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4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填空

1.《论衡》的作者________。

【答案】王充

【解析】《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所作,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作者在其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为武器,批判了当时社会盛行的天人感应说和谶纬迷信。

2.杜少卿是________中的人物。

【答案】《儒林外史》

【解析】杜少卿是中国古典讽刺文学名著《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与庄绍光同为正面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自况。

3.最能代表“五四”新文学狂飙突进精神的诗集________。

【答案】《女神》

【解析】《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它还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赞美光明新生的精神。

4.第一次文代会时间_____年_____月。

【答案】1949;7

【解析】1949年7月2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南方各省势如破竹的进军声中,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中华民族历史即将揭开光辉一页的日子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举行。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历史的结束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历史的开始。

5.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中________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

【答案】欧里庇得斯

【解析】欧里庇得斯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并称为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一生共创作了九十多部作品。欧里庇得斯热心研究哲学,故有“舞台上的哲学家”称号,思想更具民主性。《美狄亚》和《特洛伊妇女》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6.文艺学分为文学批评、文学史、________。

【答案】文学史

【解析】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7.对话中的合作准则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________。

【答案】方式准则

【解析】“合作准则”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是指交际双方为使会话、合作顺利进行,以达到共同的沟通目的而必须相互配合,共同遵循的某些准则。这一准则包括四个范畴: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8.语法结构类型包括孤立语、黏着语、复综语、________。

【答案】屈折语

【解析】根据语法结构特点给世界上的语言分类,是语言分类的一种重要方式。19世纪时西方人主要依据构词形态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

9.但丁的《新生》是诗歌与________的合集。

【答案】散文

【解析】《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体现了温柔的新体的最高成就,开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但丁写了一系列抒情诗来表达对贝娅特丽丝纯真的爱,并寄托哀思,他把这31首诗用散文加以连缀,结集为《新生》。

二、名词解释

1.慢词

答:慢词是指依曲调舒缓的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是宋词的一种体式。它与小令都是宋代词人最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相对于“急曲子”而言,慢与急则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也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2.问题小说

答: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年形成的一种探讨一些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类型或题材热。以文学研究会成员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人为代表。一般来说,凡是明确地接触某一社会现实或是人生现象,有意识地提出问题、甚至试图解答问题的小说,都可谓之“问题小说”。“五四”启蒙思想及欧洲文学、俄国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这些作家关注社会人生,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其题材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从而实现了该派“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主张,有些还涉及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等。代表作品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庐隐的《灵魂可以卖么》,王统照的《沉思》等。

3.句类

答:句类是指句子按照不同语气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型,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每种句类在结构形式上有特殊的标志,在语用功能上也都有其特殊的作用。陈述句用来向听话人报道一件事情,语调平直,句尾略降,在书面上用句号表示停顿,可以带语气词,也可以不带语气词。常带的语气词有“的、了、嘛、啊、呢、罢了”等。疑问句包括疑惑和询问双重意义。一个疑问句,通常是既疑且问,但可以疑而不问,也可以问而不疑。向听话人提出要求,希望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叫祈使句。祈使句的主语限于第二人称代词、包括式的第一人称复数和称谓词,但是经常省略。感叹句的句子形式在书面上跟一般的陈述句一样,但句尾用了感叹号;口语中语调是先升后降,并且音量加大。

4.荒诞派戏剧

答: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就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5.文学风格

答: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它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由作者的情感体验、创作倾向、个性心理、艺术修养、时代影响、阶级影响、风格表现、文学表现等因素决定。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三、简答题(五选三)

1.如何理解《西游记》的“游戏之作”?

答:《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地抒写现实生活,也不类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西游记》神幻奇异的故事之中,除诙谐滑稽的笔墨之外,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于“戏笔中存至理”,是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把西游记当作“游戏”或“玩世”之作是《西游记》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主张。早在明清时期,批评者便根据古代文化传统提出“游戏说”,后经五四时期胡适、鲁迅等现代新文学大师的大力提倡,至改革开放时期又有吴圣昔等研究者重提。这种主张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审美游戏

作者吴承恩科场不得意,为人倔强不阿谀,这种生活际遇使得他对科举与官场的腐朽以及社会的黑暗有着相当深广的体验与认识,《西游记》是他游戏冲动的产物,是他通过审美游戏来表现他对人生与社会的理解。

(2)人物塑造

以孙悟空为例子,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作家的审美理想,表现出了一种天真活泼、藐视一切的性格特点,其形象就是作者心中童真难泯的成人梦,在对孙悟空的审美意象中,人们会在有意无意间发现或回到童年。

