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
第一章 社会保障概论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石
1.经济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经济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外社会保障发展实践进程已经揭示出,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其实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而经济学中的选择理论则充当着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理论基础。
(2)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理论方法
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理论(如收入分配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就业理论、贫困理论等)都有助于解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的某些政策与技术选择难题。
(3)经济学特有的视角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政策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确保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从空想主义进化到理性发展阶段
经济学的共同特点就是假设人都是理性人,以经济效用为出发点,强调市场与效率,等等。这一思维定势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基于社会公平而得以创立并得到普遍发展的规律,但对于更加科学地研究社会保障问题和选择社会保障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社会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社会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基石,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问题通常构成社会保障制度指向的对象,社会学所揭示的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进步的追求,更是直接构成了社会保障的重要理论源泉。
社会学是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如果从社会保障的出发点与追求目标来考虑,则社会学无疑是社会保障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具体表现为:
①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诸如养老、医疗、贫困、灾害等诸种社会问题的客观存在,并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机制才能获得解决。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通常被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和重要标志。
③社会学还构成了社会保障理论发展进程中最早的和最直接的渊源,如人道主义、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传统就是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和最初的理论源泉,等等。
(2)社会学研究的社会问题、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价值、社会进步、家庭与社区、社会化、社会阶层与人口问题等,不仅为社会保障研究奠定了必要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直接指导着社会保障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的发展。
3.政治学对社会保障的理论贡献
(1)政治学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体系,对社会保障起着理论基石的作用
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如国家与社会、民主与法制、人权与主权、政党与政权、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决策与行政、权力与腐败、发展与稳定等,均是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必然地要涉及的基础理论问题。
(2)政治学关注的核心领域中,几乎均与社会保障有着密切的联系
①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与社会承担责任的面孔出现,而民主不仅帮助许多国家选择了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也使这一制度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
②在世界各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不仅属于法制建设的内容,而且是被法制化了的事业;
③社会保障的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保障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而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各国的多样化发展则又与主权及主权所涉及的人权联系在一起;
④不同的政党与政权对社会保障的不同主张,表明了推进或者改良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党与政权的重要使命;
⑤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问题,则是重新处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发展与稳定的关等等。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
1.社会保障的含义
(1)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涉及社会产品的再分配问题,一个完整的社会产品分配过程必然要将对社会保障的分配包括在内。
(2)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市场经济下政府介入社会保障获得了“合法性”
(3)社会保障最重要的责任主体是政府
(4)社会保障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社会保障不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它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又具有私人产品的特征,是一种混合产品。
(5)社会保障是有限度的
政府为克服市场失灵而介入社会保障,这同时也为社会保障规范了限度,即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介入。
2.社会保障的特点
(1)强制性
社会保障的强制性是通过国家专门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国家凭借国家权力,对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保障加以规范,并使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公平性
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机会是均等的;
②社会保障通过征税或缴费等手段,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通过转移支付,使得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整个社会收入分配更趋公平。
(3)全民性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只要符合社会保障的条件,就有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
(4)最低保障性
政府所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以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准为原则的。
3.社会保障的性质
(1)社会保障的一般属性
它是国民收入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则是劳动力再生产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法定的分配制度。
(2)社会保障的社会属性
