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试题及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该研究属于(  )。

A.因果研究

B.相关研究

C.个案研究

D.纵向研究

【答案】B

【解析】抽样调查揭示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因此属于相关研究。因果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个案研究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获得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纵向研究是发展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2.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   )。

A.詹姆斯

B.斯金纳

C.华生

D.惠特海默

【答案】A

【解析】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詹姆斯,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惠特海默是格式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之一。

3.神经元结构中具有信息整合功能的部位是(   )。

A.树突

B.胞体

C.突触

D.轴突

【答案】B

【解析】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构成。胞体包含神经元的细胞核,其主要功能是整合来自突起的信息。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信息从胞体向外传至其他神经元,树突的主要功能是接受来自其他细胞的信息。

4.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答案】D

【解析】躯体感觉中枢位于顶叶,额叶主要是言语中枢,枕叶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听觉中枢。

5.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   )。

A.红黄绿紫

B.红绿黄蓝

C.紫红黄蓝

D.红紫蓝绿

【答案】A

【解析】人类感觉到的颜色按照波长排序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6.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A.16~20000Hz

B.50~5000Hz

C.300~5000Hz

D.1000~4000Hz

【答案】D

【解析】人耳适宜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6~20000Hz,其中1000~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因为,人们说话的声音频率就是在这个范围。

7.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都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性是(  )。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方向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答案】A

【解析】知觉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以内,知觉的映像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大小恒常性指对物体大小的知觉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将其知觉为实际大小的知觉特性。

8.一般而言,产生立体知觉最重要的线索是(   )。

A.运动视差

B.运动透视

C.双眼视差

D.空气透视

【答案】C

【解析】产生立体知觉的线索包括:肌肉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视差(双眼线索),其中双眼视差是产生知觉的最重要线索。

9.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是(   )。

A.脑机能定位说

B.突触生长说

C.反响回路说

D.记忆分子说

【答案】C

【解析】贾维克和艾斯曼设计的小白鼠跳台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反响回路假设。实验时,他们把小白鼠放在一个窄小的平台上,使它总想往下跳,而一旦跳下来,就会受到栅极地板的电击,因而被迫返回小平台,经过多次训练后,小白鼠在小平台上停留的时间就会明显延长,即形成了回避反应,这说明它对“电击”形成了记忆。然后,将形成了回避反应的小白鼠分为两组:一组在形成回避反应24小时以后使之电痉挛休克以破坏其记忆;另一组在形成回避反应之后立即使之电痉挛休克。然后,分别把它们放回小平台上。结果发现,前者仍然存在着回避反应,说明它们对电击形成了长时记忆,因此电痉挛休克不能将它破坏。而后者会立即往下跳,回避反应消失,说明电痉挛休克可能已经破坏了小白鼠的短暂记忆中的回避反应回路,从而引起了遗忘。据此推测,反响回路可能是短时记忆的生理机制之一。

10.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的最主要区别在于(   )。

A.知识经验参与的多少

B.是否有意识的参与

C.复述材料的数量不同

D.复述材料的性质不同

【答案】A

【解析】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知识经验参与较少;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知识经验参与较多。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知识经验的参与的多少。

11.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最长时,字母“R”旋转的角度是(  )。

A.60°

B.90°

C.180°

D.240°

【答案】C

【解析】库柏和谢帕德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明,从0°到180°,反应时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从180°到360°反应时随着角度的增加的降低,因此,反应时最长的旋转角度是180°。

12.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时,脑中浮现出相关形象的过程是(   )。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答案】C

【解析】再造想象是指根据文字或图片描述来进行的想象。该题根据诗句的描述进行,因此属于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3.通常把对解决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事物称为(   )。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

【答案】A

【解析】原型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者特征相似的一类事物。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作用。变式是指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

14.某患者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言语,能看到字形,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其病变发生的区域通常是(  )。

A.布洛卡区

B.中央后回

C.角回

D.艾克斯勒区

【答案】C

【解析】与言语相关的四个重要的脑区是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和艾克斯勒区。布洛卡区是言语运动中枢,该区域受到损伤会造成表达性失语症。威尔尼克区是言语听觉中枢,该区域受到损伤会造成接受性失语症。角回是言语视觉中枢,该区域受损会造成失读症。艾克斯勒区是言语书写中枢,该区域受损会造成失写症。

