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中国近代史》(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采取的新措施是(  )。[2012年统考真题]

A.开设厘金

B.加征田赋

C.发行“昭信股票”

D.开铸银元

【答案】C

【解析】开设厘金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主要财政手段。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决定用举借内债的办法筹款,于1898年发行“昭信股票”一万万两,年利五厘,号召王公贵族和文武官员带头“领票缴银”,以推动各地商民踊跃认购。加征田赋、开铸银元不算是新措施。

二、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三、简答题

论述近代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影响。[2011年统考真题]

答:(1)第一次中日战争的影响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对戊戌维新运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有重要影响;清政府财政经济危机加深;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民族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地位进一步沉沦。

(2)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影响

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党的专制与腐败进一步暴露;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政治力量壮大,成为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军民伤亡惨重;中国近代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部分企业、高校等西迁,客观上促进了西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参与创建联合国,确立了大国地位。

四、论述题

1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2015年南开大学研]

答: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臣,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创办了淮军,领导了洋务运动,同时也是重要的外交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晚清时期极有影响力的人物,被称为“东方俾斯麦”,那么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必须也应该是全面的。

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尤其是晚清的中国正值多事之秋,两种文明交织在一起,显得矛盾异常尖锐。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

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推崇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清外交面临的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也就是传统的天朝礼治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想,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系的现实,这样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两难之下,对李鸿章对外交涉进行评价,就必须对他的鲜明的时代意识予以充分的关注。客观的说,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深切认识到中国必须开放,与西方竞争。这才有了后来洋务运动的兴起。

李鸿章的变局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就提不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也就不会有对时局的冷静思考。

尽管李鸿章的作为体现了个人思想的进步性,但在旧有的体制下,他依然无法摆脱旧有封建思想的束缚,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充当刽子手,他所主持的洋务运动旨在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无法摆脱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模式,兴办实业所获得的财富也大多被据为己有,后期所创办的北洋海军也被当做私人博弈权力的筹码。因而从这面来说,李鸿章的思想依然带有局限性。

2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研]

答:(1)《马关条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因此大借外债,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在华投资办厂,其他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2)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促使了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3比较甲午中日战争前中日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2015年统考真题]

答:(1)相同点

中日两国发展的时间相同,发展的背景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两国同时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侵略的威胁。

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富兵强国,抵御外来侵略。

两国近代工业都是由政府主导的。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工业的发展。

(2)不同点

结果不同: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则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残余势力较大,近代工业大战的阻力大,而日本的封建顽固势力在明治维新后已被大大削弱,且近代工业的发展受到天皇的大力支持,因而发展阻力较小。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偏重轻工业,而日本近代工业发展比较全面,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比较协调。

外部环境不同:帝国主义列强更多的将侵略眼光集中在地大物博的中国,日本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岛国,所受到的关注侵略较小,这也使得两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