社会保障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不同的。这是因为社会保障是消费品的一种分配关系,它从属于占统治地位的分配方式,其社会属性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体现。
(3)社会保障的劳动属性
关于社会保障的劳动属性即它属于必要劳动还是属于剩余劳动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按照社会保障的不同部分进行具体分析。
①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障(包括职工福利)属于必要劳动;
②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和不与劳动挂钩的社会保障项目,如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属于剩余劳动。
4.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1)就业保障与社会保险适当分离的原则
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必须实行社会化,并与单位就业分离。
企业和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和部分的社会保险基金,而在社会范围内组织和负责社会保险,改企业保险为社会保险,以形成独立的社会保险体系。
不论劳动者是否在单位就业,也不管在哪种所有制单位中就业,或从事非正规就业,当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生存发生困难时,社会就给予一定收入保障,以保证其基本的生活需要。
(2)机会均等、平等分配的原则
社会保障的分配方式,是弥补市场机制和按劳分配造成的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的悬殊,实现公平分配的重要机制。通过社会保障,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和按劳分配的不足,缓解市场机制造成的不公平,实现一定程度的平等分配。
(3)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4)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社会保障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即不能单方面地强调社会保障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应该随时注意社会保障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因素。必须建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有机增长、适度保障的制度构架。
(5)保障基本需要的原则
由国家为主体组织和举办的社会保障是属于法定的基本保障,其基本职能是保障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使他们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及失业时,能够从社会保障方面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基本的医疗和药品,从而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
(6)多重保障的原则
多重保障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多元的保障主体;②多渠道的筹资形式;③③多层次的保障结构。
三、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基本保障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和失业时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赡养的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基本医疗需求在物质上给予社会性帮助和保障的形式和制度。
①社会保险的对象——正在劳动或已经劳动过的劳动者;
②资金来源——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的扣除和储存;
③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前提是以对社会履行了劳动义务为前提。
举办社会保险事业,是政府对劳动者履行的社会责任,是劳动者应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2)社会救助
①社会救助的定义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和失去生活来源的人,以及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者给予短期或长期的物质帮助的制度。
②社会救济的对象
主要是社会孤老、孤儿、失去赡养人的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劳动力少而人口多或因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的人,有劳动能力但目前尚无工作,生活发生困难的人,以及领取失业救济超过了期限而又符合领取社会救济的失业者。
(3)优抚安置
①优抚安置的定义
优抚是优待和抚恤的简称,它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规对那些为保卫国家的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优抚对象在物质上给予优待和抚恤。
安置,是国家和社会对复员退伍军人在生活和就业上给予妥善的安排和照顾。
优抚安置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②社会优抚的对象
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病故,失踪军人家属,革命军人家属,革命残疾军人,带病回乡的复员退伍军人,革命残疾工作人员,以及参战负伤致残的民兵、民工等。
优抚是国家和社会对优抚对象的一种补偿和政治褒扬。
③优抚安置的意义
通过优抚安置,增强群众的国防观念,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帮助烈属、军属和残疾军人等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复员退伍军人解决工作问题,从而鼓舞部队士气。
(4)社会福利
①社会福利的定义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各单位)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性的补给,以及举办供全体社会成员享受的各种福利事业。
②社会福利的特点
a.服务对象遍及全体社会成员;
b.免费或低费提供服务;
c.国家和社会力量出资举办。
③社会福利的内容
a.国家为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性补贴;
b.用于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社会福利设施;
c.职工单位建立的各种补贴和集体福利设施;
d.国家和社会为残疾人和无劳动与生活能力的人举办的福利工厂、孤儿院、养老院等特殊福利事业;
e.社区为老年人、儿童、残疾者以及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服务。
2.补充保障
(1)单位补充保障
单位补充保障是由用人单位根据经济效益的好坏和承受能力的大小,自愿出资为职工投保的补充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企业投资的资金一部分根据政府规定的比例列入成本,一部分在自有资金中列支。
(2)社会互助保障
①社会互助的定义
社会互助,是指由政府提倡引导,企业或社会团体组织举办,社会成员自愿进行互助互济的一种保障制度。
②社会互助保障的形式
社会互助保障主要有企业和单位内部的职工互助会,行业和地区工会举办的职工保障互助会,社会团体举办的帮困基金组织,农村居民组织的保险合作社,以及社会组织开展的劳务、实物及现金的互助帮困活动及成立的互助帮困组织。
③社会互助保障的资金来源
社会互助保障的资金一般由参加者缴纳,有的单位行政和工会予以资助,有的是由社会团体出资资助或社会各界人士捐助。
(3)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①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的定义
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是指为了培养个人自我保障意识,发挥个人自我保障的积极性,将平时,即健康时、在业时、年轻时创造的价值和获取收入的一部分积累储存起来,在生病时、失业时、年老时用于生活和医疗需要,弥补基本保险和企业补充保险的不足,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参与个人储蓄积累保障者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享受较高的保障待遇。
②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的特点——实行个人自愿原则
a.缴费储蓄多少由个人根据自身收入确定,国家在一定额度内给予一定的优惠,如给予免税和优惠利率;
b.企业也可采取优惠措施,如予以适当的补贴;
c.一般在被保人符合领取保险待遇时一次性发还或分期、分批给付。
