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复习笔记

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

(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

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

(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其主要观点有:

开创了以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的瑞典福利模式,成为独特的“混合经济”下的“福利国家”。

把“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作为社会保障的两个主要内容。主张国家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实现“充分就业”。

主张依靠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累进制所得税和转移性支付,建造社会福利基础设施,使社会各阶层、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保障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收入平等。

(2)自由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是这一学派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理论基础,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政治上保留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化、福利国家制度和市场经济,推行三者结合的制度。

4.凯恩斯主义

(1)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使原来占统治地位、以市场经济论为主要内容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顿时衰落,凯恩斯主义主要并不是研究社会保障问题,而是提出了反危机理论。

凯恩斯认为,社会保障是克服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直接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社会保障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和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如何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资本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的作用,社会总需求总是小于社会总供应,宏观经济达不到均衡,导致经济危机和严重失业。

(2)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

有效需求管理政策

a.主张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消费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以此来提高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

b.主张政府承担公共事业投资,承担社会福利责任,并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实行福利开支救济、对私人企业进行订货和贷款等;

c.主张实施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实行这种政策的具体办法是逆经济波动风向而采取扩张与紧缩政策。

凯恩斯把货币政策放在了次要地位

a.有效需求不足必然表现为流通中没有足够量的货币去购买,而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刺激投资的办法之一,其手段是由政府增加货币发行量;

b.通货膨胀对于缓解经济危机和减少失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它既可以扩大社会的支付能力,又可以降低利率,这样既能刺激消费又能刺激投资,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另一方面,它可以降低工人实际工资,增加资本家的利润。

刺激消费,引导需求政策

a.力主消费支出。凯恩斯认为高消费可以和高投资并存,节俭虽然符合道德规范却对社会不利;鼓励政府消费,认为政府的一切支出都是生产性的;

b.主张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以进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凯恩斯主张国家改变税收体系,用累进税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增加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水平。

(3)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思想

a.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家干预和提高消费倾向与实现充分就业是制定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

b.凯恩斯理论体系中提出的社会保障政策是从生产角度出发的,属于一种有限的再分配,其目的是维持再生产的继续;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有限的,仅以能够维持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连续性为尺度,并非真正关注社会保障本身,是一种以生产为导向、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的的福利价值取向。

5.贝弗里奇报告

(1)贝弗里奇报告主要思想是保护由社会风险所导致的每个贫困人员。它认为,任何一个社会保障计划必须以以下三个前提条件为基础:

对l5岁以下儿童或者接受全日制教育的16岁以下儿童,给予支付儿童津贴;

提供给全社会成员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恢复劳动能力为目的的综合性保健和康复服务;

维持雇佣,并避免大量失业。

(2)社会保障计划必须包括的三个方面:

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实行社会救济;特别的任意保险。

(3)实施社会保险时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

实行均一的最低生活支付额;

实行均一的保险费支出额;

实行行政责任和管理的统一;

给予充分(适当)的支付额;

实施综合性计划;

对受保人进行分类。

(4)福利国家应该遵循的原则:

“福利国家”,是国家应该消除国民的五大“毒瘤”,即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教育)和陋隘(住房和环境)。

作为解决贫困对策的社会保障是一种缴费型的社会保险方式;

国家应该积极、努力实现完全雇佣;

在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国家应该承担起系统而综合地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责任;

国家的介入应该停留在适当的最低标准上,更高保障水平应该由个人努力和民间活动来承担;

以社会互助精神和社会良心为基础,活跃自发性民间活动。

(5)贝弗里奇还区分了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他的主张应该是自由主义的集合主义,与市场经济中的自由企业一样,在社会服务领域也应该鼓励民间自由企业的活动。

6.新剑桥学派

(1)主要观点

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不合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顽疾;

他们否定新古典学派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把改善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实行收入均等化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他们认为国民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只有通过国家干预才能解决。

主张国家必须采取分配政策,使国民收入再分配趋向合理和公平,使个人收入趋向均等化。

(2)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政策

实行高额财产税和累进所得税,向高收入阶层多征税,其税金用于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救济和补贴,从而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状况,减少甚至消除贫困家庭。

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只给寡妇和孤儿留下适当的财产,其税金用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人员等劳动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以便使他们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收入不均等状况。

(3)新剑桥学派的核心思想即实现社会分配的均等化与社会保障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其分配均等化主张大大促进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尤其对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7.“第三条道路”思想

