的巨大浪费。

b.对经济发展进行强制性的暂时调节。

7.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a.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a.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注重质的提高。

【例】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经济采取的是(  )形式。

A.国家所有制

B.股份合作制

C.混合所有制

D.集体所有制

【答案】A

【解析】所谓“全民所有制”是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经济范畴,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具体理性模式。是指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其产权具有不可分性,由全体人民作为一个共同体共同行使产权。现阶段我国以国家所有制作为全民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即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全民财产产权。因此答案选A。

b.长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一,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二,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第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

.扩大就业渠道,减轻就业压力。

.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活跃市场,扩大竞争。

收入分配制度

a.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

b.按要素分配:实质是各要素主体按照要素的产权含量参加收入分配。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e.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例】经济学上所推崇的“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对较少、中等收入占绝大多数的收入分配结构。我国正在采取措施,实施“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的方针,使收入分配朝着“橄榄型”方向发展。这主要是为了促进(  )。

A.生产的发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会的公平

D.内需的扩大

【答案】C

【解析】C项正确,“提低”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基础性工作;“扩中”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高”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打非”即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以上方法都是为了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所采取的措施。

 

(二)微观经济

1.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

(1)需求和供给的含义

需求: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供给: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数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方向变动。

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反方向变动;互补品,同方向变动。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需求量成同方向变动。

消费者的偏好,对商品偏好程度增强时,需求量增加;相反,需求量就会减少。

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预期价格将上升时,增加需求量,反之,减少需求量。

人口规模,与需求量成同方向变动。

(3)影响供给的基本因素

产品价格,与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

生产成本,与供给量成反方向变动。

生产技术,与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

厂商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与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

(4)供求法则

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就存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就存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

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供求平衡。

【例】当楼市低迷,市场存在过剩时,(  )。

A.现行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B.出现黑市交易

C.现行价格高于均衡价格

D.政府会采取信贷紧缩政策

【答案】C

【解析】AB两项错误,市场的均衡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如果供求相等,市场会实现均衡,没有过剩或短缺。当现行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存在短缺,此时会出现黑市交易。C项正确,当现行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市场存在过剩。D项错误,在市场存在过剩的时候,政府通常不会采取信贷紧缩政策。

(5)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的概念

是指市场经济机体内的价格、供求、竞争、风险等机制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联系和运动过程。主要是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

a.价格机制:价格形成、价格运行过程及其价格的作用体系。包括: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运行机制、价格调节机制。

b.竞争机制: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以及市场成果分配诸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趋向。

市场机制的功能

a.信息传导与协调功能。

b.激励与创新功能。

c.分配与监督功能。

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实现的。表现:

a.是供给与需求,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平衡的自动调节器。

b.是资源有效配置的推动器。

c.是商品生产者经济利益的协调器。

【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将过去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两字的变化,提升了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地位。

2.生产者和消费者

(1)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

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即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求交叉价格弹性

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替代品,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正数;互补品,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数;无关商品,需求交叉弹性为零。

需求收入弹性

是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间的比率。

“高档品”,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低档物品,收入弹性为负值。

(2)预算约束线

含义

预算约束线是指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收入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收入增加使预算线向右平移,收入减少使预算线向左平移。

相对价格变动对预算线的影响

a.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同方向变化,会使预算线平移。

b.同比例上升使预算线向左平移;相反则向右平移。

c.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及收入都按同比例同方向变化,则预算线不移动。

(3)生产成本

总成本:企业在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固定成本:短期内不随产量增减而变动的成本,包括折旧和费用等。

可变成本: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

平均成本: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每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4)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

边际效用

是指消费者增加1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连续消费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随其消费量的增加而减小,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成本

是指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带来总成本的增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边际成本会先减少,后增加。

3.竞争与垄断

(1)竞争

概念

竞争是指市场主体为自身利益排除业务对手的争夺而最大限度地争取客户和业务的行为。

竞争的特征

a.主体主要是经营者。

b.直接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

c.采用各种合乎商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的方法。

d.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市场范围内。

竞争的作用

a.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不断完善管理,不断开发和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

b.迫使社会生产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合理配置资源,并使经济健康发展。

c.诱导生产者与消费者搜集信息以追求产权收益的最大化。

(2)垄断

概念

指在一个产品市场上只有少数买家或少数卖家。

垄断的原因

a.由资源的天然禀性带来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

b.创新带来的垄断。

c.实力和能力带来的垄断。

d.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即“自然垄断”。

e.强制势力形成的垄断,如欺行霸市、政府管制、行政性垄断。

【例】2009年3月,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正式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集团的并购案。商务部称,这一否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相关条款作出,旨在防止可口可乐公司对中国饮料市场可能造成的垄断。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对外开放条件下,一国经济安全需要(  )。

法律保护

政策护航

企业自觉

外企退出

A.

B.

C.

D.