15.展开性程度最高的言语形式是(   )。

A.独白言语

B.对话言语

C.书面言语

D.内部言语

【答案】C

【解析】言语包括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和书面言语。按照展开性程度依次排列为内部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1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

A.安全需要

B.归属与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答案】D

【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从最初提出后(1943)经过二次修改(1954、1970),根据其最后的一次修改(1970年),人类的需要包括五种,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又将需要分为成长性需要和缺失性需要。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性需要仅指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最初提出的五层次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成长性需要也包括尊重的需要,而在其后来提出的七层次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的需要则不属于成长性需要,而将其新增的两种需要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视为成长性需要。马斯洛在1970年又将需要层次归并为五个层次,将认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之中,成长性需要只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

17.与自制力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   )。

A.任性

B.犹豫

C.独断

D.执拗

【答案】A

【解析】意志的品质有四个: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而与之相对的是受暗示性、优柔寡断、屈服、任性和怯懦。而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与自制力相对立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

18.在完成自由命题的作文时,一位中学生选择作文题目,确定写作提纲,并评价自己写出的作文是否符合要求。根据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完成这项活动主要依赖的智力是(  )。

A.经验性智力

B.成分性智力

C.情境性智力

D.实践性智力

【答案】B

【解析】成分性智力阐明个体智力与其内在活动的关系,主要处理个体内部的心理关系,表现在个体的元认知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的认知活动之中,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题干中描述的是个体对自己智力活动的监控及计划作用属于成分性智力中的元认知成分。

19.下列四种情形中,智商相关程度最高的是(   )。

A.在一起生活的父母和子女

B.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

C.在一起生活的异卵双生子

D.在一起生活的兄弟姐妹

【答案】B

【解析】智力水平是由遗传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其中遗传的作用要大于环境的作用。因此,两个个体的遗传与环境越相似则智商的相关越高。因此,四个选项的智商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为B>C>D=A。

20.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

A.达维多夫

B.维果茨基

C.列昂节夫

D.鲁利亚

【答案】B

【解析】维果茨基是前苏联卓越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列昂节夫与鲁利亚是维果茨基的学生,三人合称为维列鲁学派,该学派是苏联著名的心理学派,又称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鲁利亚也是著名神经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脑机能系统学说。达维多夫是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曾与艾利康宁一起提出了以活动特点对心理发展的划分。

21.按照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全国统考2009研,单选题)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答案】B

【解析】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没有处理好则会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2.下列有关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平衡性表现明显

B.批判性显著增强

C.自我中心再度出现

D.表面性依然突出

【答案】A

【解析】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中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而平衡性表现明显是在高中阶段才出现。

23.下列选项中,用来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方法是(  )。

A.陌生情境实验

B.错误信念实验

C.动态测验

D.两难故事法

【答案】B

【解析】错误信念实验室研究儿童的心理理论的概念,它具体包括意外转移任务和表征变化任务。陌生情境实验是研究婴儿依恋的方法;动态测验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以过程为导向的智力测验方法;两难故事是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

24.巴特森(C.Batson)提出的游戏理论是(  )。

A.觉醒一寻求理论

B.元交际理论

C.认知动力说

D.机能快乐说

【答案】B

【解析】Batson的游戏元交际理论,他运用人类学、逻辑学、数学的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他认为游戏中所有的活动并不代表真实生活的活动,所以游戏中儿童打架行为与真实打架行为是不同的。

25.认知功能的老化与视、听觉的严重衰退关系密切。持这种观点的理论是(  )。

A.感觉功能理论

B.加工速度理论

C.抑制理论

D.工作记忆理论

【答案】A

【解析】感觉功能理论认为老年人的认知功能老化是因为视听觉的严重衰退导致的。而加工速度理论认为老年人的思维变慢,心理加工速度减慢;抑制理论认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抑制功能降低。

26.下列心理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   )。

A.习惯化

B.敏感化

C.暗适应

D.自适应

【答案】C

【解析】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当敏感化和习惯化是由复杂刺激引起的,而行为改变成为持久的改变时,才可以称为学习。而暗适应是指个体由亮处转入暗处,在暗环境中的视觉适应性逐步提高的过程,暗适应的时间一般为30分钟,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不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引起的,因此不是学习。

