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考点归纳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1)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②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从形态上看,教育目的有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之分
①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由于它表达的主要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所要培养的人的一种主观期望或根本要求,也称为“应然的教育目的”。
②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由于它正在被实践、应用,也称为“实然的教育目的”。
(3)实施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意义
①定向作用
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②调控作用
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进行调控;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③评价作用
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
“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人们往往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教育目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
②区别
a.“教育目的”是理论性术语,“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
“教育目的”是学术性概念,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内容或范畴,探讨教育目的往往是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对教育所要追寻的理想作出价值判断,从而确定教育目的,体现的是理论上所要追求的终极教育价值;“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主要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纲领,对教育发展的现实作出政策性规定。
b.“教育目的”针对人,“教育方针”针对整体
“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作出规定,是针对人的发展而言的,指向受教育者个体;“教育方针”反映的则是国家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定位于教育事业在国家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c.“教育目的”是目标,“教育方针”是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通过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教育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教育方针”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教育工作当前必须落实的要求,具有不可回避性和现实针对性。一般而言,“教育目的”的实现,要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达到。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教育目的一般由以下四个层次构成:
①目标体系的四个层次
a.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代表着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遵循和实现的总要求,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质量规格。
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总目的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这个层次的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需要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这个层次的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
②教育目的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从教育目的到教学目标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只有实现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育总目的的要求;反过来,从教学目标到教育目的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关系,上一个层次的教育目标是下一个层次教育目标的依据、任务和方向,对下一个层次目标起制约和指导作用,而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
(2)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①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的规定;
②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的规定。
在教育目的的两部分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没有人的身心素质的发展与提高,社会价值也无法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它是指任何形式的教育目的,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
(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性作用,因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此外,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
(2)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原因在于:
①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②只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才能将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
③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在把教育目的具体转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不能不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和经验储备;
④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必须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制订教育目的时,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从其可行性角度来认识问题的,真正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还是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概述
①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教育者将所处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活动的意向、动机、目的,都要经过人的意识的中介、思考与决策,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教育目的的确立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理想的人的形象的构建。
②教育价值的分类
a.从哲学的角度看,教育价值可以分为两大类:教育的内在价值与教育的外在价值。
b.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价值类型两分法的是杜威。杜威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杜威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来说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
c.英美教育哲学家在给教育价值分类时,主要根据人们所选择的教育目的的不同,将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外在价值分别解释为教育的理想价值和教育的工具价值。教育的理想价值是指教育重视个人、个性发展的价值,一切教育活动或教育内容都是围绕人的发展这一理想目标而确立的;教育的工具价值,是指教育重视对社会发展的价值,特别强调教育所培养的人要合乎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教育价值的大小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文明进步的程度来衡量的。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应注重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还是应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由此,构成了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①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以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等为代表。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其主要观点有:
a.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订的,教育的真谛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发展;
b.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c.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把个人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
②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以德国哲学家那托尔普、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等人为代表。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主要有以下观点:
a.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b.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c.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借鉴价值的。但它完全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是不正确的、必须避免的、片面的思维方式。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在继承和发展历史上有关理论基础上的新的探索和科学概括,是人们制订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今天,为人们确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并向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过渡”这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依据。
(1)含义
关于人的发展问题,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做出了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并创立了科学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一学说是他全部理论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实践的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2)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
②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包含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般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在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