【答案】A

【解析】根据《反垄断法》相关条款否决了可口可乐公司对汇源集团的并购计划,案例中主要是国家政策和法律方面对企业的保护,因此答案选A。

4.市场缺陷

(1)帕累托最优状态

概念

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条件

a.理性的经济主体。

b.完全信息。

c.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d.不存在外部性。

(2)公共物品

含义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是指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如国防、教育等。

公共物品的特点

a.非竞争性。

b.非排他性。

c.公共物品须政府提供。

(3)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

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质量差的商品将质量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

道德风险

是指达成双方协议后,一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改变自己的行为,导致对方的利益受损。

委托-代理问题

常用来解释股东与职业经理人间的利益冲突。

(三)宏观经济

1.国民经济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总和,是地域概念。核算方法包括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

又称部门法,即汇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所得总和即为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

公式表示即: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

收入法

公式表示即: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间接税净额+折旧。

(2)国民生产总值GNP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公式表示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于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例】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而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都是以多少亿元人民币来计算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大量印制人民币来增加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呢?(  )。

A.多少亿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货币体现,增发人民币只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不会增加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

B.国家发行多少人民币是有规定的

C.印制货币的技术力量达不到

D.这样做会挫伤人民劳动的积极性

【答案】A

【解析】印刷货币的多少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的,单纯的印刷货币并不能推进经济建设的进程,相反会引发通货膨胀,给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危害,多少亿元人民币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一种货币表示形式。因此答案选A。

(3)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4)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净额

(5)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金+转移支付

(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税费支付+转移支付

2.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

(1)通货紧缩

含义:一定时期内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下跌,又称经济萧条。

原因: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

措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

(2)通货膨胀

含义:

一定时期内整体物价水平的持续性上涨。

分为两类:

a.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效应:

a.再分配效应,利于债务人,对债权人不利。

b.产出效应。

c.投机效应。

【例】通货膨胀一般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实质是(  )。

A.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B.物价很快地上涨,使货币失去价值

C.货币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D.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的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3.利率

(1)利率体系

含义

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额之比。

分类

a.基准利率,即国债利率。

b.市场利率。

c.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

d.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e.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2)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

货币供求: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

通货膨胀率,二者呈正方向变动。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

国家经济政策。

国际市场利率水平。

【例】下列关于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大多数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上升,全社会的平均利率也会呈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总的水平应当提高

B.一般来讲,当借贷资本供不应求时,将促使利率上升;相反,当借贷资本供过于求时,必然导致利率下降

C.国际间资金的流动、国际间商品的竞争、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也会影响利率水平

D.我国的利率基本上不属于管制型利率,利率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

【答案】D

【解析】D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率不是完全地随着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自由波动,它还取决于国家调节经济的需要,受国家的控制和调节,从而使利率成为体现政策意图、实现经济目标的工具。

(3)利率与其他经济因素的联系

利率与储蓄

提高利率,限制消费、储蓄增加;降低利率,限制储蓄、储蓄减少。

利率与投资

提高利率,投资减少;降低利率,投资增加。

利率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时,提高利率抑制总需求;经济萧条时,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复苏。

利率与金融机构

利率变动,金融机构会调整资产结构,在贷款和购政府债券间转换。

利率与对外经济

a.影响该国的进出口贸易。

b.影响资本的输出和输入。

4.总供给与总需求

(1)总供给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包括两个部分:

国内生产活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国外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2)总需求

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上,对产品的购买能力,表现为社会总购买力。对总需求可以分三个层次加以理解:

潜在的总需求。

有效的总需求。

实现的总需求。

公式表达为: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3)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数量均衡,就要使: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储蓄+税收+进口。

(4)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经济周期波动的含义及类型

a.指总体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而出现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b.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

一般情况下,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即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

(5)失业的类型

自愿失业

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宁愿不工作的一种状态。

摩擦性失业

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

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减少劳动力需求所导致的失业。

5.经济政策

(1)经济政策的含义和目标

含义:是政府为了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管理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经济政策的手段

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主要分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a.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b.货币政策工具

第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即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即调整商业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央行的存款比率。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

第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利率。

.汇率。

【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宏观调控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降低央行基准利率

B.降低再贴现率

C.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

D.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答案】C

【解析】抑制通货膨胀即抑制需求,降低货币流通量,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时,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抑制了通货膨胀。因此答案选C。

c.货币政策类型

第一,扩张性货币政策

.途径:提高货币供应量。

.适用情形: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明显疲软、国民经济处于停滞或低速增长。

.措施:扩大信贷规模、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回购有价证券等等。

第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途径:降低货币供应量。

.适用情形:社会总需求过高、通货膨胀压力趋强、投资和消费明显过热。

.措施:提高再贷款利率、再贴现率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大量出售有价证券等等。

财政政策

a.扩张性财政政策

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

b.紧缩性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措施主要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例】下列不属于积极财政政策措施的是(  )

A.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

B.增加财政补贴

C.扩大财政支出

D.放松信贷控制

【答案】D

【解析】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D项,放松信贷控制不属于积极性财政政策范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

从政策取向来看,一般有四种搭配方式:双松、双紧、一松一紧和均为中性。

a.“双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性的。

b.“双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紧缩性的。

c.“一松一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相反,一种为扩张性的,另一种为紧缩性的。

d.“中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取向不明显。

6.重要的经济概念

(1)恩格尔系数

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20%~40%为富裕,低于20%为最富裕。

(2)基尼系数

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用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2013年我国首次公布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此后公布的数据为:2013年为0.473,2014年为0.469,2015年为0.462,2016年为0.465。

【例】基尼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  )。

A.收入分配公平程度

B.城乡发展差距

C.经济发展水平

D.居民穷富程度

【答案】A

【解析】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是一个在0和1之间的比例数值,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因此答案选A。

(3)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指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用作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当CPI>3%时,为通货膨胀;当CPI>5%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4)社会保障体系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安置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等方面,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个项目。

【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可以通过(  )共同负担和筹集社会保险费,使劳动者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A.政府和个人

B.政府和企业

C.企业和个人

D.政府、企业、个人

【答案】D

【解析】社会保险费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应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因此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