27.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个体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   )。

A.智力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答案】A

【解析】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智力技能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认知策略学习者借以调节他们自己的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动作技能是指学校的学习包含各种各样的动作技能;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人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28.布鲁纳认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态度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能运用于表面特征不同而结构特征相似的多种情境。这一观点所强调的迁移类型是(  )。

A.一般迁移

B.特殊迁移

C.水平迁移

D.逆向迁移

【答案】A

【解析】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划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前者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可分为顺向和逆向迁移。

29.与认知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除了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外,还强调(  )。

A.情境性

B.结构性

C.抽象性

D.竞争性

【答案】A

【解析】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维果斯基在心理发展上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一方面,内在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构主义还强调情境性。

30.强调前后学习的情境相似性对迁移效果影响的理论是(   )。

A.经验概括说

B.共同要素说

C.关系转移说

D.结构匹配说

【答案】B

【解析】相同要素是指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而经验概括说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迁移更多的是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关系转移说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结构匹配说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31.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强调将“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是(  )。

A.认知学习理论

B.人本学习理论

C.联结学习理论

D.社会学习理论

【答案】D

【解析】社会学习理论展示了一种社会化的过程,是指个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经由观察、模仿、认同与社会增强作用而学习。在品德培养培过程中用理或者榜样行为来引导学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而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成长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联结学习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32.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该著作是(  )。

A.《定量分析手册》

B.《心理学大纲》

C.《实验心理学》

D.《心理物理学基础》

【答案】C

【解析】铁钦纳在1901年出版了《实验心理学》,其中对感知觉的研究和心理物理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并致力于将实验心理学建立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

33.在探讨字号大小对汉字阅读速度产生影响的研究中,阅读速度是(   )。

A.因变量

B.自变量

C.控制变量

D.刺激变量

【答案】A

【解析】因变量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的变量,它是由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该题中的阅读速度属于因变量,而字号大小则是自变量。

34.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   )。

A.统计结论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内部效度

【答案】D

【解析】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其他因素所导致的。是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35.在探讨人类对不同语义范畴类别(动物、工具)、不同危险性概念(高危险、低危险)进行加工是否存在差异的一项研究中,其实验设计应是(  )。

A.二因素设计

B.四因素设计

C.二水平设计

D.四水平设计

【答案】A

【解析】该研究设计中有两个自变量(语义范畴类别和危险性概念),每个自变量都有两个水平,属于两因素的实验设计。

根据右表所示的实验设计方案(A、B为两个自变量,S为被试),回答36~38题。

36.这种设计是(  )。

A.ABBA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被试内设计

D.混合设计

【答案】D

【解析】该设计中不同的被试分别接受A因素的两个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间设计,而每个被试确都接受B因素三个水平的处理,属于被试内设计,因此该设计方案是混合设计。

37.该实验设计方案中的实验处理数为(   )。

A.3

B.4

C.5

D.6

【答案】D

【解析】A因素有两个水平,B因素有三个水平,结合起来组成6个实验处理。

38.若该设计的交互作用显著,则应进一步做的统计分析为(   )。

A.主效应检验

B.相关分析

C.简单主效应检验

D.回归分析

【答案】C

【解析】在多因素的方差分析统计中,如果交互作用显著,则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

39.在实验时,要求不同的被试组使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及程序。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

A.消除法

B.恒定法

C.随机法

D.匹配法

【答案】B

【解析】恒定法是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的方法;消除法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随机法是指采取随机抽取样本或者分配样本的方式,使无关变量得到控制;匹配法是指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匹配从而来控制额外变量。

40.制作感觉比率量表的直接方法是(   )。

A.对偶比较法

B.差别阈限法

C.数量估计法

D.等级排列法

【答案】C

【解析】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方法是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顺序量表的方法是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等距量表的方法是感觉等距法和差别阈限法。

