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MAP)考试专用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你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说明你意识到了它们。同样,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等等。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这种控制和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即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二)意识的功能

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意识的产生增加了个体生存的机会,使人们能把有目的的意志行为建立在对现实性的最佳解释和最佳决策的基础上,使人们能够把握感知觉信息的意义。具体而言,意识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客体的观察和觉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

(2)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

(3)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人们正是通过意识,分析因果关系,想像当前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人们预期的目标来指引行为的。

2.对主体的控制和调节

人们在经验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分析客体和事件,并能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3.帮助人们生存和构建社会文化

人类的许多意识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使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人产生共感,从而避免了许多可能的冲突,有助于人们之间的和平相处和生存。同时这种意识的同感效应也是构建人类共同文化的基础。

(三)睡眠与梦

睡眠与梦是重要的意识状态。

1.睡眠

睡眠时的意识状态不同于清醒时的状态。当代心理学研究已大大加深了人们对睡眠的理解。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学者们对睡眠的功能有不同的解释。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而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避免消耗能量,以及在一天中不能适应的那段时间里避免受到伤害;还有人解释为是为了维持生理节律,即由生理时钟决定的。

由脑电图的研究可将睡眠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这一阶段又包含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其持续时间约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段,个体较难被唤醒。其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第三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时,即深度睡眠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第三、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

(2)快速眼动睡眠

前四个阶段的睡眠大约要经过1个小时到90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并很容易惊醒。接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时候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作左右上下运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睡眠者在这个时候醒来通常会报告说他正在做梦。另外心律和血压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如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而肌肉则依然松软。

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一般持续5分钟至10分钟,再经过大约90分钟后,会有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通常长于第一次。在这种周期性的循环中,当黎明临近时,第三阶段与第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总之,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的快速眼动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大约持续10分钟,而最后一次则长达1小时。

2.梦

梦是指睡眠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态下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像活动。长期以来,对梦的功能的解释一直存在分歧。

(1)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

(2)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便成为梦境。

(3)生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的过程。

二、注意过程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二)注意的特征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

1.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2.集中性: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密不可分。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这时候,他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就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三)选择性注意

1.选择性注意的含义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的现象。对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可以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另一类刺激,以及选择的具体过程等。

对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其典型方法是采用双耳分听实验,即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

2.注意选择功能的相关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

(1)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2)衰减理论

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3)后期选择理论

后期选择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等人提出了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就是多阶段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的两个主要假设是:

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

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多阶段选择理论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