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考点归纳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教学的任务
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知识、技能、技巧三者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但不同类别的学科及内容的教学,对三者关系的处理应有所不同。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总之,教学既要贯彻教育目的,完成德、智、体、美和综合实践教育的任务;又要依据教学机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智能与创造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这两个维度的任务在教学实际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性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
②教学过程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即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①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个体的学习与认识活动都是通过交往进行的,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也是通过社会交往与联系社会生活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与社会价值,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②教学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运用交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进行认知,而且运用交往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感染与培养。
(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殖目标的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对价值目标的追寻活动,并不只与教学过程相联系,还与其他教育活动甚至学生的全部生活过程相联系。
总之,要使教学过程强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自觉地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就必须以教学过程的性质为准则来规范、改革、充实、指导教学过程,主要是应当使教学成为教育性教学和发展性教学的问题,这是现代教学的追求与特点。
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活动,教学包括传授/接受教学和问题/探究教学两种教学方式。两种教学均有其优势与不足,在教学上,要扬二者之长,避二者之短,按照教学任务的具体需要来灵活选用,以便充分发挥其整体功能,使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1)传授/接受教学
①含义
传授/接受教学,也称接受学习,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
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a.引起求知欲
教学应注重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进行,使其产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求知的动力。激发求知欲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和任务。
b.感知教材
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从学习与感知教材(主要是教科书)开始的。教材是一种用符号表征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的感性知识才能理解书本知识。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那么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c.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d.巩固知识
巩固知识就是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牢保持在记忆里。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所学的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地吸收新知识,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e.运用知识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故教学要重视的知识运用。基于我国传统教学的严重弊病,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科技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
f.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质量怎样,只有通过检查才能确定。这一工作主要由教师负责进行,一般采取课堂提问、检查课内外作业和进行各种测验等方式来进行。
③运用要求
a.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b.注意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c.每个阶段上的主要功能因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④优缺点
a.优点
第一,传授/接受教学注重间接经验、书本知识的授受,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较好地调动学生个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传授/接受教学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严谨周密的思维,使学生的身心均获得相应的发展。
b.缺点
第一,由于传授/接受教学往往过于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相对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常常是教师讲的多,学生课堂活动的少、做的少,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等现象。
第二,常常因缺乏教学民主、不善于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第三,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往往易脱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学得艰苦、死板。
第四,注重面向集体,常忽视个别指导,不易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很难使他们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问题/探究教学
①含义
问题/探究教学也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培养科研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简言之,它是一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
②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探究教学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教学,并无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学生获取知识一般仍要经历以下基本阶段:
a.明确问题;
b.深入探究;
c.作出结论。
③运用要求
a.要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
b.要善于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探究目的上来。
④优缺点
a.优点
第一,问题/探究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来发现、建构新知,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并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第二,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经历探究的艰难困苦,体验获取与建构新知的乐趣,品尝克服困难与达到成功的兴奋和喜悦,这不仅使他们获得的知识更丰富、具体、实用、牢固,形成的能力更切实、有效,而且使他们注重掌握、改进研究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大胆怀疑、小心验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良好道德品质。
b.缺点
第一,通过探究进行教学,工作量大,费时过多,而学生获得的知识量相对较少,亦不够系统;若运用探究过多,便可能影响教学进度及任务的完成,要在较短时期内便捷地掌握大量系统知识则更不现实。
第二,探究教学的要求较高,若无较高水平的教师进行组织与引导,缺乏充足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配合,则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难以充分发挥,影响探究的方向、深度和教学的质量。
3.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①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②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
①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来提高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
②只有使所学知识激起学生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真正得到提高;
③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进行思想教育的偏向。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①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三、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1)含义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
(2)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含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2)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
(1)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2)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防止直观的不当运用;
④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1)含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启发性原则强调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让学生能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智能与品性的全面发展。
(2)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1)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④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6.巩固性原则
(1)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并且卓有成效地运用。
(2)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7.发展性原则
(1)含义
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因材施教原则
(1)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2)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