41.由于实验本身刺激呈现的规律性,使得被试对刺激是否达到阈限值提前做出反应而产生的误差是(  )。

A.习惯误差

B.期望误差

C.练习误差

D.疲劳误差

【答案】B

【解析】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期望误差则是指由于被试在长的序列中给予相反判断(期望转折点的尽快到来)的倾向所导致的误差。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数量一致。练习误差是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而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随着实验进程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称之为疲劳误差。

42.“这是一个关于记忆的实验。实验开始时,计算机屏幕中央将相继呈现一系列字母矩阵,呈现的时间很短,您要尽可能地记住它们。当矩阵消失后,将您所看到的字母记录到记录纸上……”。采用此类指导语的瞬时记忆研究方法是(  )。

A.部分报告法

B.延迟部分报告法

C.全部报告法

D.顺序再现法

【答案】C

【解析】该实验的指导语要求被试在矩阵消失后,尽量回忆自己所看到的字母,属于全部报告,而部分报告法则是根据某行的提示线索来回忆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43.下列实验中,支持知觉直接性观点的是(   )。

A.知觉恒常性实验

B.三维图形知觉测验

C.透视错觉实验

D.“视崖”知觉实验

【答案】D

【解析】“视崖”知觉实验是研究儿童的知觉发展的实验,其他三个知觉实验都与本人的知识经验等有关,因此与知觉的理解性有关。

44.重测信度的主要误差源是(  )。

A.内容取样

B.时间取样

C.统计方法

D.评分者

【答案】B

【解析】重测信度是指同一个测验先后施测于同样一批被试,比较这两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其信度的关键因素,如果时间太短则被试可能存在记忆,而如果时间太长,则被试的消失率或者被试本身的成熟发育等会影响实验结果。

45.要比较几个不同性质的测验分数,最恰当的是比较(   )。

A.原始分数

B.众数

C.百分等级

D.平均数

【答案】C

【解析】因为测验分数的性质不同,则这几个测验的众数、百分数和平均数锁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直接进行比较。而百分等级表示的是在这个群体中低于这个分数所占的百分数,它表示该测验分数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可以进行比较。

46.某学业成就测验由100道五选一的单项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如果要从统计上(99%的把握)排除猜测作答的情形,考生正确回答的题目数量至少应该是(   )。

A.24题

B.25题

C.26题

D.27题

【答案】D

【解析】

47.以“大五”人格因素模型为基础编制的人格测验是(   )。

A.NEO

B.MBTI

C.MMPI

D.CPI

【答案】A

【解析】NEO测验是根据大五人格编制的问卷,1989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雷可斯塔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模型”,把人格进一步统计归纳分为5个方面来描述,这五种人格特质是:情绪稳定性: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外向性: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开放性: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随和性: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谨慎性:胜任工作、公正、有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

48.根据真分数理论,信度系数与效度系数的关系为(   )。

A.二者恒等

B.效度系数大于信度系数

C.信度系数小于或等于效度系数

D.信度系数大于或等于效度系数

【答案】D

【解析】根据效度和信度的定义以及公式可得到:

49.要求受测者必须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中,选出最能代表自己特征的描述语句。这种评定量表是(  )。

A.观察式量表

B.锚定式量表

C.迫选式量表

D.数字式量表

【答案】C

【解析】迫选式量表就是指要求受测者必须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中选择其中一项。

50.反映测验结果可靠性、稳定性的指标是(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B

【解析】信度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和信度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效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条件。信度只受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大,信度越低。因此,信度可以视为测试结果受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系统误差产生恒定效应,不影响信度。

51.瑞文推理测验主要测量的是(   )。

A.言语能力

B.特殊能力

C.操作能力

D.一般能力

【答案】D

【解析】瑞文推理测验的理论假设源于斯皮尔曼的智力一般因素理论。瑞文将智力G因素划分为两种相互独立的能力,一种称再生性能力,表明个体经过教育之后达到的水平;一种称推断性能力,表明个体不受教育影响的理性判断能力。瑞文认为,词汇测验是对再生性能力的最有效测量,而非言语的图形推理测验则是对推断性能力的最佳测量,这就是瑞文推理测验的来源。

52.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人事选拔领域引入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测评技术是(   )。

