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综合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2 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  )的具体实践。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文化本位价值取向

D.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答案】D

【解析】马克思对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憧憬虽然是指向共产主义阶段的,但是马克思同时坚定地认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所以,不同历史阶段应当理解为人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2.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即(  )。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技术教育

【答案】B

【解析】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问题是(  )。

A.价值取向问题

B.个人发展问题

C.思想方法问题

D.社会发展问题

【答案】A

【解析】教育目的就其本质来说,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教育目的主要受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历史背景的制约。同时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也是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涉及到价值的取舍和建立。

4.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

A.陈述式

B.例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表式

【答案】D

【解析】泰勒在教育目标的表达上与以往的做法差异很大。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采用二维图表的方式,以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行为两方面为基本维度,通过制定图表的方式呈现,使教学目标得到了良好的陈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5.整合了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的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法规

C.评价目的

D.教育目的

【答案】D

【解析】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当具体评价标准有违教育目的时,就需要对具体评价标准做出修正。

二、填空题

1.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主要领域:一是________的;二是________的;三是动作技能的。

【答案】认知;情感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________,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________。

【答案】根本特点;质量标准

3.在西方国家,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涉及的最基本问题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价值取向问题。

【答案】人本位;社会本位

4.教育目的是教育的________,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答案】出发点

5.教育目的层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泰勒模式

答:泰勒模式又称“行为目标模式”,它是美国教育家泰勒提出的一种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他把教育方案、计划的目标用学生的特殊成就来表示,并把这一行为目标当作从事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按照该模式,预定目标决定教育活动,而教育评价就是判断实际教育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再通过信息反馈,促进实际工作尽可能逼近目标。其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简明易懂,很长时期内在教育评价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四、简答题

1.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答: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可以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1)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虽然有较明显的主观性,但是一个合理的教育目的总是要受客观条件的最终制约,接受社会发展的最终检验。所以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应有它的客观依据。

(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与价值取向相比,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主要是指受生产力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制约,受历史发展进程的制约。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教育目的制定的重要制约因素。

2.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答: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历史上各教育学家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不同,对教育目的亦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可以将其分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调和”论。

(1)“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等。“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是教育目的的根本追求。其主要观点是: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并规定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把人作为选择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它们的观点表现得也是不尽相同。

(2)“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

“社会本位”的思想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凯兴斯泰纳、孔德和涂尔干等。其主要观点有:

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3)“调和”论

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个人与社会两者兼顾。例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学的,一是社会学的;主张“使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其主要观点是:

倡导儿童中心主义。反对脱离儿童的本能、需要、兴趣、经验对生长过程强加目的,认为这是对生长过程、教育过程的外部强制,是对儿童个性的粗暴干涉。

主张“社会中心”,强调把“教育的社会方面放在第一位”,要求教育“成为民主观念的仆人”,充当抵制所谓绝对主义、极权主义的工具。

为了兼顾这两个方面,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的主张,要“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企图通过这种“小社会”的活动保证大社会的和谐。

五、论述题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结合当前实际论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贯彻落实?

答:(1)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所不同的。在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目的的落实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促进功能,教育工作者应当特别重视教育目的的落实。教育目的的落实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目的的落实要注意人才素质的几个方面: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要培养合乎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应当特别注意人才素质的这样几个方面:

a.创造精神。即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科学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面对庞杂的信息世界.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独立分析和决策,具有取得最优效益的能力。

b.实践能力。所谓实践能力,既有学以致用,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也包括直接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学以致用不仅是巩固知识学习的需要,更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参加适度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c.开放思维。即要改变单一的思维参照系,扩大思维的空间范围,具有高度的宽容精神、开放胸怀.敢于接纳新生事物,特别要具有在国际视野中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d.崇高理想。创造精神和开放的胸怀只有与崇高的未来理想相结合才具有方向性。未来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不仅要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精神和开放思想,还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道德品质,具有为国家、社会的美好前途奋斗的精神。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必须正确处理几方面的关系:

a.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更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除了考虑落实教育目的之外,教育目标还应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以及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其规律来确立。从教育目的到教育目标的转换,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由一般到具体的实现过程。所以应当对不同学校的教育目标有正确的理解与界定。

b.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如从内容结构上说,可以理解为应当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几个方面的全面教育;如从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来说,是指应求得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对象素质的全面发展又需要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诸育并举和相互贯通。所以正确处理诸育关系对于教育目的的实现至关重要。

在诸育关系的认识上,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诸育均有相对的独立性。应当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或领域的特点实施合乎规律的教育,有重点地完成整体教育目标,同时使德、智、体、美诸育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二是现实或真正的教育应是一体的。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所分工,但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智、体、美诸育的任务,都应是德育兼智育、体育和美育工作者。只有这样,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c.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一个具体要求。全面发展的一个维度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不排斥个性发展,而且是以个人合乎本性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或平面的发展,不同个体所处环境不同,具有的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也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特长。所以,必须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的同时求得他的全面发展。

d.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在义务教育阶段,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使有特殊个性和才干的受教育者更有可能适应未来不同社会工作的需要;在义务教育完成之后,各学段的教育则都直接具有职业定向的性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终究要在一定社会中生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就必须为不同的社会岗位培养人才。如果不管不同教育的性质和实际。一味片面强调划一的全面发展,反而会葬送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阶段,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当鼓励学生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有一些直观、感性的认识,激励中小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的职业理想的实现和祖国美好的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之,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