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316新闻学基础考研真题及详解
参考答案:
中国传媒大学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316新闻学基础
新闻理论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舆论监督
答: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运用新闻媒介,对偏离或违背社会正常运行规则的行为依法实施的新闻批评。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实际上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的强有力的主动回应,因而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2.新闻客观性
答:新闻客观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闻客观性是指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它是新闻传播关系赖以建立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新闻媒介信誉的重要因素。它有两层意思:①根据必须真实,即新闻报道所描述的对象必须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②表述必须客观,报道者一般不宜直接在新闻中站出来发言,而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即寓情寓理于事实的筛选、内容的编排、版(画)面的处理之中。
二、简答题(15分)
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和具体性?
答: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领域实施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包括新闻采访自由、传递自由、报道自由和收受的自由、报纸的言论自由、广播电视的播送自由、发表新闻评论及展开批评的自由。
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产生于阶级社会,因而它本身也是一个阶级的概念,事实上也总是为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所占有。当然,被统治阶级也总是利用这一手段来争取自己的解放和权利。因此,超阶级的新闻自由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1)新闻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不受任何限制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在阶级社会中从来是不存在的。任何社会的言论、新闻出版自由必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要受到当时的社会公共利益,特别是受到各个国家统治阶级利益的制约。
(2)新闻自由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在阶级社会中,“人”不是超越阶级国界的,而是属于一定阶级和国家的人。人的任何权利包括作为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言论出版自由,都是阶级的权利,都是有鲜明阶级性的。新闻自由的性质,是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维护自己的自由权利,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向着当权者争夺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进行的斗争,新闻出版自由历来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政治特权。
三、论述题(25分)
试论当前我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义。
答:(1)“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含义和开展
①“三项学习教育”是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发出《关于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以后,中宣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座谈会,要求中央新闻单位率先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召开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工作会议,对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②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一系列部署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率先示范,在新闻宣传单位引起强烈反响。普遍认为,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新闻战线具体落实中央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要求的重要举措,是新闻战线加强自身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的有力抓手,是新闻战线内强队伍素质、外树队伍形象的重要途径,是新闻战线改进新闻宣传、提高引导水平的良好契机。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很有必要性、紧迫性、针对性,非常切合新闻队伍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2)当前我国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义
①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提高引导社会舆论能力,切实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②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新闻事业的发展实力。要通过“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推动新闻单位的体制改革,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依靠体制和机制的作用,激发新闻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使新闻战线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得到增强。
③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整体上保持了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呈现出全面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表现为部分媒体的低俗之风、非法出版物的流传、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从业人员思想认识、管理机制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深入扎实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有利于加大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力度,健全舆情分析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
新闻业务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社会新闻
答:社会新闻是指着重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气,以及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展变化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以典型事例为主,注意人物活动的情节、细节,写作上讲究寓爱憎、褒贬于叙事之中,拥有广泛的受众。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发布的社会新闻,目的在于布新除旧、扶正祛邪,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抨击不良的社会现象,以净化社会风尚,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
2.新闻集纳
答:新闻集纳是一种短新闻的发布形式,又称“新闻集锦”。一般把若干则简讯分类编排,并冠以栏目或题目刊出或播出。这种形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稿件,扩大版面或节目的信息容量,但一次集纳的条数不宜太多,表达也要力求简明。
二、简答题(10分)
简要阐述消息、通讯、言论三者之间的差异。
答:(1)消息是一种简明扼要、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它广泛传播各个领域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各种新闻媒介运用最多、最经常的新闻报道方式。消息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讲究用事实说话。篇幅短小,实效性强,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除简讯外,大多有“本报讯”或“电头”、“本台消息”,正文一般由导语、主体、结尾和必要的背景材料组成。
(2)通讯是一种以记事为主,比消息容量大、记叙也更为具体、详尽的新闻体裁。这种体裁兼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可以多侧面、多层次、生动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具体深入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经验,是各种新闻媒介常用的体裁。采写通讯,不仅要求事实真实、准确,讲究时效,而且要求题材具有典型意义;不仅用事实说话,而且用形象说话,较为细致、具体、形象地再现人物活动、事物变化和现场情景。
(3)言论是针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典型报道、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直接阐述编辑部或作者的意见和态度,从而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并影响读者、听众、观众的思想和行动。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事实,新闻言论主要是发议论、讲道理。在表现手法和写作特点上,新闻通过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体现编辑部或记者的思想倾向,它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言论则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种问题和事实的分析论证,直接表明编辑部和记者的思想观点,它的主要特点是议论说理,直抒己见。消息、通讯的意见倾向是间接无形的,而言论的意见倾向是直接有形的。
三、改写材料(30分)
根据下列原始材料,撰写一则消息(要求:①格式规范,使用“倒金字塔”结构;②500字以内;③自拟标题;④不能出现答题者的名字)。
真正的师范热标志应该是什么?对此河北师大法经系主任王凤鸣的观点是:真正的师范热应该是考生喜欢师范专业,愿意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
北师大招生办主任王梓华则认为:“报考师范的人数多,并不说明将来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也多。‘师范热’不等于‘教师热’。”北师大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57.7%的同学打算毕业后继续上研究生,只有25.1%的人愿意到普教系统当老师。愿意到边远贫困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更少,仅占4.8%。
1996年10月上旬,北师大对96级师范专业的新生曾进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7.7%的同学认为教师受到尊敬,社会地位有了提高。
与此同时,京外一些师范院校的招生“捷报频传”,录取形势好于往年。这种情况引起社会关注,被认为“师范院校出现了十年来最为满意的招生结果”。有舆论说,“师范院校行情看涨”,出现了“师范热”。
1996年,国家重点高校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其中在23个省录取的新生100%是第一志愿。
在某些省份,北师大的录取分数线仅比清华大学略低。而作为市重点的首都师范大学在上省招收的近400名新生,也全都在重点录取线以上。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如此众多的考生报考师范院校呢?
