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编 绪 论
第1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Psychology=“psyche”+“logos”,心理学是阐释灵魂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行为的科学,要解释心理活动的规律。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1.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1)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2)动机和情绪:心理、行为调节与控制系统,是人们的共性。
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情绪,是指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及其引起的主观体验。情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3)能力和人格:心理特性系统,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个体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称为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使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另一个个体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依存。
2.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1)行为:是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分为不同水平——简单层次、复杂层次。
(2)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区别:心理是脑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的反应,属于精神现象,是内隐活动,无法直接测量,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②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首先,心理支配行为。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心理活动复杂性决定了人的行为的复杂性;其次,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觉、记忆、情感等,都是通过一些外部动作表现出来的,如疼痛的呻吟、背诵、难过地哭泣等。正是由于行为能够显示心理活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是一个有时也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3.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意识对事物和活动的指向和集中称为注意。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意识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然而,在人的正常生活中也存在着无意识现象,它对人的行为也有重要的作用。两者共同作用来影响人的行为。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病的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是指个体在与他人或社会群体互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或行为。
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社会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作为个体的一种重要社会现实,它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心理受文化的影响。文化不同,社会心理不同。
二、心理学的任务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定的过程,如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技能形成过程等。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非常重要。
(2)心理结构:各种心理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成为一个有结构的整体。研究心理结构就是要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机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解释脑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心理现象是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出现了神经系统之后才真正产生的。脑的发育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研究心理现象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也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外界刺激作用于人,在人脑中产生各种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会反过来通过人的行为作用于周围环境,进而引起新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2.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理论意义: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科学正确地解释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意义: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帮助人们利用这些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3.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由于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问题;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又可分为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消费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等。
军事心理学:研究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军事职业特点的分析、军队中的人际关系和组织、人的因素和安全、人因工程和士气等。
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4.学科性质
心理学的研究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因此,在整个科学大家庭中,心理学处在中间的位置,因而可以称做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对待客观事实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歪曲事实,也不主观臆测,应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中去寻找和发现规律。在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总是带着一定的假设或处于某一理论的指导下,而且研究者还常常受到其本身的价值观念和个人好恶的影响。要尽量避免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复杂的心理现象,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影响客观性。研究中容易出现的偏差:
(1)外部影响:文化、权威。
(2)个人偏差:实验者效应、安慰剂效应、顺序效应等。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①定义: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是最原始、应用最广的科学研究方法。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
②适用于下列情况:
a.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b.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c.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③优点:对被观察者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和记录,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保持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资料比较真实。
④缺点:
a.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b.在自然条件下,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结果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c.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d.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
e.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2)心理测验法
①定义: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可以用来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②两个基本要求: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③优点
a.测验法的量表编制十分严谨,结果相对准确可靠;
b.施测容易控制,快捷、方便;
c.结果处理方便;
d.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
e.测验类型较多,可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
④缺点
a.难以进行定性分析、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b.有些测验信度不高;
c.有些操作复杂,使用灵活性差、对研究者有较高要求等。
d.目前在测验法的使用中还存在着有的测验编制不科学、发行控制不严、一些测验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训练等问题。
(3)相关法
①定义:通过寻找事物间的相关关系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②特点:相关本身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两个事物(现象)的相关程度或强度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它是从-1到1之间的一个数值。相关系数的数值代表相关强度,“+、-”(正、负)号符号代表相关的方向。如果相关系数为0,则表示两者的相关很小,或者没有关系。大于0的相关为正相关,小于0的相关为负相关。
(4)实验法
①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②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优点: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有助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缺点:实验情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有可能会影响被试的表现,从而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和推广性。