(3)神幻世界的构造

《西游记》于“游戏之中暗含密谛”,在神幻诙谐之中蕴含着哲理。这个哲理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这部小说表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想象的、神话的意象世界。它逗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开启人们的想象力,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

答:《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也是鲁迅小说现代性的实践的代表作。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创作特点:

(1)用日记体形式来表达思想内容,构思精巧,创造了狂人形象

面对敌人的凶残狡猾,狂人坚持了韧性的战斗精神,他质问一个帮凶吃人的事,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尖锐之声,表现了狂人对封建制度的大胆否定。狂人认真思考问题,遇事寻根究底,对中国的历史和社会有独到深入的理解。

(2)根据狂人的特点,巧妙运用象征和双关的手法来表达主题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说的“吃人”和鲁迅认识到的“吃人”具体含义相差甚远,一个指肉体上,一个指精神上,但是语言的形式却完全相同,都是说的“吃人”。作者要揭示的真理,正好在这一点上与狂人的语言叠合起来。读者的思维活动,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作品显得韵味无穷。

(3)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像传神的写意画,作品节奏明快

白描是鲁迅塑造狂人形象的重要手法。鲁迅没有采用静止的长段心理描写,而是用极少的语句,把狂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了。

(4)文章的结构严谨,体现了现代主义审美追求

作品采用了复义手法,前面有一段文言文写到狂人已经大病痊愈,顺从了现实的环境,去某地当官了。而后面的白话文才开始写狂人的“病例”,借狂人之手揭示出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这种结构使作品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造成众生喧哗的效果。

总之,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吃人的总主题,几乎贯穿于其小说作品的始终。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价值,影响深远。

3.简述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答:表现主义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德国,后流行于欧美各国。其理论主张有以下两点:

(1)表现主义文学认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他们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展现内在的本质,从人的外部行为揭示内在的灵魂;善于直接表现人物的心灵体验,展现内在的生命冲动,它的出现是对注重外在客观现实描写的现实主义文学和自然主义文学的反叛。表现主义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要表现作者的“主观现实”。他们的作品流露出一种普遍的抽象化倾向,往往具有浓郁深厚的象征意蕴以及大量通过主观幻觉、梦境和错觉,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来表现生活。

(2)表现主义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戏剧领域,表现主义戏剧常常以荒诞的情节、离奇的舞台形象、观念化的人物和大量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瑞典戏剧家斯特林堡、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等都为其代表人物。

4.古汉语题,归类划线词的用法。

答:略。

5.文学理论的对话性与互见性。

答:略。

四、论述题(五选二)

1.论述六朝文学对唐代文学的影响。

答: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艺术特质得到充分的发展,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唐代文学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永嘉南渡开始的漫长岁月里,文学一直在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发展,带着明显的地域色彩,有待纳入统一的进程之中。唐人的贡献,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合南北文学之两长,创造了有唐一代辉煌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露出新的生机。一种活泼的、开拓的、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一幕接一幕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其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进入了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展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就文体的发展看来:

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增强了诗人的个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

一种诗化的散文即骈文的兴盛,成为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可以充分发挥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

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并因骈文的兴盛而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

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可喜的成就;

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刺激着诗人进行新的尝试,再加上其他因素,到了唐代绝句便繁荣起来;

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2)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标志着新的文学批评体系正式建立。

(3)文学政治教化作用减弱,重在抒发个人情感

文学创作的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

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2.试述“十七年文学”的特点。

答: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那时的文学史上最浓重的一笔就是政治性凌驾在文学性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中,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的盲从特征。当高昂的革命热情替代了文学的现实创造和诗意境界,自然而然也就产生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的文学规范。其特点主要有:

(1)就社会时代来说,在50到70年代,文学被看做是崇高的,与金钱、商业利益无关的“事业”。作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品则是“生活的教科书”。毛泽东的文学主张,与中国的左翼文学,都有维护“精神产品”的纯洁性的强烈欲望。在十七年,文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位置显要,作家的社会政治地位比起“旧中国”来其实有很大提升。许多知名作家,常被委以各种国家、执政党的政治职务或头衔。而文学机构(作家协会等)本身,也建构了政治权力模式的等级,提供各种职务以供分配。

