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810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华南理工大学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科目代码:810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群众路线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

3.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4.人的本质

二、辨析下列观点的正误(每小题6分,共24分)

1.有人认为:“今天,即使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也应该坚持灌输论。”

2.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国间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消亡。

3.有人认为:“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了。”

4.有人认为:“大学生沉溺网络世界,是大学生异化的表现。”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要说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2.简要说明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简要说明现代社会环境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机遇和挑战。

4.简要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四、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论述“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意义和价值。

2.谈谈“中国梦”的提出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推动作用。

参考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

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试卷上做答无效,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科目代码:810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群众路线

答: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形成的群众路线,主要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共产党人制定政策的基础,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我们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与认识路线相一致的我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路线。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

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是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始终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这一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当前,方向性原则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与中国共产党的纲领与宗旨相一致。

3.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部门、主管机构及其管理人员,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4.人的本质

答:“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表达。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它随着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辨析下列观点的正误(每小题6分,共24分)

1.有人认为:“今天,即使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也应该坚持灌输论。”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1)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学说。它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任务、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

(2)今天,国际国内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灌输的理论、原则非但没有过时,而且对灌输的要求更高了,灌输的条件也比革命年代好多了。我们要坚决反对自发论,坚持灌输的原则,改进灌输的方法,大力弘扬主旋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自觉成分的作用,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国间意识形态的斗争日趋消亡。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意识形态斗争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国际上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内存在不同阶级、阶层,就会存在意识形态斗争。“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国家走向了消亡,阶级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才会最终走向彻底终结。”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国间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没有消亡。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但主导权却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手中。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向全球扩张。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壮大,建立在西方霸权体系之上的不公正不合理秩序已经、正在并将不断改变。这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大国垄断资产阶级和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不愿看到和难以接受的,它们必将采取一切手段来继续保持其霸主地位,从而维护其“既得利益”。西方国家致力于推进以西方为霸主的单极世界秩序,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打破西方权霸,构建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这一矛盾必须会反映到意识形态斗争中来,必然会表现为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较量。

3.有人认为:“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了。”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党的光荣传统。在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艰苦奋斗精神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仍然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坚持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这种情况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基本国情决定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能是渐进的,我们需要提倡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合理的健康的消费。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合理地安排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把宝贵的资源和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使其更快地发展,也才能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困难甚至挫折。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有可能被困难吓倒,在挫折面前止步。只有动员全体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踏实苦干,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由此可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4.有人认为:“大学生沉溺网络世界,是大学生异化的表现。”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1)近代启蒙运动以来的科技大发展和人们对它的错误理解与运用所导致的工具理性的猖獗和价值理性的迷失,造成了“人被符号化”、“人被抽象化”、“人被工具化”、“人被非个性化”等多重异化。网络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本是人的发明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表现。同时,由于网络丰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网络也体现了人的本质的发展。如今,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宿舍都建立了完善的网络,网络以其固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快捷性,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

(2)然而,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网络的虚拟性,网络上的黄色等不健康信息,网络游戏,使得许多大学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虫、网络成瘾综合症患者。这些不良信息使大学生产生异化。

(3)创造性是大学生主体性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当今的高等教育应该着力培养的,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然而,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大学生会把相当大一部分学习任务交由网络来完成。其集中体现是在论文的写作方面,他们利用网络,通过复制、粘贴来完成老师布置的论文。少有自己的思考,长此下去,自己的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阻碍,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创造性日渐萎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异化。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要说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答: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1)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社会环境因素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在主客体因素都与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相一致、相协调的条件下,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才能顺利地内化为人的意识,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是在主体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客观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才有可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而主体的思想品德认识,只有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转化为思想品德行为及行为习惯,才是有意义的,才可以看做是某一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完结。

(2)人的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得以发展的根据。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体自身的知、情、意、信、行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是相互平衡的。但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在很多时候,很多人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上并不完全一致和平衡,因而诸要素之间就会产生矛盾。教育者的重要责任,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这种矛盾,并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思想斗争,促使其内在心理要素逐步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主体当前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个过程表现为“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显然,在这一运动过程中,主体当前对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的思想品德状态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其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开展积极的思想矛盾斗争,使社会要求在其矛盾运动中占主导地位,以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2.简要说明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答: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多种形式的大众传播手段,可分为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传播媒介形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现代社会的人们少有不接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它们,有的甚至依赖它们,与各种传播媒介“为伴”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情况使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例如,过去人们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获得大多数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而今天人们则可以事实上也更多地从大众传播媒介中接触思想政治信息。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注意通过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和规范,以对人们施加广泛而有力的影响。

(2)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

这种舆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舆论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促使人们形成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不良的社会舆论则会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当然不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这一情况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筛选和解释功能相联系。“大众传播是通过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新闻媒介对事实的选择和解释就是这种理解的体现。媒介‘传播’的世界不是世界本身,而是已经被选择和解释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可能是扭曲的、变形的,但它总是被当作真实存在的世界传播给受众。在大众传播无孔不入的今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媒介对世界的选择和解释。”思想品德信息本身属于价值信息范畴,大众传播媒介要传播哪一类品德信息,对这类品德信息作何种解释都鲜明地体现着宣传者的价值导向,而这种价值导向与大众传媒的传播强度和广度相结合就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环境。这种强大的社会舆论导向和舆论环境又使得生活于其中的“受众”,能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在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这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选择压力,促使人们去选择和接受那些社会大力提倡、大力宣传的思想文化信息,从而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3.简要说明现代社会环境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机遇和挑战。