③自然实验:又称现场实验,是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人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的心理研究。优点:实验在正常情境中进行,结果比较合乎实际;缺点: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条件控制不严格,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
④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形成理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观测;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⑤实验法的优缺点:
优点:a.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揭示因果关系;b.研究结果可以重复检验;c.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a.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结果难以推广;b.会受到实验者、外部环境等多种影响等;c.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有一定的局限性。
(5)个案法
①定义:对某个被试或者一小组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②优点:探索性强,可以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详尽、全面的深层资料。
③缺点:花费时间多,存在样本偏差,结论难以推广。
四、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
①唯理论:强调理性的真实性,理性是真理的唯一尺度。
笛卡儿:“天赋观念”,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而是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主张身心二元论。
②经验主义:强调人类一切知识均来自后天经验。
洛克: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
哲学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代,并表现在现代心理学各种理论派别的斗争中。
(2)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①柏尔和马戎弟:发现了脊髓运动神经与感觉神经的区别。
②雷蒙得: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
③缪勒:视觉生理学的研究。提出感觉的神经特殊能量说。
④赫尔姆霍茨:用青蛙的运动神经测量了神经的传导速度。
⑤布洛卡:确定了语言运动区(布洛卡区)的位置。
⑥杰克逊:提出了大脑皮层的基本机能界线:中央沟前负责运动,中央沟后负责感觉。
⑦弗里茨和希兹:用电刺激法研究大脑功能,发现动物的运动性行为是由大脑额叶的某些区域支配的。
⑧费希纳: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刺激的变化与心理感觉的关系。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心理学派别
(1)构造主义
①创始人与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②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③研究对象:意识。
④研究方法:内省法,即一种自我观察的方法,但主张将内省与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⑤评价:创建了第一个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心理学派,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产生。然而,研究过于狭窄,脱离实际,把心理分解为元素,割裂其整体性。
(2)机能主义
①创始人与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②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者意识的功能。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③研究对象:意识。
④评价:促进了心理学的实践发展,使心理学广泛应用于教育、工业、临床等领域。
(3)行为主义
①创始人与代表人物:华生。
②主张: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外显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决定行为的因素;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③研究对象:可观察的事件,即行为。
④研究方法:实验法。
⑤评价:行为主义用客观方法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的主张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4)格式塔心理学
①创始人与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②主张: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③研究对象:知觉、学习、思维等问题。
④研究方法:实验法。
⑤评价: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很有影响,在心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5)精神分析学派
①创始人与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②主张: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③研究对象:无意识。
④研究方法:自由联想、释梦。
⑤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这是他们的贡献。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并且把它与意识的作用对立起来;他们的早期理论具有泛性欲主义的特点,把性欲夸大为支配人类一切行为的动机。这些都是错误的。
3.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大约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心理学各派间出现了互相吸收、互相补充的新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新的心理学思潮相继产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主要有: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采用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
研究的主要问题有:①脑与心理的关系;②心理免疫学;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和脑成像方法等。
(2)行为主义的研究
20.纪初,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诞生。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接近销声匿迹了。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它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比如,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反馈。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3)心理分析的研究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像行为主义的理论一样,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仍存在于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中。
20.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者,如安娜·弗洛伊德、艾里克森等,将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们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活动的高潮时期。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在5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
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为代表,他重视智力发展问题。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下,50年代末60年代初,心理学界涌现出一股研究认知过程的潮流。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i)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5)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但它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传统观念有着明显的区别。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而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体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人。
近年来,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主张。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应该关注个体和团体的积极因素,如积极人格、积极情感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等。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个体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和幸福并预防问题的产生。在研究方法上,它不仅接受了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也接受了实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6)进化心理学研究
进化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运用进化论思想对人类心理的起源和本质进行研究,强调自然选择对人类普遍行为倾向的塑造作用。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机制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某一种行为倾向有助于个体的生存,那么这种行为倾向就会被自然所选择,并且通过基因遗传保留下来。
4.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1)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没有心理学的专著,但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欧美一些国家产生的。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明末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著的《西国记法》(1595)、艾儒略著的《性学确述》(1623)等书。
(2)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半个世纪来,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文革”之后,中国心理学真正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近年来,心理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