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音乐基础理论考研题库【章节题库(含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节 宋元时期

一、选择题

1.诸宫调是汴京瓦子勾栏中,一位来自泽州(山东晋城)的民间艺人()所创。[西南大学2012年研]

A.孔三传

B.张五牛

C.董解元

D.赵德璘

【答案】A

【解析】北宋泽州艺人孔三传,是古代韵律诸宫调的发明者,堪称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

2.宋代曲子词的变体“摊破”是指(  )。

A.增加乐句-9数

B.减少乐句字数

C.增加新的乐句

D.转调或转调式

【答案】C

【解析】摊破是一种改变句式的手段,要求只改变句读,不改变或极少地改变声律结构。它不保证一定要添字。最无疑问的是把“仄平平仄仄平平”摊破成“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宋代曲子词的变体“偷声”是指(  )。

A.增加乐句字数

B.减少乐句字数

C.增加新的乐句

D.转调或转调式

【答案】B

【解析】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词乐家有减字偷声的办法。一首词的曲调虽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时,还可以对音节韵度,略有增减,使其美听。添声杨柳枝,摊破浇溪沙,这是增;减字木兰花,偷声木兰花,这是减,从音乐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声,减叫做偷声。从歌词的角度来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称摊破,减叫做减字。

4.《白石道人歌曲》中收录有两首古曲,一首为《霓裳中序第一》,另外一首的名称是(  )。

A.《醉吟商小品》

B.《古怨》

C.《越九歌》

D.《玉梅令》

【答案】A

【解析】《白石道人歌曲》一称《白石词》,是中国宋代姜夔(人称白石道人)所作的汉族词曲谱集。词调17首中,《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传统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其余皆是白石自度曲。

5.由姜夔填词的《玉梅令》,其曲调作者是(  )。

A.萧德藻

B.杨万里

C.范成大

D.辛弃疾

【答案】C

【解析】《白石道人歌曲》词调17首中,《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传统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范成大的作品,其余皆是白石自度曲。

6.宋人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称为(  )。

A.勾栏

B.大乐署

C.均容直

D.瓦舍

【答案】D

【解析】宋人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称瓦舍,又称瓦肆、瓦子;百戏杂剧演出的场所称勾栏。

7.宋代百戏杂剧的演出场所是(  )。

A.勾栏

B.瓦舍

C.神楼

D.腰棚

【答案】A

【解析】勾栏,又作勾阑或构栏,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也是宋元戏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场所,相当于现在的戏院。

8.诸宫调是宋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形式,由北宋艺人(  )所创。

A.张五牛

B.关汉卿

C.姜夔

D.孔三传

【答案】D

【解析】北宋泽州艺人孔三传,是古代韵律诸宫调的发明者,堪称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师。

9.唱赚中使用的两种曲式为缠令和(  )。

A.复赚

B.缠达

C.慢曲

D.耍令

【答案】B

【解析】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或作转踏),流传于北宋末年,为歌舞相兼之曲。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盛行于南宋。

10.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为宋代流传下来的鼓子词作品是(  )。

A.《园社市语》

B.《莺莺传》

C.《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

D.《愿成双令》

【答案】C

【解析】现存鼓子词都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阶层写景抒情之作,多用于朝廷州府筵席宴会,有北宋欧阳修咏西湖景物的《采桑子》﹑赵令畤咏《会真记》故事的《商调蝶恋花》。宋元话本《刎颈鸳鸯会》(载《清平山堂话本》)一般认为也是鼓子词作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

11.下列对周瑜和秦香莲这两个戏曲人物的行当描述准确的是(  )。

A.小生和青衣

B.老生和青衣

C.老生和花旦

D.小生和花旦

【答案】A

【解析】周瑜属于戏曲中的小生行当,而秦香莲属于青衣。

12.以下哪首琴曲为郭楚望所作(  )。

A.《梅花三弄》

B.《潇湘水云》

C.《阳关三叠》

D.《平沙落雁》

【答案】B

【解析】A项,《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B项,《潇湘水云》是一首汉族古琴曲,作者为南宋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及江浙派的创始人郭沔(字楚望,)无射均(紧五弦)定弦。C项,《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D项,《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汉族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子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

13.《风雅十二诗谱》产生于以下哪个朝代(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解析】南宋进士赵彦肃的《风雅十二诗谱》是为《诗经》“风”“雅”部分配的歌谱,是宋代宫廷雅乐的典型风格。