家长的“意愿”迫使考生报考师范院校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北师大教育系96级广西籍的郭英兰同学说,好报考北师大是家长逼的。“我妈说,‘现在企业这么不景气,你学理工科,工作单位没保证,相比之下,当老师这个饭碗端一辈子没问题’。”据了解,在师范院校中,这种被戏称“父母包办”的情形并不少见。
师范院校免收学费,这一点成为许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大好的考生的选择。一名来自苏北的男生说,他报的所有志愿都是“师范”。“我们那一带很穷,只要能上大学,什么学校都行。”据有关方面调查,报考北师大的考生中,出于这一原因的占48%。这些学生中有53%来自农村和县级以下城镇,其中的22.9%的师范生入学要靠亲友和家人资助。
也有一些考生是因为估分失误,“一不小心”被录取到师范院校来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生解释说,“在江西,北师大的录取分数线比复旦大学还高。北师大是提前录取,许多同学觉得提前录取一栏空着怪可惜的,就填个北师大吧,没想到真就上了这个分数线。”从调查结果来看,出于提前录取这一原因而填报北师大的,吉林占57.7%,福建占63.3%,江西占70%,四川占63.6%。
还有的学生是由于对专业不甚了解而考进来的。有一名资源与环境保护系的男生一脸苦笑地告诉记者,他从小就想当旅游家,“咋一看这系的名称很吸引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就填上了。后来才知道,这个系实际上是地理系,刚刚改了名字。”
答:略。
新闻史部分(5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的封建官方报纸一般统称为( );北宋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宋王朝拟定的官报审稿制度,称为( )制度;由外国传教士马礼逊等人最早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的中文近代报刊是( );1926年10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成立;1978年5月11日,改版后《光明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文章( ),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拉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序幕。
答:邸报;“定本”审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美国廉价报刊兴起时期纽约市出现的三大著名“便士报”是( )、( )和( );“美国之音”的英文简称为( );1450年前后,德国的工匠( )发明了近代的金属活字和印刷技术。
答:《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VOA;古登堡。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梁启超
答: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之一。广东新会人。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在国人早期办报活动中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报刊普遍以政论为核心,政论文章多以“时务”为内容,风格独特,形式新颖,其中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名噪一时,称为“时务文体”。“时务文体”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1896年8月9日上海出版了《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编。该报以变法图强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近事、域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对宣传维新起了很大的作用。
2.反“客里空”运动
答: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15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3.“炉边谈话”
答:“炉边谈话”是指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一周的最后一天,他在白宫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主任哈里·布彻便随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好了。”于是就此定名。此后,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罗斯福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4.爱德华·默罗
答:爱德华·默罗是美国CBS著名记者,美国广播电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广播电视活动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广播电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痕迹:1938年3月12日,他和夏勒等人首先推出了广播史上的第一次《新闻联播》,二战期间,作为战地记者,他的“这里是伦敦”的报道赢得极大声誉;战后,主办《现在请听》,极受欢迎。默罗转向电视界后主持电视专栏节目《现在请看》,显示了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他的电视实践创立了严肃电视干涉社会生活的良好传统,扩大了电视新闻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并且主张对世界事务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真实地报道。
三、论述题(20分)
试评《新青年》杂志的办刊活动与历史贡献。
答:《新青年》于1915年9月创刊,1922年7月终刊,共出版了9卷2号,由陈独秀创办并主编,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15年9月—1918年11月,是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宣传舆论中心;对新文化运动的杰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倡民主,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在思想上反对封建旧礼教、旧道德,反对尊孔复古,要求争取人权、个性解放。
《新青年》对封建主义思想观念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它大张旗鼓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基础,尊孔必定导致复辟。同时,它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指出封建伦理道德是与共和民主政治水火不相容的。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结合起来,是《新青年》进行民主思想宣传的一个重要特点。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和盲从,要求用科学法则和理性来判断一切。
《新青年》发表了不少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及宣传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文章,抨击封建迷信谬论。鲁迅主张用“科学”这一味药来诊治中国人在思想上迷信鬼神的病。陈独秀认为一切事物的成败得失是客观规律在起作用,批判了神秘论和宗教世界观。
③主张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反对把文学作为宣传封建主义思想的工具,提倡建立民主主义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同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炮。《新青年》还发表了一系列提倡白话文的论文以及用白话写作的文学作品,以后又逐渐成为完全白话文的刊物。《新青年》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舆论界,也震惊了封建顽固势力,他们大肆诬蔑、攻击《新青年》。但《新青年》宣称:“为了民主与科学,‘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表明了《新青年》大无畏的气概。
(2)1918年12月—1920年8月,由民主主义刊物逐渐向社会主义刊物过渡;以李大钊发表的《庶鸣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作为过渡的标志。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转发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简明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使《新青年》在国内外时局发展、新思潮迅速传播的形势下,日益倾向社会主义。
这一阶段的《新青年》注意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其后期成为中共旱期组织的机关刊物奠定了基础。
(3)1920年9月—1922年7月,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和党成立之后的理论刊物。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