(1)“第三条道路”的政策主张

政治

抛弃阶级,以新联盟为基础,反对权威主义与仇外,接受有关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寻找一种跨越阶级的、能得到支持的基础。反对自由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依赖于集体的资源;主张社会公正,认为一个好政府对于自由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基本的保证。

经济

第三条道路主张一种“新的混合经济”,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管制与消除管制、经济与非经济之间的一种平衡。在新的混合经济中,是以社会结果来评判经济发展。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没有民主就没有权威,这是第三条道路的基本原则。

市民

在市民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政府能够而且应该扮演一个基本的角色,认为国家在推进市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有益的作用。第三条道路寻求对各级政府进行重构,采取措施弥补“财政赤字”。

民族国家

试图为民族国家在世界国家中寻找一个新的角色,倡导“世界国家”的观念,不仅认为民族国家仍然重要,而且能充分地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的复杂性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区别,倡导“模糊的民族主义”和“多元化的主权”概念。

福利国家

认为福利国家需要根本性的改革,使其成为一个“社会投资国家”。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准则是,将钱尽可能地用于人力资源的投资,而不是直接用于福利支出。“积极的福利”开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和其他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

(2)美国“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思想

克林顿采取的政策措施涉及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短期内增加政府开支以缓解失业

为了摆脱l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克林顿上任伊始便提出了反经济衰退计划。为此,他在计划执行的头两年内增加310亿美元的政府开支以缓解900万人的失业,但是这项计划遭到共和党人和部分民主党人的反对,结果克林顿的这项计划在国会讨论中被否决,只有用于延长失业救济的40亿美元开支获得国会通过。

长期内增税减支以削减财政赤字

a.增税计划。除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提高公司所得税税率及征收某些高收入个人的附加税外;公共退休金给付的应税部分由退休金的50%提高到85%;扩大低收入者的税收减免,以抵消能源税对低收入者的负面影响。

b.减支计划。在削减政府开支方面,克林顿计划在4年内削减2470亿美元,其中医疗保险和退伍军人福利开支减少910亿美元。

c.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克林顿削减赤字的计划同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是密切联系的,而改革美国的健康保险制度是克林顿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重心。

克林顿认为自己的政策是介于新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之间的折中主义经济政策。

(3)英国“第三条道路”的社会保障思想

英国首相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是吸取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长所创造的一种思想,他们既不采取完全的市场形式,也不用国家包揽方式,而是将效率与公平、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实现均衡。

在社会保障方面,“第三条道路”主张国家与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社会保障应该是一项由国家、非政府机构、私营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事业,国家提供给国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支援最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员,同时鼓励和倡导私营机构来承担这方面的责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和消费者自由选择服务体制。

8.马克思的社会保障理论

(1)社会保障再分配思想

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经过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将会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产品中应该扣除:

a.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

b.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c.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者保险基金;

d.与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e.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f.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2)关于必要劳动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正常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以上所需要的劳动为必要劳动,超出部分为剩余劳动。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在生产中,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使劳动者对未来的生活质量增加安全感;

b.在分配中,在支付工资进行消费分配之前应该进行事前扣除,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这是劳动力价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进入消费领域。

(3)关于最低工资的社会保障思想

最低工资水平应该相当于雇佣工人的平均工资,或者维持劳动者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的工资;

各国的最低工资水平应该是不同的;

最低工资水平有越来越低的趋势,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最低工资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种判断。

9.列宁的社会保障理论

(1)社会保障原则

在《劳动者保险纲领》中,列宁认为劳动者的最佳保险形态是国营劳动者保险,并提出了以下四项原则:

a.对劳动者在失去劳动能力的各种情况,对怀孕和生育的女性劳动者以及家中主要劳动力死去后的寡妇和孤儿,实行救济;并在由于失业而丧失工资收入时,也必须给予保障;

b.保险的实施范围必须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所有家属;

c.所有的受保人必须根据补偿原则得到工资的全额补贴,而且保险费用全部必须由企业或国家来负担;

d.必须在各地并根据受保人完全自治原则建立统一的保险组织,由它来管理各种保险。

列宁在1918年10月31日发布的《劳动者社会保障原则》中进一步完善了上述思想。他提出了以下几点主张:

a.在保障内容上应该包括医疗、医药等援助,并对临时丧失和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实行保障;另外,还强调了疾病和伤害等预防措施以及身体康复;

b.对保障的实施对象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并不是剥削他人劳动而是依靠自己劳动生活的所有劳动者;

c.对津贴和养老金的支付标准规定为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在整个治疗期间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d.社会保障费用从主要由国家和雇主承担,最终改为完全由国家直接负担;

e.负责社会保障管理的中央机构是劳动人民委员会下属的社会保障与劳动保护部,地方管理部门是各地的社会保障与劳动保护局。

(2)列宁社会保障思想的特征

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具有普遍性;