14.我国最早的一部琴史专著《琴史》的作者是(  )。

A.蔡邕

B.沈括

C.王灼

D.朱长文

【答案】D

【解析】《琴史》是汉民族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七弦琴史专著,宋朱长文撰。全书共 6卷,前5卷为历代琴家的述评,从先秦到北宋计156人,末卷为专题评论。作者将历代散见的有关材料首次作出汇集和整理,按一定体例编辑成书,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是研究琴史的主要著作。

15.以下论著中,哪一部是以论述古代歌曲为主的著作(  )。

A.《碧鸡漫志》

B.《乐书》

C.《梦溪笔谈》

D.《乐论》

【答案】A

【解析】A项,《碧鸡漫志》,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 。共五卷。为王灼晚年之作。内容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B项,乐书是指《史记》中的《礼记·乐记》。C项,《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D项,《续六经》之一的《乐论》,表述了文中子的音乐思想理论。文中子看到了音乐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它不仅能体现王道,而且是时代的体温计,他的乐理理论其实是秉承了孔子的乐理思想。在经过从汉到隋之前儒学的衰落之后,文中子的乐理思想也是他重振儒学的有机成分。

16.诸宫调的创始人是(  )。

A.孔三传

B.张五牛

C.赵令畴

D.董解元

【答案】A

【解析】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创造了诸宫调。

17.《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  )。

A.孔三传

B.张五牛

C.赵令畴

D.董解元

【答案】D

【解析】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

18.《西厢记》的作者是(  )。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答案】D

【解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19.元代散曲包括小令和(  )两种主要形式。

A.叶儿

B.曲牌

C.只曲

D.套数

【答案】D

【解析】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又叫“叶儿”,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基本特征。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则是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这种小令应该是同题同调,内容相联,首尾句法相同,每首小令可以单独成韵,最多可以达百支。“套数”,又称“套曲”“散套”或“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其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连缀而成。套曲以其较长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

20.被称为“杂剧的奠基人”的是以下哪位杂剧作家(  )。

A.关汉卿

B.王实甫

C.马致远

D.白朴

【答案】A

【解析】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21.下列哪一部杂剧是关汉卿的代表性作品(  )。

A.《西厢记》

B.《汉宫秋》

C.《窦娥冤》

D.《梧桐雨》

【答案】C

【解析】《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窦娥冤》是中国著名悲剧之一,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名剧,约有八十六个剧种都改编、演出过此剧。

22.《南词叙录》的作者是(  )。

A.徐渭

B.耐得翁

C.孟元老

D.西湖老人

【答案】A

【解析】《南词叙录》,古代汉族戏曲理论专著。明代徐渭撰,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23.元代南戏“四大本”是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  )

A.《西厢记》

B.《窦娥冤》

C.《杀狗记》

D.《琵琶记》

【答案】C

【解析】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这些剧本,明徐渭在《南词叙录》“宋元旧篇”内有著录。“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也叫“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24.南戏《琵琶记》的作者是(  )。

A.马致远

B.高明

C.乔吉

D.白朴

【答案】B

【解析】《琵琶记》,元末南戏,高明撰。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四十二出。被誉为传奇之祖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一部经典名著。

25.我国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是(  )。

A.《梦梁录》

B.《都城纪胜》

C.《东京梦华录》

D.《南词叙录》

【答案】D

【解析】《南词叙录》,古代汉族戏曲理论专著。明代徐渭撰,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作为论述南戏的专著,是宋元明清四代唯一一部研究南戏的专著。全书全面地论述了南戏的源流和发展、南戏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南戏的声律、南戏的作家作品,以及南戏常用术语、方言的考释等,最后附以戏文目录。

26.《唱论》的作者是(  )。

A.嵇康

B.沈约

C.周德清

D.燕南芝庵

【答案】D

【解析】《唱论》是我国古典戏曲音乐论著。作者燕南芝庵,其真实姓名及生平均不可考。元至正元年(1341)以前人。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声乐论著,总结了前人歌唱艺术的实践经验,为研究中国宋元声乐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27.“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出自以下哪部论著(  )。

A.《唱论》

B.《中原音韵》

C.《梦溪笔谈》

D.《曲律》

【答案】A

【解析】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说丝弦弹拨的曲子不如竹木吹出的曲子动听,而竹木吹出的曲子又比不上人的喉咙唱出的歌曲动人。这是一句评论音乐的妙语,它盛赞了声乐的艺术魅力,认为人的声音最能将人的情感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