(2)就创作背景来说,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思想和艺术借鉴的范围狭窄。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对中国现代作家来说是新的、重要的经验,但这些经验的开掘、表现,因文学观念和艺术素养的限制而受到严重制约。写作上传统性的那些“难题”(诸如生活经验到文学创造的转化,虚构能力和艺术构型能力等),在许多作家那里,或者没有自觉意识,或者难以寻克服的途径。

(3)就作家来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理论批评与文艺政策阐释,与对文学作品的批评难以分开。因此,重要批评家与文学界的领导者在身份上也常重合。周扬、茅盾、邵荃麟、林默涵、何其芳、张光年、陈荒煤、冯牧、李希凡、姚文元等,是这一时期活跃的批评家,他们其中的许多人,也同时是文学界的主要负责人。

(4)就写作主张来说,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多数人,认定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文学被看做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主要体现为:

他们对于文学自主、独立的观念,会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跟文学写作加以区分。

他们普遍认为,凭借着“先进的世界观”,作家能够正确地认识、把握客观生活和人的生命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他们所实践的革命和文学,正是体现并阐释着这一发展规律的。

因而,不存在令他们困惑的悖谬情境,也不可能会有神秘、不可知的领域。明确的目标感和乐观精神,必然是他们作品的基调。

(5)就题材来说,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种:

歌颂、回忆、斗争;

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因此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是不高的,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也呈现一些程式化的倾向。代表作品中,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梁斌《红旗谱》;诗歌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话剧有老舍的《茶馆》、郭沫若《蔡文姬》等。

3.浮士德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答:《浮士德》是歌德根据十六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歌德六十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作品通过浮士德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生及其意义的一生,再现了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德国社会,乐观地阐明了人类终将战胜种种迷误获得最后真理的思想,形象地记录了欧洲文艺复兴三百年多年来资产阶级细想文化的发展历程。浮士德既是带有作者精神自传特征的人物形象,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典型,还是整个人类的代表。

(1)作为资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浮士德既反映了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特有的局限性。

从歌德自我的精神探索和欧洲知识分子奋斗历程中,歌德提炼出来五个阶段,以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进取精神一以贯之,推动浮士德一一经过具有代表性的五个探索阶段,概括了欧洲自宗教改革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人生、追求真理的整个历程。

在探索的过程中,浮士德只是满足于个人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也只局限于思想领域,一旦面临现实困境就选择逃避而不是反抗,其最后的理性王国也是建立在掠夺和占有的基础上,客观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阶级本质。

(2)浮士德又是人类的代表,概括了人类积极进取的精神,反映了人性的双重性。

浮士德的探索“囊括着人类的全部历史”。他虽然历经挫折,但他积极探索,表现出一种向善的精神。其死后灵魂被上帝带上天国,彰显的是对其一心向善之精神的褒奖。同时,浮士德身上也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存在着善与恶、灵与肉的冲突。一方面,他不满足于既有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也时常沉迷于名利、地位和权势之中,虽然最后摆脱了现实诱惑和个人欲求的束缚,但是他抵达理想世界的曲折过程本身就说明了其人性内在冲突的存在。

浮士德身上的这种“灵”与“肉”的矛盾,“善”与“恶”的斗争,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体现了歌德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也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以及歌德对人类终将走向至善的坚定信念。

(3)浮士德是积极进取精神、美好善良人性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者和胜利者。

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浮士德最后是以悲剧结束了他的人生探索,在与魔鬼的化身梅菲斯特的赌赛中输掉。但是,从人类发展历史的精神层面来看,他的失败却反衬了其精神的超越性。他不停地探索,经历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并在最后将个人追求与民众幸福联系在一起,从劳动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谛。虽然最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的精神却代表了人类进步的动力,他的奋斗“囊括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正是因为如此,上帝就人类的灵魂是否得救而与魔鬼进行了赌赛,最后以上帝的获胜结束。当上帝把浮士德的灵魂从魔鬼那里抢走的时候,是浮土德精神获得永恒生命的时刻,也是对人类不断进取的精神的褒奖。

通过浮士德形象和他一生不断的探索,歌德不仅总结了自己精神的发展历史,也象征性地反映了自宗教改革以来西方进步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概括了人类的生存境遇、历史的发展进程,提炼出不断进取、立足现实、肯定人生的斗争精神,并且予以象征性地再现与肯定。

总之,浮士德的探索追求和人生体验,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知识分子深刻的心路历程,克服矛盾,排除困难,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从中也可以看到歌德本人的生活经历与理想发展的过程,是歌德一生的智慧总结,更是欧洲一代甚至永远的智慧总结。《浮士德》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