四、社会保障与公共政策
1.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就业与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改革的“减震器”,对促进就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业促进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尤其是失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就业率的提高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发挥着重要作用。
(1)社会保障促进就业
①社会保障通过为陷入生活困境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使劳动者能够在维护体面的情形下尽快渡过难关,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社会,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积极就业。
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教育福利的实施和对劳动者的职业与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能力,使之能够应付繁复多变的市场风险。
③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失业,可以缩短劳动者的失业周期,提高就业率。
(2)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发展
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的发展离不开就业。①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风险,为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和规模要求。②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和运行的经济和财政支援。
(3)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措施
①通过建立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②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
③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
2.社会保障与消灭贫困
(1)社会救助直接面向贫困人口,可以缓解贫困
社会救助为解除贫困人口及遭遇灾祸的人们提供着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会直接起到缓解贫困的作用。
(2)社会保险主要面向劳动者,事实上直接起到预防贫困和减少贫困的作用
社会保险解除的是人们的后顾之忧,起到的是防止与减少贫困的直接作用。
(3)社会福利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实现全体国民共享发展成果
(4)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再分配政策,可以调节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
通过让高收入者多做贡献、低收入者和贫困家庭享受较多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它缩小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缓解了现实社会中的相对贫困。它还通过平抑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曲线,调节其不同生命周期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
(1)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保障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促进功能尚未得到发挥,但计划生育政策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却日益严峻化。
①计划生育在减少人口的同时,必然加速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进而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保险)的赡养率,成为影响社会保障财务状况的重要原因。
a.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无疑加重了社会保障财政负担,成为基金收不抵支的重要原因。
b.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着社会保障的财务机制,使统账结合的特殊部分积累制成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选择。
②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另一个后果,是使我国的家庭结构走向核心化和小型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和家庭保障方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战,也对养老、医疗照顾、社会化的服务设施以及社会保障人文关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社会保障制度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通过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和社会化的福利服务设施,使人们从“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起现代化的家庭观,可以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实施。
4.社会保障与国民教育
社会保障与国民教育的发展是互促互助的关系,社会保障中教育福利的实施维护了教育的公平性,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巩固和完善。
(1)社会保障制度对国民教育的影响
①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全面的国民保障系统,教育福利构成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利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②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提供的经济保障客观上起到了保障其子女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各种具有福利性的职业培训等又使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2)国民教育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国民教育的发展,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成为劳动者劳动技能提高的关键因素,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必将大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最基本的活力源泉。
5.社会保障与家庭政策
社会保障与家庭政策不但具有相同的发展目标,而且在许多项目和制度安排上也是一致的。
(1)社会保障对家庭政策的影响
①通过各项措施,为社会成员提供的经济和服务援助,不但有力地缓解和消除了家庭贫困、促进了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改善,而且在维护家庭人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通过国民教育福利,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家庭的素质。
③通过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使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机会和能力成为劳动者,对已消除家庭性别歧视发挥重要作用,
(3)家庭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①家庭作为社会成员赖以生存和依附的最基本单位,社会保障政策目标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依赖于家庭政策的落实。
②家庭还承担着家庭成员之间年老、伤残照顾等基本的任务,这实际上减轻了社会保障的负担。
③家庭作为人和社会之间的社会化媒介,通过促进对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尊重以及良好的公民道德的形成,起着加强社会融合的作用,这无疑与社会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