A.操作测验技术

B.投射测验技术

C.评价中心技术

D.纸笔测验技术

【答案】C

【解析】评价中心技术在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它是现代人事测评的一种主要形式,被认为是一种针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最有效的测评方法。是以测评特定的能力素质为中心的、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从多种角度对测评对象进行观察的一组系统化、标准化的评价活动。

53.编制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方法是(  )。

A.综合法

B.经验效标法

C.理论推演法

D.因素分析法

【答案】D

【解析】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艾森克教授编制的,他搜集了大量有关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通过因素分析归纳出三个互相成正交的维度,从而提出决定人格的三个基本因素:内外向性(E)、神经质(又称情绪性)(N)和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P)。

54.根据测验中不同维度或分测验的导出分数,绘制形成的折线图或柱形图称为(  )。

A.结构图

B.碎石图

C.剖面图

D.茎叶图

【答案】C

【解析】剖面图是根据测验中不同维度或分测验的导出分数,绘制形成的折线图或柱形图。茎叶图又称“枝叶图”,它的思路是将数组中的数按位数进行比较,将数的大小基本不变或变化不大的位作为一个主干(茎),将变化大的位的数作为分枝(叶),列在主干的后面,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主干后面的几个数,每个数具体是多少。

55.在格塞尔发展量表中,测量婴儿行为发展水平使用的指标为(   )。

A.教育商数

B.情绪商数

C.智力商数

D.发展商数

【答案】D

【解析】由美国心理学家A.格塞尔制定的婴幼儿发展测量工具。最初发表于1925年,后经几次修订。1974年修订版的测试对象为从出生至5岁的婴幼儿,测试 时间约30分钟 。测试内容分应人能:测试幼儿对周围人的应答能力。应物能:测试幼儿看物、摘物和绘画等能力。言语能:测试幼儿听 、理解和言语能力。动作能:测试幼儿坐、步行和跳跃的能力。结果以发展商数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

56.在标准正态曲线下,正、负三个标准差范围内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是(  )。

A.99.73%

B.99.O0%

C.95.46%

D.95.00%

【答案】A

【解析】正态曲线下正负1个标准差、正负3个标准差、正负1.84个标准差、正负2.79个标准差之间所包含的面积分别占正态曲线下总面积的68.26%、99.74%、93.42%、99.47%。

57.下列关于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取值永远不会大于0

B.其均值等于其自由度

C.随着自由度的增大,分布趋于正偏态

D.多个标准正态分布变量的线性组合所得的新变量符合分布

【答案】B

【解析】分布其均值等于其自由度。

58.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如果各组均值不变,被试间差异增大,那么(  )。

A.F值会变小

B.F值保持不变

C.组间方差会变小

D.误差方差会变小

【答案】D

【解析】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中,如果各组均值不变,则组间方差会增大,从而误差方差会变小,但是F值会增大。

59.教师的职称和薪水这两个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属于(   )。

A.命名数据和等比数据

B.等距数据和等比数据

C.顺序数据和等距数据

D.顺序数据和等比数据

【答案】D

【解析】教师的职称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来排列顺序的,而教师的薪水则则是可以计算多少,有绝对零点且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等比数据。

60.一组数据中每个数的值都是5,那么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和方差分别是(   )。

A.0,0

B.5,25

C.0,5

D.0,25

【答案】A

【解析】,表明原始属于与总体平均数之间的距离,如果都相同则可知之间的差异为0,而标准差是方差的开方,因此也为0。

61.对R列C行的列联表进行分析,其自由度为(  )。

A.R×C

B.(R+C)-1

C.R×C-1

D.(R-1)×(C-1)

【答案】D

【解析】R列C行的列联表进行分析的自由度为(R-1)×(C-1)。

62.下列智力测验中,属于文化公平测验的是(   )。

A.中国比内测验

B.斯坦福比内测验验

C.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D.联合瑞文智力测验

【答案】D

【解析】ABC三个选项都属于智力测验,而瑞文推理测验因为其全部由图形组成,不受到文化的影响。

63.在一组正态分布的数据中,去掉两端极值后,一定不会受到影响的统计特征值是(  )。

A.全距

B.平均值

C.标准差

D.众数

【答案】D

【解析】因为该数据是正态分布,众数是指该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所以去掉两端的极端值之后,他不会受到影响。