28.“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的说法出自下列哪部著作(  )。

A.《闲情偶寄》

B.《南词叙录》

C.《唱论》

D.《乐记》

【答案】C

【解析】元·燕南芝庵《唱论》认为:“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

二、名词解释

1.鼓子词[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鼓子词是宋代一种说唱艺术,产生于北宋时期,因以鼓为节拍,故而得名。其音乐特点是通篇只用一个词调反复演唱,每段兼以说白,构成抒情性和叙事性兼而有之的说唱艺术特色。表演时说白和歌唱相结合,以唱为主。北宋末年赵令畴为之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歌伴”兼任和唱与伴奏。赵令畴作有《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最早以说唱音乐形式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这是目前唯一能够确定为宋代流传下来的鼓子词,也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品。

2.《潇湘水云》[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研;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

答:《潇湘水云》是一首古琴曲。南宋郭沔(字楚望,生卒年不详)所作,最早刊印于明代朱权编撰的《神奇秘谱》中。南宋时期,元兵入侵,郭沔定居于湖南衡山附近。湖南境有潇、湘二水,还有传说中舜帝埋葬的九嶷山。乐曲描写了作者泛舟于潇湘两水汇合之处,欲远眺九嶷山,却被云雾遮蔽,由此不禁触景生情,引发出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潇湘水云》原为10段,清代发展为18段,由引子、尾声和四大部分组成,通过散音、按音、泛音的不同音色以及大幅度的吟揉手法,描绘了或轻雾缭绕、水波苍茫,或奔腾翻涌、云水激荡的场景。全曲气势壮阔、结构严密、寓情于景,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首难得的优秀琴曲,也是当代琴家经常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3.勾栏[河北大学2014年研]

答:勾栏是宋代出现的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又叫勾阑、构栏。勾栏,是栏杆的别名,因所刻花纹皆互相勾连,因而得名。勾栏里通常有戏台、戏房、神楼、腰棚等建筑,因而勾栏多以“棚”为名,如“莲花棚”、“牡悬棚”等,大的可以容纳数千名观众。勾栏中表演的技艺种类繁多,如唱赚、诸宫调、鼓子词、傀儡影戏,还有说经书、讲史、说笑话等。与在路边流动演出的艺人不同,在勾栏中表演的艺人实际上已经是专业化的演员,他们都有自己的艺名,如张五牛、浑身眼等,有的终身只在一处演出。勾栏艺人技艺高超,宫廷经常从中挑选精彩的节目,可见此时民间技艺已经发展到可以与宫廷技艺相抗衡的水平。民间固定演出场所“勾栏”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市民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中国音乐进入了以民间音乐为主体的新时期。

4.姜夔

答: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音乐家,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出身官宦家庭,少年时期即在文坛崭露头角,却一直怀才不遇,后结识了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诗人和贵胄,过着浪迹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四处漂泊中写下了大量诗词和音乐作品。其对音乐史的主要贡献就是留给后人一部有“旁谱”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词乐曲调,代表曲有《扬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成为南宋唯一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白石道人歌曲》中收有姜夔谱写的祀神曲《越九歌》10首、琴歌《古怨》1首和词调歌曲17首,词调歌曲包括2首古曲、1首填词作品和14首白度曲。姜夔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身世的悲吟,他的词调歌曲声韵优美、格调高雅,是保存至今仍可演唱的宝贵音乐遗产。

5.蔡元定十八律[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研]

答:蔡元定十八律由南宋蔡元定(1135~1198)所创律制,记载于《律吕新书》中,是在“三分损益法”生出十二律后继续生六个变律(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置于其同名正律之后,形成十八律。十八律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使在十二个调高上构成七声音阶时,能够统一成一种正声音阶结构模式,在律学研究方面是一个突破。由于十八律仍限用十二正律为宫,因此仍属于十二律体系。其缺点在于,仍未脱离三分损益律的局限,无法根本解决黄钟还原问题,不能循环往复地旋宫。

6.诸宫调

答:诸宫调是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属于中国北宋、金、元时期的一种大型说唱文学,是从变文和教坊大曲、杂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而得名。诸宫调以说唱为主,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据《碧鸡漫志》等书载,诸宫调由北宋汴京勾栏说唱艺人孔三传创始。其音乐特点在于将不同宫调的许多曲牌连接起来演唱,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有接近言体的部分,因而以体制宏大、曲调丰富著称,适合于表现更为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诸宫调伴奏乐器主要是鼓、板和笛,后来也有用水盏打拍,或用弦索伴奏的。目前保存下来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金章宗时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其他诸宫调作品还有无名氏作的《刘智远诸宫调》、元代王伯成的《天宝轶事》,都已残缺不全。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标志着我国说唱艺术进入成熟时期的标志。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响,它的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元杂剧进入兴盛时期,诸宫调开始衰亡,久而久之,渐渐为人们所陌生。

