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缪尔森《宏观经济学》(第19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2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由于消费者消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对不同数量的同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费者在市场上所面临的同种商品的价格往往却是相同的,这样,消费者为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和他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额,这一差额就构成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图1-1来表示。

图1-1  消费者剩余

如图1-1所示,反需求函数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即图1-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问题。

2.纳什均衡

答: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提出者约翰·纳什的名字命名。

纳什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策略集,在这一策略集中,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纳什均衡是由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所组成的一个战略组合,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这个均衡。

3.流动性陷阱

答:流动性陷阱又称凯恩斯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债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债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债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现状类似于出现流动性陷阱。

4.奥肯定律

答:奥肯定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描述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的一种高度负相关关系的定律。奥肯定律的主要内容:失业率如果超过充分就业的界限时,每使失业率降低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增加2%;反之,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则减少2%。用公式表示奥肯定律为:

其中,为实际产出,为潜在产出,为实际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为大于零的参数。

奥肯定律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也就是说,GDP必须不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让失业率下降,实际GDP的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奥肯定律所揭示的数量关系未必适用于所有国家,但它毕竟说明了经济增长与就业或失业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

二、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人收入120元,效用函数,求:

(1)获得最大效用时,各是多少?

(2)货币边际效用、消费者总效用各是多少?

(3)若价格上涨44%,不变,为保证原总效用水平,收入增加多少?

解:(1)构造拉格朗日辅助函数:

分别偏微分,求出效用最大时的条件:

得:

即获得最大效用时,各为30和15。

(2)货币边际效用,结合(1)小问可得货币边际效用。消费者总效用为

(3)设收入应增加,才能保持效用不变,即效用水平为450。

价格上涨44%,不变,则。构造拉格朗日辅助函数:

分别偏微分,则得到效用水平保持不变时收入最小化条件:

得:

总收入支出为:,因此为保证原效用水平,收入应增加24。

2.某制药公司在某种专利药品生产占垄断地位,旗下A、B两家工厂生产该药品,但生产成本不同:边际成本,B边际成本。对该药品需求。问A、B应各生产多少并以多少价格出售?

解:设A、B两厂同时生产,总产量为,即,则

在均衡点上,,此时有:

解得:

因为,故取,所有商品由B工厂按的原则来生产,即:

可解得,,此时

所以,应全部来由B工厂生产,此时产量为1,价格为17.5。

3.某生产函数为古典增长模型:代表总产出,代表总资本存量,代表劳动数量。假设劳动数量以速度增长,速度折旧,求:

(1)资本与劳动的收入份额各是多少?

(2)如果储蓄率,求稳定状态下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值?

(3)稳定状态下的人均产出的增长率是多少?总产出的增长率又是多少?

解:(1)由生产函数以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性质可知,资本与劳动的收入份额分别为0.5。

或:由生产函数,可得,则资本和劳动的收入分别为:

故资本与劳动的收入份额都为0.5。

(2)由生产函数可得,,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稳定状态条件,可得:

解得:人均资本。从而人均产出为:

(3)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结论,稳定状态下,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为0,总产出增长率等于劳动力增长率,为7%。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完全竞争市场的三个基本假设。

答: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的三个基本假设:

(1)价格接受者。市场上有大量的独立的买者和卖者,任何单个个人和厂商都不能对市场施加看得见的影响,都是市场价格(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被动接受者。

(2)产品同质。产品同质性的假定保证了单一市场价格的存在,这使市场供求的分析变得有意义。价格接受行为一般发生在厂商都生产完全相同或者几乎相同产品的市场上。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厂商的产品互相之间是完全替代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完全同质的,任何一个厂商如果想将其产品的价格提高到市场价格之上必然丧失其顾客。

(3)自由进入与退出。自由进入与退出意味着厂商进入一个新行业,或者行业中现有厂商由于无法盈利而退出时,不会有特别的成本发生。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购买者可以很容易地从一家厂商转向另一家厂商,厂商也可以很容易地进入或者退出市场。自由进入和退出的假设对于竞争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对于顾客来讲,如果现有的销售商提高价格,他可以很容易地转向其他销售商;对于厂商来讲,它意味着如果一家厂商看到盈利机会,它可以自由地进入该行业;而如果有一家厂商亏损,它也可以自由退出。