64.在测量研究中,强调对测验情境关系进行考察的心理测量理论是(   )。

A.经典测量理论

B.项目反应理论

C.概化理论

D.测验等值理论

【答案】C

【解析】概化理论提出了,测验情境关系说,在不同的测验情境关系下,测量误差的结构不同,误差量也不同。由此测验编制者可以通过改变测验情境关系达到改善测量,降低测量误差的目的。概化理论认为,研究测量必须先研究测验情境关系。概化理论提出,测验情境关系是由一个测量目标和若干个测量侧面构成的。

65.如果要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下列统计方法中,最恰当的是(   )。

A.方差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回归分析法

D.聚类分析法

【答案】C

【解析】方法分析法式统计数据的结果;因素分析法是对问卷的结构等进行分析;聚类分析也是适合对结构进行分类等;而回归分析则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66~75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66.声音的听觉属性有(  )。

A.音频

B.音调

C.音响

D.音色

【答案】BCD

【解析】音频是声音的物理属性。

67.对下列内容的记忆,属于陈述性记忆的有(   )。

A.端午节的日期

B.雨的成因

C.骑车的技能

D.舞蹈表演

【答案】AB

【解析】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情描述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CD属于程序性记忆。

68.一般认为,一个概念的形成包含的阶段有(   )。

A.下定义

B.类化

C.抽象化

D.辨别

【答案】BCD

【解析】概念的形成一般包含阶段类化、抽象化、辨别这几个阶段。

69.动机的功能有(  )。

A.指向功能

B.激发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功能

【答案】ABCD

【解析】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具有指向、激发、维持和调节的功能。

70.下列选项中,影响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有(   )。

A.孕妇的营养状况

B.孕妇的情绪状态

C.孕妇的年龄大小

D.孕妇的文化程度

【答案】ABC

【解析】胎内外的环境及母亲自身的状况,都会影响胎儿的发展。而母亲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其体重、身高、孕史、营养、Rh因素、年龄等,而不包含文化因素。

71.根据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现实生活中的口头表扬属于(   )。

A.正强化

B.内部强化

C.原始强化

D.条件强化

【答案】AD

【解析】正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条件强化又称次级强化,是指在形成初级条件反应后,原来的条件刺激物获得了强化。

72.在某记忆实验中,要求被试识记50个单词。单词的频率可以作为(   )。

A.结果变量

B.自变量

C.因变量

D.额外变量

【答案】BD

【解析】结果变量和因变量是指研究者需要测量的变量。该实验中词频只是可能对实验造成影响的一个因素,而不是所需要测量的变量,因此,可以作为影响因变量的一个自变量来操作或者也可作为额外变量来进行控制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73.等响曲线反映的响度听觉特点有(   )。

A.频率是影响响度的一个因素

B.响度为零的等响曲线的响度级为零

C.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

D.声强提高,响度级也相应增加

【答案】ACD

【解析】等响曲线是把响度水平相同的各种频率的纯音的声压级连成的曲线。其反映的听觉特点是频率是影响响度的一个因素;不同频率的声音有不同的响度增长率;声强提高,响度级也相应增加。响度级的研究是根据间接对比来研究的,先选定一定强度的1000赫纯音作为标准刺激,用频率的声音为比较刺激,由听者调节比较纯音的强度,直至和标准纯音响度感觉相等,因此响度为0的等响曲线的响度级并不一定为0。

74.罗夏墨迹测验的记分要素主要包括(   )。

A.反应的部位

B.反应的速度

C.反应的正确率

D.反应的内容

【答案】ABD

【解析】罗夏墨迹测验是属于投射测验,没有明确的答案,记分时需要考虑要素有 定位,确定被试的每一反应着重墨迹图的哪一部分。整体(W),对墨迹图作整体的或接近整体的反应;部分(D),被试的反应只利用了墨迹图中明显的某一部分;小部分(d),被试的反应只利用了墨迹中较小但仍可明显划分的一部分;细节(Dd),被试的反应所利用的是墨迹极小的或不同一般方式分割的一部分;空白(S),被试的反应所利用的是墨迹中的白色背景部分。