答:社会环境,是指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大众传播媒介等宏观因素。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环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生活条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经济基础,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由经济制度决定的经济生活条件尤其是个人的经济生活条件,对人们的思想品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讲,经济生活条件好,或是生活不断改善,会使人们更好地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更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反之,则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

(2)政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机遇和挑战

政治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与现实的政治状况。社会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思想关系的物质手段,是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政治制度的核心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也就是由谁当家作主。因而政治制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根本的影响和制约,决定着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权。在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根本规定无疑有助于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的形成,有助于人们的思想品德朝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但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确立以后,还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制度特别是具体制度的规定和实施之间有可能出现一定的距离,会产生一些问题,由此形成的现实政治状况更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3)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通过下列特征表现出来的。

属人性。文化环境体现着、孕育着人类的理想和超越自然的发展能力,它在本质上是指向人、塑造人的。

社会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社会文化圈的产物,每一个人在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受制于这种社会文化背景。

创造性。创造性是指文化环境可以由人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利用和改造,以形成符合培养合格社会成员需要的新文化环境的属性。而文化环境一经形成,就会通过各种形式介入人们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

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着特定时代的要求,与它所处的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要注意文化环境的时代性特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其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人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复杂性。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构成文化环境的诸因素中,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良性与恶性的因素总是混杂在一起,从而使文化环境对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复杂的文化环境会对人的成长造成某些困扰,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某些干扰。注意文化环境的复杂性,发挥文化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引导人们朝社会要求的方向顺利发展,是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机遇和挑战。

(4)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机遇和挑战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多种形式的大众传播手段,可分为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和电子媒介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系统的重要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环境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导向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大众传播媒介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而复杂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大众传播媒介形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注意通过传播媒介传播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和规范,以对人们施加广泛而有力的影响。

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会形成一种舆论环境。良好的舆论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促使人们形成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而不良的社会舆论则会削弱甚至抵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当然不利于人们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4.简要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世界观教育

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带有根本性的教育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完整、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主要就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2)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是人们对国家的政治关系、政治活动的根本观点。就我国现阶段而言,政治观是特指人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所持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方法。主要包括基本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政治观是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进行正确的政治观教育,无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3)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总的态度。它主要回答人生的价值、目的是什么,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等问题。人生观决定着人生道路的选择,规定着人生发展的方向。在阶级社会里,各种人生观都带有阶级的烙印。无产阶级的人生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人生观。人生观教育主要包括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4)法制观教育

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任务。法制观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遵守纪律的教育。

(5)道德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内在地要求对人们坚持不懈地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观教育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恋爱婚姻家庭道德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四、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论述“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意义和价值。

答: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新形势下,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育人思想的正确扬弃;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对我国教育事业长期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方针的表述中首次提出的“立德树人”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含义:

“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本质的最新认识。作为人类社会现象的教育,其本质是培养人,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认识。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无疑是对教育如何培养人这一本质的新认识。

“立德树人”揭示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强调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要求,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促进人的社会属性,即道德属性的成长,这是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

“立德树人”揭示了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强调德性成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历来强调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报告关于“立德树人”的表述,突出强调了德性成长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体现了党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

(2)“立德树人”教育观的现实价值意义:

立德树人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党的教育方针从一贯强调“全面发展”,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在坚持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并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或者说,用“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统率“全面发展”,这是对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重大发展。这一重大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立德树人是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加快建立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特别重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尤其重视德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这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规律。

立德树人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在这里,“立德树人”既是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人民满意教育的评判标准。

立德树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和国家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有学上”这一突出矛盾、加快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关注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始终强调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指明了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的中心是素质教育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是把“立德树人”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举措。

2.谈谈“中国梦”的提出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推动作用。

答: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国梦”的提出对社会和个人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1)“中国梦”的提出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也明显增强,但理想信念却逐渐淡化、道德水准渐渐下降,拜金主义滋生,享乐主义蔓延。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得到强烈的反响,一方面说明它切切实实抓住了当前我国社会问题的要害,另一方面说明它反映了群众的内在要求与强烈愿望。也许这些要求与愿望一段时间以来已经被不少人渐渐淡忘,也许这些要求与愿望已经被部分人潜隐到无意识之中。但它一经提出,就像一道普照之光重新点燃了人们内在的迫切渴望,并以此迸发出更大的理想与愿望。

近年来,我国的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与矛盾冲突不断加深,改革到了“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的地步。若只用利益方式去解决利益矛盾,其中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可如果能把利益与理想、物质驱动与精神驱动有效结合起来,可能会使改革的难度小一些、成本低一些、效率高一些。当然,不是任何精神与理想力量都能够很快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的,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深得民心的精神、理想才可能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中国梦虽然是自上而下提出的,但它反映的是党、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心愿,深得人民的喜爱与追捧。因此,它一经被人们广为接受并自觉化为行动指南,就会汇成一股强大的物质洪流,有力推动我国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2)“中国梦”的提出对个人的推动作用

中国梦是幸福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民族梦只有同个人梦融合统一起来,梦想才有生命、根基和力量。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三个共同享有”,阐明了民族的责任和价值对于个体的意义,表达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个人梦与民族梦的一致性。中国梦把人民幸福指数纳入了内涵概括,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中国梦最富有生命力的构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与民心归依相统一,体现了外在的物质环境建设与内在的社会大众感受相统一,充满了浓浓的亲切感、现实感。

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中国梦的构建,为每个公民追逐梦想提供了干事创业的平台。“中国梦”关乎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凝聚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造者。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够为个人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为个人利益的实现提供最佳条件,推动个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