社会保障的权利应当完全得到保障;

与性别、年龄、国籍、人种、宗教等无关,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无差别、平等地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社会保障的实施内容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

社会保障费用由国家或社会来负担,劳动者等国民不负担任何社会保障费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国家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以及劳动者等国民自己来实施社会保障,工会管理社会保险,劳动者等国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国家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二、现代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前沿

1.新自由主义理论

(1)新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自由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理论,它是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理论下产生的。新自由主义是相对于老自由主义即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经济自由主义讲的,主张自由竞争,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适当干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内涵具有市场化、自由化、私有化这样三层含义。

(2)新自由主义理论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与社会保障相关的理论内容主要是指“自由化”。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直接干预社会保障事业,只有市场机制才是解决国民生活保障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同时他们强调国民个人的自助精神,家庭也要对其成员承担生活保障的责任。

他们批评“福利国家”的思想和政策,认为过于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只会使政府财政在这方面的开支快速增加,最终不堪承受;而且,也无法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项目越来越多和支付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

2.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1)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负有调节的任务,它规定市场活动的框架条件,尽可能地放弃对价格和工资形成的直接干预,通过提高消费者机会、刺激技术进步和创新、按劳分配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来使市场中的各种力量自由发挥作用。

限制市场力量的过分积累,在主张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强调社会责任,主张高税收高福利。

(2)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社会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大众福利,实现大众福利实际上要消灭社会贫富悬殊,使绝大多数人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艾哈德虽然主张实现社会公平,但他并不主张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来实现社会公平,并进一步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大众福利。

3.政府失灵理论

(1)政府失灵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一样,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同样显得非常复杂。因此,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成为正确对待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关键。

(2)政府失灵理论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失灵具体表现为政府对人们的生活领域干预过大,包揽太多。由于片面地强调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结果导致了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并产生了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正是基于这种政府失灵理论,许多国家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注重缩小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功能,同时重新强调市场在保障国民生活中的作用。

具体政策措施表现为: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实行私有化,让私人机构来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实行政府宏观管理与市场微观管理的分工协作,逐步放松对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尤其是高风险行业的限制等。

4.新福利经济学

(1)新福利经济学的内容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福利是全体劳动者所购买的商品和所提供的要素和其他有关变量的函数,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有各种不同的配合,在一定的收入分配条件下,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就在于对各种不同配合的选择,帕累托的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仅是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就必须满足充分条件,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进行合理的收入分配。

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合理”的收入分配,绝不等于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而不是收入的均等分配。

(2)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思想

新福利经济学的贡献

a.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b.提出了社会选择理论;

c.对市场失效与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

新旧福利经济学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学说、消费者“自由选择”学说和自由竞争学说之上,都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a.论证竞争市场的有效性,即竞争的市场是帕累托有效的。

b.认为政府通过采取适合的收入分配政策能够有效地矫正“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或帕累托最优。

三、中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思想

1.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1)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主要参照苏联的社会保障模式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因此,依此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采用了职工个人不缴费,完全由国家统包国民生活保障的模式。

(2)社会保险是剩余劳动的理论

由于过去认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是剩余劳动,因此,我国建立了低工资、多扣除、职工个人不缴费、政府统包的社会保险制度。

2.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

(1)公平与效率兼顾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的扩大,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同时,我国非常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保障改革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2)劳动力个人所有

我国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时,特别注意重视个人的作用。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时,进一步强调个人保障功能,具体表现为政府大力鼓励职工和单位积极参加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并提倡建立个人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3)社会保险是必要劳动

社会保险费是劳动力再生产费用的一部分,其费用应从劳动者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中进行扣除,由单位和个人缴纳,并计入生产成本和劳务成本,个人账户的所有权归个人所有,社会统筹基金属于共同所有。因此,劳动者应从工资收入中扣除并缴纳一定的费用,最终形成社会保险基金。

(4)权利与义务统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在社会保障领域,我国进一步重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在社会保险制度中,已经引进了个人缴费制度,并规定不缴费的公民没有资格享受社会保险金;同时,这种缴费必须达到一定的资格条件才有权享受待遇。

(5)风险共担

由于每个人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风险不同,人与人之间在收入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以及人们往往具有短视行为等原因,因此,人们依靠个人无法较好地应对这些风险。这也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