75.某次高考分数呈正态分布,以此为基础可以(   )。

A.计算考生的标准分数

B.由P值,计算Z值

C.确定某一分数界限内的考生比例

D.知道计划录取人数后确定录取分数线

【答案】ABCD

【解析】正态分布的应用主要有四方面:计算标准分数;根据概率计算Z;确定某一分数范围内的人数比率;根据计划录取人数来确定录取分数线。

三、简答题:76~80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76.简述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及特点。

答:心境、激情和应激是较为典型的情绪状态,它们是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具体含义和特点如下:

(1)心境

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心境持续时间有很大差别。某一种心境的持续时间依赖于引起心境的客观刺激的性质,且人格特征也能影响心境的持续时间,同一事件对某些人的心境影响较小,而对另一些人的影响则较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激情状态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应激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付当前情境的过高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77.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答:奥尔波特于1937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

(1)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共同特质是指在同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多数人或群体所共有的特质。

(3)个人特质是指某个体所独有的特质,分为三个部分: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多愁善感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狡猾奸诈是曹操的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

次要特质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如一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则“顺从”就是他的次要特质。

78.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运用自我效能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2)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

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因为它基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所以,对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最大。一般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但事实并非这么简单,成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受到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

替代性经验。人类许多的效能期望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能否成功获得这种经验,一个关键因素是观察者能否与榜样一致。

言语劝说。在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各种因素中,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地应用,但由于它缺乏经验基础,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不是十分牢固。

情绪唤醒。班杜拉在“去敏感性”的研究中发现情绪唤醒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可能期望成功。

79.简述测量误差的含义、类别及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

答:(1)测量误差指与测量目标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不准确和不一致的效应。

(2)测量误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化无规律的误差,使得多次的测量结果不一致,这种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称为随机误差。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它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3)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有:

要想控制误差,就必须使测验标准化,即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及对分数的解释都必须标准化,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导致误差的因素,以减少误差,使测验分数更可信、更有效。

提高编制测验的科学性。标准化的首要前提,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测验内容不同,所测得的结果就无法进行比较。其次,要想使测验标准化,在测验的编制方面,不仅要注意所搜集的材料的丰富性和普遍性,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测验项目的取样应当对欲测心理品质具有代表性;测验项目的取材范围要同编题计划所列项目相一致;测验项目的难度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编写测验项目的用语要力求精练简短,浅显明了;初编题目的数量要多于最终所需要的数量,以便筛选或编制复本;测验项目的说明必须简明。

施测过程的标准化。所有受测者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测试。这包括:相同的测验情境,如统一的采光条件、桌椅高度、桌面面积、场所布置等;相同的指导语。指导语应事先拟好,印在测验项目的前面,并且力求清晰、简单、明了,不致引起误解;相同的测验时限。

评分与计分的科学性与标准化。评分的客观性也是测验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评分的客观性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同一份测验试卷的评定是一致的。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将分数的差异归于受测者本身的差异。

对测验结果解释的标准化。如果对同一施测过程可做出不同的解释,那么测验便失去了客观性。这就要求建立一定的参照标准,使测验分数可以同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其分数所代表的意义。

主试与被试的配合及操作规范等。主试与被试之间的配合程度对实验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主试在实测的过程中,其操作要规范,符合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80.简述统计假设检验中两类错误的定义及其关系。

答:(1)统计检验中两类错误即α错误和β错误。

α错误是指当零假设成立时,拒绝零假设犯的“弃真”错误,也叫I型错误;

β错误是指当零假设不成立时,未拒绝零假设所犯的“取伪”错误,也叫型错误。

(2)α错误和β错误相互之间的关系

α+β不一定等于1。因为a与β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α是拒绝H。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前提是“Ho为真”);β是接受H。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H。为假”是前提),所以α+β不一定等于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α与β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

统计检验力。1-β反映着正确辨认真实差异的能力。统计学中称(1-β)为统计检验力。假如真实差异很小时,某个检验仍能以较大的把握接受它,就说这个检验的统计检验力比较大。

四、综合题:81~8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81.阐述注意分配的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并分别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答:(1)认知资源理论

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是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注意的。认为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认知资源,对刺激的加工需要占用认知资源,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不同。刺激越复杂或加工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自动地占用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人对认知资源的分配是灵活的,人可以根据情境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新异刺激上。