符合以上三个假定条件的市场被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可以看出,理论分析中所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正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的市场是不存在的。通常情况下,将一些农产品市场,如大米市场、小麦市场等,看成是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的。

2.简述货币需求理论。

答: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1)古典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理论提供了一个对于货币、价格和产出之间关系的简单的组织方式:

这就是著名的数量方程,它将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与货币存量联系起来。当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与产出水平两者固定不变时,这一数量方程就成为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由于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以,实际产出应该被当作是固定不变的,而流通速度则被假定其不发生很大变化。如果都是固定不变的,则价格水平和货币存量按比例变化。因此,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就是一个通货膨胀的理论。

古典的货币数量理论是价格水平与货币存量成比例变化的命题:

如果是常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就会引起名义GDP,即成比例地变化。由古典学派的(垂直的)供给函数可知:是被固定的,而货币数量的变化就会转化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将人们保持货币的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这三类,其中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为收入稳定的函数。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则是指人们为了应付紧急情况而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一货币需求的大小也主要由收入的多少决定。可把这两种货币需求函数合二为一以表示,其中表示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表示收入水平。投机性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当前利率水平的减函数。若以表示满足投机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表示市场利率,就有

所以,货币需求函数总公式为: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它把货币总需求划分为出于各种动机的货币需求。

(3)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与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一样,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受三类因素的影响:收入财富的变化、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据此,弗里德曼列出个人财富持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最主要的特点是该函数的稳定性,其动向是可以预测的。明确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分析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其他重要因素意义重大。这是由于其他重要因素,如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都是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证并强调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目的在于说明货币对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货币供应方面。因此,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成为货币学派理论及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生产理论对偶性。

答:生产理论的对偶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每个生产者都会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进行生产,每种生产要素的最优选择既可以看作是选择与等成本线相切的最高等产量线的问题,即既定成本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也可以看作是选择与既定的等产量线相切的最低等成本线,即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1)成本既定产量最大

边际技术替代率反映了两要素在生产中的替代比率,要素的价格比例反映了两要素在购买中的替代比率,只要两者不相等,厂商总可以在总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要素组合的重新选择,使总产量得到增加。只有在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和要素的价格比例相等时,生产者才能实现生产的均衡。在图1-2中则是唯一的等成本线和等产量曲线的相切点才是厂商的生产均衡点。于是,在生产均衡点有:

它表示: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这就是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的原则。

图1-2  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

(2)产量既定成本最小

如图1-3所示,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相切于点,这表明可以以劳动投入为和资本投入为的最低成本来生产的产出。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即为最优点,此时满足

图1-3  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可见,从这两个对偶性视角得出的最优要素选择是相同的。

2.论述宏观政策时滞原因及其影响。

答:(1)宏观经济政策存在时滞的原因

宏观经济政策时滞存在的原因为:从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到针对问题而执行的政策全部产生效果之间存在一系列的步骤,而其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才能完成。时滞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内部时滞,即达成一致意见采取政策行动(例如减税或增加货币供给)的时间;外部时滞,即政策行动对经济产生作用的时间。而内部时滞又可以划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认识时滞是扰动产生到政策制定者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之间所花费的时间。决策时滞,即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和做出政策决策之间所延续的时间。行动时滞,即政策决策和它的实施之间所延续的时间。相对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内部时滞较长。外部时滞通常是一种分布时滞:一旦采取政策行动,它对经济的作用就随时间扩展,即一项政策变化发生效果所需要的时间。相对来说,财政政策的外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较长。

(2)宏观经济政策时滞的影响

由于存在时滞,宏观经济政策可能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因素,使得宏观经济的运行更不稳定。

对于经济的扰动,政策制定者是否做出反应以及如何做出反应,需要判断这种经济的扰动是永久性的还是短暂的。

图1-4  时滞和不稳定的政策

如图1-4所示,假如一次总需求扰动从时间开始减少了产量,使其低于潜在水平。在没有积极政策干预的情况下,产量会有一段时间下降,但随后就会恢复,并在时间处再次达到充分就业。假如实行一项积极的稳定性政策,这种扩张性的政策从时间开始,但在某段时间后才会发挥作用。作为扩张性政策的后果,产量趋向于迅速恢复,但由于缺乏合适的力度和时间,实际上会调整过度,超过充分就业水平。在时间上,产出水平超过潜在水平,出现了通货膨胀。在这个例子中,“稳定性”政策实际上反倒使经济“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