7.左旋

答:左旋是整理宫调体系的方法。北宋政和七年(1117)由北宋政府提出。《宋史》卷129载,中书省将某均之某调的称谓叫做左旋。所谓“左”,指旋宫图上宫音音位以黄钟为起点时,向左的旋转方位。这种方式按宫商各声依次为某律排列各调次序,从黄钟为宫起,左旋六次依次得黄钟为商、为角等七调;将宫位按律吕顺序依次左旋,每律依次各为七声得七调,十二律总计八十四调。

8.为调式

答:为调式是乐学术语。日本学者林谦三在《隋唐燕乐调研究》中创用。为调式相当于我国古代旋宫术语“左旋”。在“为调”中,如黄钟商应理解为黄钟律为商声,即无射均之商声或商调式。

9.《唱论》

答:《唱论》是我国古典戏曲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全书共31节,不分卷,1172字。《唱论》所论述的歌唱问题十分丰富,书中强调“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反映出当时歌唱艺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崇与重视。在咬字、运腔方面提出了“字真、旬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的观点。对气息技巧则提出“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气”等要求。另外,《唱论》还认为歌唱应扬长避短,“子弟不唱作家歌,浪子不唱及时曲;男不唱艳词,女不唱雄曲;南人不唱,北人不歌”,并对当时常见的歌唱弊病予以归纳,如“有唱得困的,灰的,涎的,叫的,大的”“有格嗓,囊鼻,摇头,歪口,合眼,张口,撮唇、昂头,咳嗽”等等。总之,《唱论》具有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对歌唱艺术深入细致的分析,虽文字过于简略,但从总体上反映了宋元时期我国歌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最早一部对歌唱艺术进行全面研究总结的理论著作。

三、简答题

1.简述宋杂剧的演出结构、角色分工与音乐特点。

答:(1)演出结构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2)角色分工

宋杂剧的角色已经有“末泥”“装旦”“副净”“副末”“装孤”五种。“末泥”是主要演员兼作导演,是男主角的称呼;“装旦”即旦角,是女主角的称呼;“副净”常作滑稽表演,“副末”则是与之搭档的角色,两者配合逗哏取乐;“装孤”是扮演官员的角色。从宋杂剧的角色分工可以看出,后世戏曲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在此时已经基本形成。

(3)音乐特点

宋杂剧的音乐通常来自歌舞大曲和民间曲调,与说白交替出现。《武林旧事》中载有宋杂剧剧目名称280个,据王国维考证,“用大曲者一百有三,用法曲者四,用诸宫调者二,用普通词调者三十有五”,由此便可看出宋代杂剧音乐主要来源状况。可惜的是,宋代杂剧的剧本已经全部失传。

2.元杂剧与元南戏在音乐上有什么不同?

答:元杂剧与元南戏在音乐上的不同表现为:

  (1)音乐来源

元杂剧主要是在继承唐、宋以来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既包含有唐宋大曲、转踏等歌舞音乐的因素,也包含有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说唱音乐的因素,还包含有唐、宋的词,以及其他民间歌曲的因素;南戏音乐成分主要是流行于东南沿海的村坊小曲和里巷歌谣,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此外,宋代流行的词调歌曲、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传统音乐也是南戏音乐的主要来源。

  (2)演唱方式

元杂剧通常是“一人主唱”,即主角一人演唱从头到尾的全部曲子。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3)宫调

元杂剧的音乐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但一本戏四折中,也有四个宫调的不同变化;南戏在宫调和节奏的运用上,保持了民间音乐即兴、灵活的特点。

(4)音阶旋律

元杂剧音乐在音阶上常由七声音阶构成,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较为紧促,节拍较快,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笛、板伴奏,具有雄健刚劲的音乐风格;南戏用五声音阶,旋律多为级进,节奏比较舒缓婉转,以清唱为主,伴奏 常以板点拍,有着柔美缠绵的风格。后来随着南北戏曲音乐的交流,出现了“南北合套”的情况,开创了戏曲音乐南北不同声腔互相吸收融合的局面,对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