举例:一个技术娴熟的司机,开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可以一边开车一笔恩和别人交谈。但是当遇到堵车时,则需要停下谈话,而小心翼翼的开车。

(2)双加工理论

谢夫林等人认为,认知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是自动化进行的;自动化加工发生比较快,形成之后加工过程较难改变。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意识控制的加工,在经过大量的练习后,有可能转变为自动化加工。例如,初学一种动作技能(如骑自行车)时,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当经过不断练习,已经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时,就不需要占用太多的注意了。

举例:人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情,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8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答:(1)认知发展理论

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智力既非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亦非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影响认知发展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

a.成熟:皮亚杰认为成熟在整个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决定条件)。

b.物理环境:个体对物体做出动作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它包括物体经验(来自外物)和数理逻辑经验(来自动作)。前者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如大小、重量、形状等。后者则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从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

c.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这种因素指的是社会上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皮亚杰指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个体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正是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里便产生了运算(或操作)和协同运动(或合作)的相互依赖和同型性。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同样是心理发展的一些必要条件,但不足充分条件。

d.平衡:皮亚杰认为平衡或自我调节是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即决定的因素。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的相互作用。平衡可以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面的作用。

认知发展的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a.图式:皮亚杰认为,图式(或基模)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

b.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因为它只不过是以原有的图式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c.顺应:质量上的变化,因为它在原有图式不能直接适用条件下,个体为着环境需要,主动地修改图式,进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所以其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d.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论

a.心理发展过程是连续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是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b.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结构各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c.各阶段出现有一定次序每一阶段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

d.前阶段是后阶段的结构基础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e.两阶段间非截然划分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明显可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集的。

f.新水平的构成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是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若干阶段。儿童思维发展依次经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见于O~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主要指语言以前的时期,儿童主要

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b.前运算思维阶段,见于2~7岁的儿童,表象或形象思维萌芽于此阶段,在前一阶段

发展基础上,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而为表象或形象图式。

c.具体运算思维阶段,见于7~12岁的儿童即相当于小学阶段,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皮亚杰认为具体运思是在前一阶段很多表象图式融合、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具体运算图式,其主要特点是守恒性,和可逆性。

d.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发生于12~15岁儿童,具抽象逻辑思维,即具体运算思维,经过不断同化、顺应、平衡,就在旧的具体运算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出现新的运算结构。

(2)对教学工作的启示

教学应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构建各种知识图式的习惯,通过同化的方式,丰富这类图式的内容,通过顺应的方式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的新的图式,使其发生质的变化。最后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平衡的状态。

这种理论是活动教学法、认知冲突法等的理论基础。

83.图A、B、C是一项实验的三种可能结果。试根据图示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该实验有几个自变量?每个自变量各有几个水平?因变量是什么?

(3)请用文字分别描述这三种可能的结果。

图A

图B

图C

答:(1)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健忘症被试与控制组被试在自由回忆(外显记忆)和词汇辨认(内隐记忆)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实验性分离);或者健忘症被试是否保留有内隐记忆。

(2)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一个是被试类型,包括健忘症被试和控制组被试两个水平;另一个是任务类型,包括内隐的词汇辨认任务和外显的自由回忆任务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自由回忆的正确率和词汇辨认的正确率。

(3)由图A可知,自由回忆和词汇判断的这两种测验形式,控制组的成绩都比健忘组的成绩高,并且自由回忆和词汇判断这两种测验形式下的成绩趋势是相同的。而自由回忆的外显记忆的测验方式,词汇判断是内隐记忆的测验方式。因此,这可能表明,控制组被试无论是在外显记忆还是在内隐记忆测验中,其作业成绩都比健忘症被试好,显示出被试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存在任务类型与被试组之间的交互作用。

图B可能表明,控制组被试在外显记忆测验中,其作业成绩要优于健忘症患者;而在词汇辨认测验时,两者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显示出任务类型与被试组之间可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图C可能表明,控制组被试在外显记忆测验中,其作业成绩优于健忘症患者;而在词汇辨认测验中,健忘症患者的作业成绩要优于控制组被试,出现了交叉的交互作用。